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並非很久以後〉
文◎陳鳳翔
每個古文明多發源於河流流域,全世界幾乎每一個人也多住在河流流域。然而人類為了滿足欲望,無限度的開發遠超過大自然復原能力,淡水危機已成為各地的問題。為提醒人類珍惜水資源,聯合國在1993年將3月22日訂為世界水資源日(World Water Day)。
然而,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個世界水資源日,更別提它被設立的意義。就這樣過了九年,2002年聯合國報告發現,人們消耗水資源的速度並未停緩。若再這樣下去,到了二○二五年時,全球至少有廿七億人將面臨嚴重的淡水荒,地球將有三分之二人口缺水。聯合國秘書長更發預言,搶水問題嚴重,日後可能成為暴力衝突火種。
這麼驚聳的呼籲,卻依然無法撼動人心,沒有多少人動手做這個簡單的數學計算,去發現「2025-2002=23」二十三年絕非很久以後的事。
畢竟人人懂得為了讓二十年以後的生活有保障,做好萬全準備,買些癌症險、終身醫療險擺著,懂得評估自己經濟能力,向銀行申請二十年償還的房屋貸款。卻沒有多少人會想到二十年後,最大的問題,不是沒有房子住、不是沒有醫療服務,而是沒有便宜的水喝,甚至是沒有乾淨的水可用。
至今又過了五年,近日世界自然保育基金會(WWF)公佈十條瀕死河,歐洲的多瑙河、亞洲的長江、湄公河、怒江、恆河、印度河,非洲的尼羅河……,全都是耳熟能詳的世界重要河川,即將要在未來數十年內,變成旱地,河中所有生物盡數滅絕。
在四十多年前,瑞秋.卡森《寂靜的春天》一出版,便撼動整個世紀,環保觀念陸續被提出。但不少人對「無可挽回」、「為子孫著想」、「非利潤的偏好」等環保詞彙嗤之以鼻,抨擊將發生大災害的預言,過於聳人聽聞。甚至有經濟學者史帝文•藍思博為文表示自己為何不是環保人士,《生命中的經濟遊戲》(1995年時報出版)書裡寫著:「如果我們對生物滅種的後果一無所知,那麼讓一些生物消失,看看會有什麼事情發生。」
同意藍思博教授這種觀念的人並不算少,人們身體力行地剝削大自然、創造經濟繁榮利益的行徑,致使全球的氣候與環境以驚人速度不斷地惡化變糟,讓人無法不感受到:水資源短缺,生態系統退化,土壤侵蝕加劇,生物多樣性銳減,臭氧層耗損,大氣化學成分改變。
實驗已經做了,結果很不幸地卻是如同環保人士的預言。以台灣來講,近年來氣候的異常現象,人人都感同身受。冬天不時出現炎熱高溫,已經不算稀奇的事了,應該是春天的三月竟然下雪多次。地球環境這麼明顯的劇烈變化,卻無法喚醒人們有些行動,原因何在?
可能在於,環保行動仍多停留在經濟學「個體福利」概念的方式進行思考。就拿林地保存與停車場興建一案,人們用經濟學的角度去思考,比較兩者經濟效應何者為大。講究一點把子孫納入評估。但若評估結果,子孫繼承林地的利潤小於繼承停車場的利潤,於是就會偏向選擇興建停車場。這就是為何各樣未來式警告,無法喚醒人心。因為我早就死了,世界末日也不干我的事,特別是現代人不生小孩的越來越多,後代子孫的觀念越來越薄弱。
另外,對環保最大的殺傷力,就是我們每天在媒體上接觸到的享樂主義觀念。「低調奢華」、「負擔得起的奢華」(affordable luxury)等詞彙,散見各樣商品廣告裡。此等觀念嚴重摧毀環保行動所打下的基礎。
什麼叫奢華?就是盡情享用手上的資源。經濟能力允許可以吃遍山珍海味,為何不吃?可以穿得起千萬種名牌衣物,為何不買?可以住的起千坪豪宅,為何不住?可以令冷氣機二十四小時運轉,讓房子四季恆溫,為何不開?前面每件事,都可以做了,那麼轉開水龍頭,讓水肆意地噴灑流失,為何不能做?
現代人認定的英雄人物,多是貧苦之子變成富翁,罕有富人自甘貧窮的例子。上述諸般享受都是其成功的果實或證明,人們心中好不容易建構起薄薄地環保的觀念,正想要力行自我節制慾望,兩三下就被世俗流行的成功觀念摧毀殆盡。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喊出:「爭權奪利是好漢、開疆闢土真英雄」一點也不奇怪。因為現代人的成功觀念裡,貪得無厭是野心勃勃。人們認為瞭解自己的能力,控制自己的行為,才有機會真正做自己的主人。但,基督信仰勇敢清楚地指出,罪人是沒有能力做自己的主人,人們常渴望那些既不需要、也不享受的東西,為了追求得著卻犧牲掉更寶貴的東西。現代人的成功觀念,鼓勵人們追求虛無的個人奢華,犧牲美好的實質環境。
人若失去了上帝,便瘋狂地依附物質的東西,但若有上帝,即使沒有大量的東西,也能活得深刻而富有意義。簡單、平衡的生活,才是更加合乎人性的生活方式。真正的好漢(成功人士),絕非是手上提著Gucci包包,腳上踩著PRADA鞋,身上穿著香奈兒或皮爾卡登的西裝,用著最新款的PDA手機,開著法拉利跑車的社會賢達人士;反倒是資源豐富的人享受著簡單平衡的生活,才是真英雄。環保行動要成功,得回到基督信仰的簡樸真諦裡尋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