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評論
繁體 簡體 RSS feed | | 轉寄

〈大學團契的新挑戰〉

文◎奇異果

「未來的大學社團,將通通都是服務性社團!」台上研習會講師的一句話,就像個震撼彈,讓台下所有的社團指導老師,皆以為自己聽錯了。心裡想著:

「哪裡可能,我籃球社怎樣服務阿?」
「不會吧,熱舞社不是跳跳舞,在學校招生時來幾段熱舞活廣告,不就很偉大了嗎?」
「跆拳道去比賽為學校爭光就夠種了,還有要服務什麼啊,去工地劈磚嗎?」

沒錯!大學校園裡面,各種社團按其成立的宗旨,雖區分為學術性、學藝性、服務性、體能性、康樂性、綜合性(基督教社團多被分類為學藝性或綜合性),但未來的教育政策就是要所有的社團都去「服務」。不管你是什麼社,哲學社、電腦社、手語社、國樂社、舞蹈社、天音社、活水泉社、信望愛社…,全都要走出校園,服務他人。

這種就是所謂的「服務學習(Service-Learning)」。「服務」與「學習」相結合,經由服務來達到學習效果。典故來自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所說「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 ) 。杜威認為「一切真正的教育都是從經驗中產生的」。就像理化課程裡實驗的重要性,也有點像企業管理無法紙上談兵,必須要由「做中學」。

目前,教育部參酌美國等先進國家推動「服務學習」作法,由大專院校導引出合適的社區服務或與學校課程結合成課外社區服務,並以服務方式來達到學習目的。欲讓大學生從「做中學習」,創造更深刻之學習經驗,引發更多的反省,並提供大學生在專業學習中所欠缺人本的關懷。大學生以實際行動服務社區,可培養樂觀進取、積極奉獻人生觀。

也就是說,未來的電腦社,不光是社員們一起研究電腦,也要到校園外面去服務。好比,包下一個鄉下小學的電腦維修與電腦課程教授。由社員們輪流在教育部所規定的社團時間星期三的下午(明文不准排定其他課程),去擔任電腦義工服務。

至於,籃球社、熱舞社、跆拳道社……等其他社團,以此類推。他們可能包下某個鄉下小學的社團活動。每個社員充當小老師,去鄰近地區的窮小學,指導小學生進行這類的社團活動。籃球社的教籃球,熱舞社的教跳舞,跆拳道社的教跆拳…。

然而,現代個人主義、功利主義興起,大學生普遍欠缺人本思考與關懷,社團這樣子「操」學生,肯定社員跑光光,會有面臨倒社的危機。台上講員不疾不徐地解釋著:「目前社團風氣低迷,平均人數是十幾、二十人。多數大學生的課餘時間,多半掛在網路上或忙於打工,不太參加社團。因此每年社團招生,都擔心社團人數不足宣告倒社。但是我告訴你們,三年以後是社團湧進一堆人,你們要傷腦筋的是,這麼多社員要怎麼辦!」

原來,教育部將導入「必修零學分」的觀念。規定所有的大學生都一定要參加社團,列為必修科目,社團老師負責打分數。但是該學分為零,就如同大三升大四的「校外實習」為必修課目一樣。沒有過,也是不能畢業。如今,已經有少數大學已經施行這種「必修零學分」,有很多大學則正在研擬中,估計三年之後,可能全台灣將全面施行這種「社團必修零學分」政策。

我聽了,心裡掀起一陣強烈的激盪與微微的憂心,因為看見這種趨勢將會是大學基督教社團所要面臨的嚴肅挑戰。

目前的大學基督教社團,先天體質難以健全。主要是因為對於一些教會而言,他們會希望大學生參與或協助自己教會的各樣活動;或參加大專青年團契,擔任青少年團契、主日學輔導,參加詩班…等等。少數牧者甚至不太認同大學基督教社團的存在,因為會分散大學生時間與精力分配,導致其無法全人投入教會事工。

