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鉴别与考古
繁体 简体 RSS feed | | 转寄

〈中文圣经版本比较〉

文◎陈小小

前言

作『约拿书』解经研究,课程规定以中希英版本(原文:希伯来文)为主,以『和合本』、『思高本』、『现代中文译本』、『吕振中译本』为辅。另外,因个人兴趣之故便另参考『文理本』、『圣经新译本』(天道书楼出版),便发现字句之间有一些出入,而译本之所以有不同处,在於译者不同的神学立场、文学造诣、宗派背景,但我个人却十分惊叹圣徒在主里的合一,因为各个译本间虽有不同特色,却不影响『福音』宗旨的正确表达。

第一章 历史简介

最早的圣经译本,从景教遗物考可确信第七世纪时新约已译成中文。可惜这些译本并未流传下来,之后到了十九世纪天主教才有完全的中文圣经译本。 1822 年所出版的圣经为在印度由马士曼博士与拉沙所合译的,同时第一位来华耶稣教传教士马礼逊到广州也从事同样的工作 1823 年出版。这两本圣经是为能应付当时的需要所生,而不久之后,在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增多,便认为马礼逊译本需修订重译,於是组成四人小组开始工作。成员有:Medhurst, Gutzlaff, Bridgeman, J. R. Morrison 等人。 1837 年於印尼出版,定名为『新遗诏书』,后来十至十二年中,基督教会都以这册为主要的圣经译本。

1842 年中英战争后, 在香港英美两国传教机构再组成 12 人委员会重译圣经,於 1854 年译成出版,名为『代表译本』或称『委办本』,其中有中国学者王韬先生帮助,故文笔上比前面的译本进步,但原文内容上,则参杂中国哲学,而不合基督教义。

1890 年在上海开传教士大会讨论圣经和合译本时, 成立三个委员会,分别担任:深文理、浅文理、国语(白话文)三个圣经翻译,当时口号是:「圣经唯一,译本则三」( One Bible in Three Versions ), 而以 1885 年出版的 RevisedVersion( 即 R.V.) 作为和合译本的根据。深文理译本对原文忠实,而文笔亦流畅,但发行后不能适合实际的需要。 浅文理译本是杨格非牧师( Griffith John ),他重视表达原文真相, 不逐字翻译,以公认经文 (Textus Receptus) 为译本,不过没有翻完全本圣经。而另外有施约瑟主教( Samuel L. Schereschewsky ),他的方式是先译成国语,再以国语译成浅文理。

当时因为出现的中文译本圣经版本太多,所以后来我们中国教会领袖以及外国宣教士联合修订译本,於 1919 年出版,称之为『国语和合译本』,就是现今教会多所采用的和合本。

在之后, 亦有一些中国信徒尝试翻译工作, 1936 年朱宝惠的新约全书译本。1933 年王宣忱的新约全书译本。吕振中牧师的译本前后花费三十多年,1946 年的出版的版本以英国牛津大学苏德尔所编之希腊文( Alexander Souter's Text )本为根据,於 1952 年完成新约修订版, 以 Wurtemberg Stuttgart,圣经会印行的聂斯黎( D.Eberbard Nestle )底本第十七版为依归。1970 年完成全本圣经修订版,香港大学於 1972 年赠予文学博士学位。另外还有天主教的『思高译本』,於1968年出版。

七十年代有更多中文译本出炉。 香港天道书楼於 1974 年出版『当代福音』、1979 年出版『当代圣经』。 『现代中文译本』於 1979 年出版, 以 TEV,NEB, JB, RSV 为其蓝本。 香港中国圣经新译委员会的『新译本』、亚洲归主协会的『当代喜讯』、圣经公会发动的『和合译本修订本』等等。



第二章 特色分析

以下就『和合本』、『思高本』、『现代中文译本』、『吕振中译本』为讨论范围:

一、和合译本

其翻译原则为:

  1. 译文需为白话,为凡识字的人所能了解。
  2. 译文需为普通的语言,不用本地土话及方言。
  3. 文体必须易解,但也必须清丽可诵。
  4. 译文需与原文切合。
  5. 难解之处,应竭尽所能,直接译出,不可仅译大意。

然而白话文不是陷於俚俗,就是陷於土语,或陷於文字含糊,所以翻译工作费了27 年的工夫。 而这译本出版成为中国白话文运动的先锋,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在文学上的优美树立了一个新的楷模。它达到『信』、『雅』两原则高度结合。

二、思高译本

  1. 其翻译原则为:
    1. 先照原文翻译,再参考古译本,有些也采取考据家意见,以修补玛索辣原文。
    2. 用浅白语体,适合普罗大众用。
    3. 圣经中专有名词,一律音译;而旧译专有名词则沿用。
    4. 一些学科名词,则按最新之辞典与专书。
    5. 关於圣经学范畴,则以建立正确纯正中文语调的术语。
    6. 经文后加圣经注解,以发扬大公教之解经原则,重点放在道理的启示和圣经背景两方面。

