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小孩还没上幼稚园,一些作父母的就开始教育孩子一些简单日常生活中用的英文单字。 「小华,帮妈妈到杯水来!」水来的时候,妈妈就藉机向四岁的小华说声「Thank you.」二岁的阿方堆起一块积木,爸爸妈妈就一旁鼓励地大叫「Good! Good!」。而当教育部决定英语教学向下延伸,国小也要开始学英文时,作家长的更是整套整套的英语录影带、录音带的买。有事、没事,或播、或放地给孩子反覆地听,设法创造一个自然而然的英语环境帮助孩子学习外来语。
在台湾提倡人本教育的森林小学,也不得不开始教起英语。然而他们强调他们所教导的是「发音的原理与方法」、「语言的内在逻辑」与「语法的心理基础」。他们认为学英文并不是为了要和洋人交朋友、或生活在国外,而是为了吸收新知,追求知识学问,为了日常生活上的应用,也是为了可以看得懂产品说明或简单契约。简单的说,他们认为「学习看英文」比「学习说英文」来得重要。这实在是一反我们过去一直认为国人学英文「只会读写,不擅听说」是件大缺失的观念!
其实人本教育的这种观念是有道理在的。语言与环境就像大树的根与大地间的关系,树干连著根,根深植於泥土,密不可分。在台湾,常可听见布袋戏、歌仔戏中所用的台语,在描述人、事、物时,是国语无法阐述的。而且当你听到这种说法、这种腔调时,你就会想到台湾这一块土地上的某一种气氛,空气夹杂的那一种味道与皮肤上微微感到的温度。
同样,北京话、四川话、福州话,一定都有其与环境不可分的关连。就好比小时候,玩伴骑著脚踏车招呼著说「我渡你」,长大到了北部求学发现那里是说「我载你」。这些话在内心深处,令人感到语言因著土地而产生的不同变化。
而回过头来看英语学习,虽然目前很多人强调「生活英语」,而且更多重视英语的「听」与「说」的能力。但不禁令人怀疑再怎么学习,英语世界中的地域腔调与延用习惯怎可学习到?就像老外要懂得台语的「渡」与「载」的感受,那可要真的来过这块土地,才有可能感同身受到这些话语的味道来!
目前在台湾所学的生活英语,「好肚油肚」(你好吗?)、「爱老虎油」(我爱你),其实在国外也要分场所、看场合与时间的。好比对美国人、对英国人说,就会有不同的意思与味道,大部分号称的「生活英语」其实不是真的「生活英语」。
所以与其花大把时间学这些「生活英语」,倒不如好好把书本上的英文学起来,虽然这些不是生活语言,多是累积的知识语言,但是不失为理性世界沟通非常好用的工具语言!至於「生活英语」,等到万一真的到了国外需要用时,在那个情境下,再「正确」地学习一番,也还来得及!这样也就不会犯了自以为是的毛病,搞出许多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