但矛盾的是,這些教會牧者也不敢輕忽大學基督教社團存在的必要性,因為學校基督教社團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那就是能以公開正式的身份,在校園內舉辦各樣福音活動,甚至走入宿舍個人佈道訪談,名正言順地接觸校園裡的非基督徒大學生。因此,大學基督教社團就是處在這樣難堪的環境,而基督徒社員們也常得努力在團契與社團兩造參與,取得一種平衡。

然而,當「社團必修零學分」那一天的來到,會讓這種張力明顯化。若教會界的牧長們觀念仍停留在以前,覺得大學生不用參加學校基督教社團,只要參加教會的團契即可。仍認定大學生應留在教會,六、日、甚至週間,塞給大學生一堆服事,造成這些基督徒大學生回到學校社團內,已經精疲力竭、欲振無力,只好隨便應付辦個空殼活動,做個樣子給學校單位看,造成社團體質積弱不振,沒有實際的對外服務力量。最後基督教社團勢必會在社團評鑑連年最後一名。結果原本人們以為社會關懷服務最強、最有愛心的基督徒,卻反過來成為校園裡最弱、最冷漠的團體。

尤其是,未來教育部要社團做的,已經不是過去常辦的「蜻蜓點水」活動,一個學期一次的活動。他們要的是平均每月兩次、甚至每週一次的那種持續性服務。也就是平均一個學期,所有的社員都會分派出校園服務兩三次。社團的比例吃重,勢必會影響學生教會服事的參與度。不瞭解大學校園大環境改變的牧長,可能就會直接把罪都算在基督教社團的存在上。

加上,時下教會界所傳的福音越來越偏頗失衡,許多自稱是基督徒的人,只想要有基督徒的祝福,像是饒恕、希望、永生、醫治,但不想付出該盡的義務,不接受耶穌成為生命的主,不看上帝的旨意高過自己的意願喜好,不願意背起十架跟隨主。以致於教會裡的基督徒人數雖多,但是有實踐力的卻很少。而一些基督徒父母也捨不得讓孩子背他們的十架,造成不少第二代、第N代的基督徒,比不上第一代基督徒對基督信仰的看重。

就像,這次研習會那位非基督徒講師,竟然舉了一個與基督教社團有關的例子。他說他們學校裡的信望愛社團,有個基督徒學生是個千金大小姐,從小被父母保護得太好。這社團出去校外服務到老人院,原本這小姐什麼都不做,但在同儕的鼓勵與壓力下,她終於肯彎下腰幫老人拍痰、甚至擦澡、洗腳。後來,這個這學生的媽媽打電話來向老師感謝,因為她發現自己的女兒有了巨大的改變,以前都懶得去看阿公阿嬤,現在不僅會跟著去阿公阿嬤家探望,還會幫老人家捶背。

當下,我聽了真是不甚噓欷、感慨萬分。耶穌十架的愛竟無法感動他們,起身效法耶穌,服事這一代的人。反倒卻靠著世俗教育體制來約束他們,強迫他們去「服務」,豈不羞愧?雖然講師講的是別的學校裡的基督教社團所發生的事,重點也不在於指責基督徒沒有實踐力,而是要說明「做中學習」對目前大學生的重要性。但是,聽在我這位基督徒的耳中,卻是看見那正是台灣教會界青少年普遍的問題。

時下教會界的青少年,不就多是這種道理聽很多(甚至他們都聽到厭煩),社會實踐力卻軟趴趴的像個嬰兒的學生嗎?上面所述的那位千金大小姐,豈不在很多教會可以看見?其實在我指導的社團裡,也有幾個這種自稱基督徒的大學生,只有吃喝快樂的聚會或是需要幫助時才會出現,要做事、要服務的時候,就閃人,不見蹤跡。

基督徒本來就是耶穌的門徒,自然懂得要服事。甚至很多社會服務都是基督徒最先創立。就像附件所列的服務項目:功課輔導員、升學及就業輔導員、外籍配偶的學童英語班、外籍配偶的適應台灣課程班、探訪孤兒、老人及醫院病患……,多是基督徒最早開始進行的社會關懷事工。沒想到,沈淪墮落的這麼快,何時基督徒的信仰只懂得利己,而不會去利人?

