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团契的新挑战〉
文◎奇异果
「未来的大学社团,将通通都是服务性社团!」台上研习会讲师的一句话,就像个震撼弹,让台下所有的社团指导老师,皆以为自己听错了。心里想著:
「哪里可能,我篮球社怎样服务阿?」
「不会吧,热舞社不是跳跳舞,在学校招生时来几段热舞活广告,不就很伟大了吗?」
「跆拳道去比赛为学校争光就够种了,还有要服务什么啊,去工地劈砖吗?」
没错!大学校园里面,各种社团按其成立的宗旨,虽区分为学术性、学艺性、服务性、体能性、康乐性、综合性(基督教社团多被分类为学艺性或综合性),但未来的教育政策就是要所有的社团都去「服务」。不管你是什么社,哲学社、电脑社、手语社、国乐社、舞蹈社、天音社、活水泉社、信望爱社…,全都要走出校园,服务他人。
这种就是所谓的「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服务」与「学习」相结合,经由服务来达到学习效果。典故来自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所说「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 ) 。杜威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都是从经验中产生的」。就像理化课程里实验的重要性,也有点像企业管理无法纸上谈兵,必须要由「做中学」。
目前,教育部参酌美国等先进国家推动「服务学习」作法,由大专院校导引出合适的社区服务或与学校课程结合成课外社区服务,并以服务方式来达到学习目的。欲让大学生从「做中学习」,创造更深刻之学习经验,引发更多的反省,并提供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所欠缺人本的关怀。大学生以实际行动服务社区,可培养乐观进取、积极奉献人生观。
也就是说,未来的电脑社,不光是社员们一起研究电脑,也要到校园外面去服务。好比,包下一个乡下小学的电脑维修与电脑课程教授。由社员们轮流在教育部所规定的社团时间星期三的下午(明文不准排定其他课程),去担任电脑义工服务。
至於,篮球社、热舞社、跆拳道社……等其他社团,以此类推。他们可能包下某个乡下小学的社团活动。每个社员充当小老师,去邻近地区的穷小学,指导小学生进行这类的社团活动。篮球社的教篮球,热舞社的教跳舞,跆拳道社的教跆拳…。
然而,现代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兴起,大学生普遍欠缺人本思考与关怀,社团这样子「操」学生,肯定社员跑光光,会有面临倒社的危机。台上讲员不疾不徐地解释著:「目前社团风气低迷,平均人数是十几、二十人。多数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多半挂在网路上或忙於打工,不太参加社团。因此每年社团招生,都担心社团人数不足宣告倒社。但是我告诉你们,三年以后是社团涌进一堆人,你们要伤脑筋的是,这么多社员要怎么办!」
原来,教育部将导入「必修零学分」的观念。规定所有的大学生都一定要参加社团,列为必修科目,社团老师负责打分数。但是该学分为零,就如同大三升大四的「校外实习」为必修课目一样。没有过,也是不能毕业。如今,已经有少数大学已经施行这种「必修零学分」,有很多大学则正在研拟中,估计三年之后,可能全台湾将全面施行这种「社团必修零学分」政策。
我听了,心里掀起一阵强烈的激荡与微微的忧心,因为看见这种趋势将会是大学基督教社团所要面临的严肃挑战。
目前的大学基督教社团,先天体质难以健全。主要是因为对於一些教会而言,他们会希望大学生参与或协助自己教会的各样活动;或参加大专青年团契,担任青少年团契、主日学辅导,参加诗班…等等。少数牧者甚至不太认同大学基督教社团的存在,因为会分散大学生时间与精力分配,导致其无法全人投入教会事工。
但矛盾的是,这些教会牧者也不敢轻忽大学基督教社团存在的必要性,因为学校基督教社团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那就是能以公开正式的身份,在校园内举办各样福音活动,甚至走入宿舍个人布道访谈,名正言顺地接触校园里的非基督徒大学生。因此,大学基督教社团就是处在这样难堪的环境,而基督徒社员们也常得努力在团契与社团两造参与,取得一种平衡。
然而,当「社团必修零学分」那一天的来到,会让这种张力明显化。若教会界的牧长们观念仍停留在以前,觉得大学生不用参加学校基督教社团,只要参加教会的团契即可。仍认定大学生应留在教会,六、日、甚至周间,塞给大学生一堆服事,造成这些基督徒大学生回到学校社团内,已经精疲力竭、欲振无力,只好随便应付办个空壳活动,做个样子给学校单位看,造成社团体质积弱不振,没有实际的对外服务力量。最后基督教社团势必会在社团评鉴连年最后一名。结果原本人们以为社会关怀服务最强、最有爱心的基督徒,却反过来成为校园里最弱、最冷漠的团体。
