社会评论
繁体 简体 RSS feed | | 转寄

〈全球化与在地化〉

文◎蔡哲民

对!「全球化」已经发生了。没有人不会注意到台湾的新闻头条常常是「石油输出国家组织」、「美国次级房贷」,也很少有人不会发现「Made in China」的产品占据大卖场货架中大部分的位置。

毕竟随著交通工具与网际网路的发达,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已经较过去频繁许多,不管自己乐意或不乐意,都不能把自己封锁在传统的文化之中,不去碰触其他国家的资讯、产品或文化。

不过大家如果拿「全球化」当keyword去搜寻引擎查,会发现最常伴随著「全球化」出现的文字,居然是「在地化」。因为不管是全球化的资讯或商品,真正要打动某个特定族群的心(赚走特定族群的钱),还是要满足他们的独特需求。

说起来,教会常常是最晚因应时代变化的一群,实在愧对耶稣要我们「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的命令。面对这几十年来的全球化风潮,我们似乎还是守著百年,甚至千年不变的组织型态与聚会模式,以不变应万变。说是「遵守圣经纯正真理」,恐怕是完全把责任推卸给神,没有负担起「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的责任。

传统地方堂会组织并非完全不能跟上全球化风潮,反倒是因为其成员来自於相近的地理位置与信仰传统,因此有其「在地化」的特色与优势,能够在「地点」、「互动深度」与「敬拜模式」上深入的满足堂会附近族群的需求。但由於地方堂会服事的主要对象就是在地的会友或慕道友,广度难免就会受限制。

至於,教会机构所关注的,比较不是一个个体的「完整属灵需求」,而是一些大多数人都需要的「特定需求」,例如:文字、广播、新闻、网路等等。这样型态的组织,正如可口可乐、麦当劳、IBM一样,很适合发展为全球化的组织。但毕竟每个机构都只是关注一些特定的需要,所以单靠机构也不太可能能够完整的满足一个人的属灵需求。

耶稣在马太福音四章19节与马可福音一章十七节都应许门徒要得人如得鱼。今日我们常常可以听见一些见证,说某人是听福音广播或阅读广泛赠送的圣经才进入教会信主。那到底这个人信主,是因为机构的接触还是堂会的跟进?

如果说传统堂会组织是渔网的纵向网线,那教会机构就是横向的网线,怎能只靠纵向或横向的网线有效率的捕鱼呢?在这个全球化与在地化风潮中,坚持怎样的组织型态才「符合圣经」是不太有意义的,正如我们在旧约中也找不到保罗那种「自己养活自己,旅行布道」的传道方式,甚至我们也不坚持现在的传道人都必须「自己织帐篷」才合乎圣经。

与其争取正统把资源垄断到自己组织内部,不如让我们反过来学习这个时代的企业怎样因应这个全球化风潮,让堂会与教会机构互相欣赏、承认对方的优点,为彼此祷告,互相支援,让福音广传到全球,又深入的照顾到主的每一只羊。

路加福音十六章18节中,耶稣说「因为今世之子,在世事之上,较比光明之子更加聪明」。很无奈的,我们发现教会中不乏企业界的佼佼者,也不乏在跨国公司中天天处理全球化议题的人,但是目前台湾教会界「得人之网」的纵向网线与横向网线尚未真正能够联合成一张渔网。即使全球化的确是让福音与造就,尤其是华人福音工作更为可行,但大家都还只想到「自己做」而已。透过「全球化与在地化」议题省思,我们应该还可以为主做许多事。

回首页|前期文章索引 « 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