因此,教會界的牧長應該要開始轉換觀念,接受大學基督教社團的存在。不要覺得大學基督教社團會與自己教會「搶羊」,而是要思考如何與大學基督教社團一同共存共榮;更不要把大學基督教社團指導老師當作是搶羊的對手,應該敞開心胸,在主裡一同禱告,尋求國度合作事奉的各樣可能。

因為未來社團指導老師扮演的角色,還必須多一種功能,就是「經紀人」的角色。老師要幫忙聯繫社團與校外團體接洽,讓社員可以進行校外服務。學校所處的社區附近定必存在著不同的社會服務機構、政府機構或私人機構,如老人中心、青少年中心、醫院、特殊學校、圖書館、環保機構等,它們均歡迎義工提供不同形式的服務。社團指導老師得主動了解其需要,並帶領學生一同構思服務企畫內容。以熱舞社為例,社團指導老師就不能只有教會學生跳舞,也要去接洽活動中心或學校機關,讓熱舞社可以去定期服務,引導熱舞社的社員如何成為社區中心或國中、國小的社團舞蹈小老師。

對於基督教社團而言,社團指導老師扮演的角色就是靈魂上的信仰堅固與造就,還有其他食衣住行育樂各個層面的關懷,像個牧者一樣。但是以後,多了個重要功能,就是得幫忙所指導的基督教社團找到外界的合作伙伴,一同去服事這一代的人。

未來,基督教社團與教會,或是一些教會機構(彩虹愛家、世界展望會、勵馨基金會、論壇報、耕心週刊…)應該要有更多的聯繫與合作,一同研擬各種社會服務的活動,訂定計畫,將福音的觸手伸向國中小、鄰近社區、偏遠地區的未信者。而不是雙方拉扯學生,為了搞自己內部的活動。

面對即將來臨的「服務學習」零學分必修課,當其他非基督教社團一一走向服務性社團、講愛的社團,基督徒大學生們只會在社團裡、或到教會關起門來讀經禱告(雖然這是基礎,也是最重要的)、缺乏愛的行動實踐力、走出校園服務他人,這是怎樣的一種弔詭現象呢?


註:常見的服務項目

第一類、兒童或青少年服務:
功課輔導員
升學及就業輔導員
外籍配偶的學童英語班、外籍配偶的適應台灣課程班
探訪孤兒及醫院病童

第二類、長者服務:
送暖行動:編織頸巾、手套
護送員(護送長者看醫生)
家務助理及送飯服務
教授長者英語斑、電腦班
籌畫長者生日派對,製作生日卡片
舉辦健康教育講座
帶領旅行及戶外活動
身體傷殘或弱智人士服務
護送員(護送出入)
帶領傷健一家親旅行
提供生活訓練
帶領參觀及戶外活動

第三類、環境保護或生態教育:
郊外除草行動
舉辦環保展覽
沙灘清潔行動
清潔郊野
護理林木,植樹
校園植物栽種、施肥及修護
宣傳環保工作
舉辦舊衣物、書籍回收行動
廢物回收分類指導

第四類、綜合服務:
公共圖書館義工
慈善花卉、獎券及曲奇義賣
電話熱線輔導員
捐血運動工作人員
為志願機構作活動宣傳及海報設計工作
為志願機構製作網頁
擔任活動聯絡及接待
策畫大型活動
任醫院當值員
農村生活體驗及服務
山區貧戶服務
山區兒童識字班
探訪孤寡、貧窮長者

回首頁|前期文章索引 « 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