尤其是,未来教育部要社团做的,已经不是过去常办的「蜻蜓点水」活动,一个学期一次的活动。他们要的是平均每月两次、甚至每周一次的那种持续性服务。也就是平均一个学期,所有的社员都会分派出校园服务两三次。社团的比例吃重,势必会影响学生教会服事的参与度。不了解大学校园大环境改变的牧长,可能就会直接把罪都算在基督教社团的存在上。
加上,时下教会界所传的福音越来越偏颇失衡,许多自称是基督徒的人,只想要有基督徒的祝福,像是饶恕、希望、永生、医治,但不想付出该尽的义务,不接受耶稣成为生命的主,不看上帝的旨意高过自己的意愿喜好,不愿意背起十架跟随主。以致於教会里的基督徒人数虽多,但是有实践力的却很少。而一些基督徒父母也舍不得让孩子背他们的十架,造成不少第二代、第N代的基督徒,比不上第一代基督徒对基督信仰的看重。
就像,这次研习会那位非基督徒讲师,竟然举了一个与基督教社团有关的例子。他说他们学校里的信望爱社团,有个基督徒学生是个千金大小姐,从小被父母保护得太好。这社团出去校外服务到老人院,原本这小姐什么都不做,但在同侪的鼓励与压力下,她终於肯弯下腰帮老人拍痰、甚至擦澡、洗脚。后来,这个这学生的妈妈打电话来向老师感谢,因为她发现自己的女儿有了巨大的改变,以前都懒得去看阿公阿嬷,现在不仅会跟著去阿公阿嬷家探望,还会帮老人家捶背。
当下,我听了真是不甚嘘欷、感慨万分。耶稣十架的爱竟无法感动他们,起身效法耶稣,服事这一代的人。反倒却靠著世俗教育体制来约束他们,强迫他们去「服务」,岂不羞愧?虽然讲师讲的是别的学校里的基督教社团所发生的事,重点也不在於指责基督徒没有实践力,而是要说明「做中学习」对目前大学生的重要性。但是,听在我这位基督徒的耳中,却是看见那正是台湾教会界青少年普遍的问题。
时下教会界的青少年,不就多是这种道理听很多(甚至他们都听到厌烦),社会实践力却软趴趴的像个婴儿的学生吗?上面所述的那位千金大小姐,岂不在很多教会可以看见?其实在我指导的社团里,也有几个这种自称基督徒的大学生,只有吃喝快乐的聚会或是需要帮助时才会出现,要做事、要服务的时候,就闪人,不见踪迹。
基督徒本来就是耶稣的门徒,自然懂得要服事。甚至很多社会服务都是基督徒最先创立。就像附件所列的服务项目:功课辅导员、升学及就业辅导员、外籍配偶的学童英语班、外籍配偶的适应台湾课程班、探访孤儿、老人及医院病患……,多是基督徒最早开始进行的社会关怀事工。没想到,沈沦堕落的这么快,何时基督徒的信仰只懂得利己,而不会去利人?
因此,教会界的牧长应该要开始转换观念,接受大学基督教社团的存在。不要觉得大学基督教社团会与自己教会「抢羊」,而是要思考如何与大学基督教社团一同共存共荣;更不要把大学基督教社团指导老师当作是抢羊的对手,应该敞开心胸,在主里一同祷告,寻求国度合作事奉的各样可能。
因为未来社团指导老师扮演的角色,还必须多一种功能,就是「经纪人」的角色。老师要帮忙联系社团与校外团体接洽,让社员可以进行校外服务。学校所处的社区附近定必存在著不同的社会服务机构、政府机构或私人机构,如老人中心、青少年中心、医院、特殊学校、图书馆、环保机构等,它们均欢迎义工提供不同形式的服务。社团指导老师得主动了解其需要,并带领学生一同构思服务企画内容。以热舞社为例,社团指导老师就不能只有教会学生跳舞,也要去接洽活动中心或学校机关,让热舞社可以去定期服务,引导热舞社的社员如何成为社区中心或国中、国小的社团舞蹈小老师。
对於基督教社团而言,社团指导老师扮演的角色就是灵魂上的信仰坚固与造就,还有其他食衣住行育乐各个层面的关怀,像个牧者一样。但是以后,多了个重要功能,就是得帮忙所指导的基督教社团找到外界的合作伙伴,一同去服事这一代的人。
未来,基督教社团与教会,或是一些教会机构(彩虹爱家、世界展望会、励馨基金会、论坛报、耕心周刊…)应该要有更多的联系与合作,一同研拟各种社会服务的活动,订定计画,将福音的触手伸向国中小、邻近社区、偏远地区的未信者。而不是双方拉扯学生,为了搞自己内部的活动。
面对即将来临的「服务学习」零学分必修课,当其他非基督教社团一一走向服务性社团、讲爱的社团,基督徒大学生们只会在社团里、或到教会关起门来读经祷告(虽然这是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缺乏爱的行动实践力、走出校园服务他人,这是怎样的一种吊诡现象呢?
注:常见的服务项目
第一类、儿童或青少年服务:
功课辅导员
升学及就业辅导员
外籍配偶的学童英语班、外籍配偶的适应台湾课程班
探访孤儿及医院病童
第二类、长者服务:
送暖行动:编织颈巾、手套
护送员(护送长者看医生)
家务助理及送饭服务
教授长者英语斑、电脑班
筹画长者生日派对,制作生日卡片
举办健康教育讲座
带领旅行及户外活动
身体伤残或弱智人士服务
护送员(护送出入)
带领伤健一家亲旅行
提供生活训练
带领参观及户外活动
第三类、环境保护或生态教育:
郊外除草行动
举办环保展览
沙滩清洁行动
清洁郊野
护理林木,植树
校园植物栽种、施肥及修护
宣传环保工作
举办旧衣物、书籍回收行动
废物回收分类指导
第四类、综合服务:
公共图书馆义工
慈善花卉、奖券及曲奇义卖
电话热线辅导员
捐血运动工作人员
为志愿机构作活动宣传及海报设计工作
为志愿机构制作网页
担任活动联络及接待
策画大型活动
任医院当值员
农村生活体验及服务
山区贫户服务
山区儿童识字班
探访孤寡、贫穷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