  2. 语文:法律部份要严肃简要,史书要变化生动,箴言要敏锐精辟,诗歌书要柔和热烈,诔文要忧郁凄怆,颂赞要庄重神圣,训诲要侃侃详谈;谆谆善诱。

  3. 议法:保存闪族语的风格,根据上下文小心探索每个字。就『信雅达』三标准评估,以『信』为主,『达』为次,『雅』不如前二者重要。

三、现代中文译本

其翻译原则为:

  1. 意义相符、效果相等,胜於重视形式相符。
  2. 脉络意义一致胜於词句一致。
  3. 口语形式胜於书写形式。
  4. 适合中学程度人士用语。
  5. 采用普遍的国语。
  6. 译文必须让基督徒与非基督徒同样能懂。

四、吕振中译本其翻译原则为:

  1. 以直译为主,一词一字一点都注意。
  2. 不避免非中国式语法,将新约时代原文的真意义,予以选择介绍,使读者如置身於两千年前的犹大社会中。
  3. 保存原文结构,不增不减、不趋易、不避难,务使语气连贯,轻重得体。


第三章 结论与建议

宗教改革的重要因素是『回到原文』。因为语文会因应时代,而有所演变,所以回归原文,我们才能把握圣经当时的中心意义。然后关於这个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我们再站在原文真义上,重新译定新的译本,以满足时人的需要。简略分析各译本的特色,对於教会事工的建议如下:

  1. 在福音预工方面:尝试去接近排斥基督教的人,则针对其程度,采用不同译本。就四大译本的不同特色因应不同人士。甚至有偏好外语学习者,可以采用英文译本等等。

  2. 在布道领人归主方面:建议采用『现代中文译本』,因为其翻译原则为:适合中学程度人士用语,所以普罗大众皆懂。另外,其译文让基督徒与非基督徒都同样能懂,加上其重於整体思想脉络一致,这样对福音讯息传递完整,有所助益,且不会造成见树不见林的问题。

  3. 初信造就方面:亦建议采用『现代中文译本』,因为其翻译原则为:适合中学程度人士用语所以普罗大众皆懂。并且其重於整体思想脉络一致,这样对福音讯息传递完整,有所助益。对初信者「速读」圣经是很大的利器。

  4. 牧养信徒方面:关於查经聚会以『和合本』、『思高本』、『现代中文译本』、『吕振中译本』为教材皆可。但以『和合本』最为佳,因为查经聚会讲员可多作解释,所以『和合本』虽用语较古老,但经解释之后,多能了解。然『现代中文译本』因重视整体思想脉络表达,多加上译者个人的解释,故易偏离原文。『吕振中译本』其译笔有自由派倾向,所以要慎用。而『思高译本』加注圣经注解,对读者很方便,但是其立场是天主教神学,所以可能跟基督教有一些观念出入。而用於主日崇拜时,『现代中文译本』不失为一本好用的译本。

  5. 美好团契生活方面:则视团契组成成员结构为依据。如青少年团契当然是用『现代中文译本』,其他译本的文字对现代的国中高中生颇为困难,而社青团契则视成员程度。而若团契成员多为懂白话字的台湾人,其实用台语版圣经亦佳,或是客语人士居多,亦可用新出来的客语版白话字圣经。另外,关於其他两译本『吕振中译本』、天主教的『思高译本』於国内的基督教书房取得也不容易,所以基督教会仍多采用『和合本』、『现代中文译本』两本。

第四章 范例

一、约拿书3:3

  • [原文]:约拿就起来而去到尼尼微,按雅威的话。而尼尼微是大城於神,三日的路程。
  • [和合]:约拿便照耶和华的话起来,往尼尼微去。这尼尼微是极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少翻译『於神』,将『於神』+『大城』=『极大的城』
  • [思高]:约纳便依从上主的话,起身去了尼尼微。尼尼微在天主前是一座大城,需要三天的行程。→忠於原文
  • [吕] :约拿便起来,照永恒主的话往尼尼微去。这尼尼微是个极大的城,要走三天、(才走得完)。→少翻译『於神』,将『於神』+『大城』=『极大的城』,(才走得完)是属於译经者的解释,但有用括弧提醒读者此处非原文所有。
  • [现代]:约拿服从上主的命令,就往尼尼微去。那是一座大城,需要三天的时间才走得完。→少翻译『於神』,『才走得完』是属於译经者的解释。

二、约拿书3:4

  • [原文]:约拿就开始以进入城一日的旅程,他就宣告而说:再四十天尼尼微就被倾覆。
  • [和合]:约拿进城走了一日,宣告说:「再等四十天,尼尼微必倾覆了。」→加 『必』这字,似乎在语气上更强调尼尼微被倾覆;少『开始』一字。
  • [思高]:约纳开始进城,行了一天的路程,宣布说:还有四十天,尼尼微就要毁灭了。→忠於原文
  • [吕] :约拿便进城;走著一天的行程,直宣告说:『再过四十天,尼尼微就覆灭了。』→忠於原文
  • [现代]:约拿进城;走了一天的路程,他就宣布:『再过四十天,尼尼微城就要

回首页|前期文章索引 « 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