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看消费主义〉
文◎陈小小
书籍:《基督徒看消费主义》,巴塞洛缪、莫里茨主编,陈永财译,基道出版
多数人活在自己的文化里,难以跳脱出来,对自己的文化抱著警醒的态度,采取批判的角度,去发现原来有些事情根本不合理、不正常。就像我们生活在台湾的人,看南非人会很惊讶为何他们会有种族歧视的问题,看回教国家则不解他们的女人为何会忍受得住丈夫可以讨四个老婆。但反过来,一些外国人也搞不懂,为何华人生产,第一个问候语总是会问「男的?女的?」,生男生女对华人是这般重要。
但是基督徒是上帝的子民,当我们背诵著主祷文,祈求「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便应该意识到、辨别出文化中的良善与邪恶部分,不随波逐流,跟著世俗过生活,达成作光作盐的任务。
《基督徒看消费主义》这本书其主旨欲指出消费主义,潜入当今各个现代化国家,俨然成为全球最大宗教,深入各城市、家庭、与生活角落。连基督徒、教会都遭受魔掌侵入,无法察觉一些事情不太正常、不太正当,容许消费主义的思想重模我们生命的每一方面。
简单的说,常见的消费主义有两种,「现实导向消费」POG与「未来导向模式消费」FOG。前者「现实导向消费」模式,简单的说就是享乐主义,以追求目前最大的满足为人生最大的存在意义。眼前能令我快乐的事,比未来会发生来得重要。偏向这种模式的人,通常会选择负债。先享受,后付款,不管后面的事。
后者「未来导向模式消费」模式,则是认为工作为了未来有能力消费,人的一生就是经过计算的努力来完成所有阶段的消费。就像我们常听到的大人对孩子说,你要好好读书,将来就会有好工作,接著就可以讨老婆生小孩,买大房子、大车子。过份简化的人生价值观,这种模式的人,不重视或任意牺牲当下所拥有的人际关系(夫妻、亲子、朋友)与身体健康,埋首拼命工作。当赚得了财富,人已老迈,回头检视,许多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却已然失去。
当价值观逐渐变成「生命就是消费,消费能体现人生的意义;消费决定我们和世界的关系;只要消费关系能够运作,其他与我有关的生命都可以置之不理」,於是带来许多可怕的问题。就像堕胎的理由,已经随意到只不过是因为孩子的出生会令个人的教育或事业中断,便冷酷毫不考虑地将之拿掉。这种观念同样也伸向老人与其他的弱势。没有经济价值、外表不好看、令人不愉快、不舒适的,都没有必要存留。在这种观念下,我们不仅残害其他人,甚至也会因著自身没有经济价值、外表不好看、令人不愉快、不舒适,而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些都是与圣经的观念背道而驰。
消费主义亦进入教会。好比成功神学的观念,源自对旧约上帝祝福他的子民,将之倒果为因,认为财富为上帝喜悦和祝福的标记,若某基督徒贫穷潦倒、生活不顺遂,那就必然是自身有罪,上帝惩罚。另外,消费主义更造成许多基督徒「消费」圣经。圣经不再是用来改变信徒自己归向上帝,它成了只是市场上的一件产品,甚至扭转经文本意,拿来对自己的罪恶作支持。更常见的是,信徒以宗教消费者自居,在「选购」教会。教会就像城市里的新商场或时装店,信徒根据自己这星期属灵购物单上有何需要,就选择去哪间教会听讲道。牧师传道成了演员、节目主持人、强力推销员,将上帝的信息拆开分送给不同需要的信徒。信徒不再委身事奉,他们成了消费宗教的人。
当然,我们不可能完全脱离文化,也不是完全不可以利用消费主义的模式传福音,但是我们需要更多的警醒。透过《基督徒看消费主义》带领我们深入这个问题的讨论,运用理性上的思考,获得更多抵抗世俗潮流的能力,好叫我们不至容许世界成为我们生命的掌权者,有能力将社会秩序基督化,而非被文化牵著鼻子走,给世俗化而毫无招架之力反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