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小书房
繁体 简体 RSS feed | | 转寄

〈无法不爱星期一〉

文◎陈小小

书籍:
●爱上星期一(Loving Monday) ,贝克特(John D. Beckett)著,徐中绪译,校园书房出版社
●一生的圣召(The Call),葛尼斯著,校园书房出版社

大多数的人都不是工作狂,被人服事与服事人,大家都喜欢被人服事,少有人喜欢服事他人。

就拿罗曼史爱情小说,好男人除了有才华出众、风度翩翩、一表人才外,很重要的就是要温柔体贴。对女人百般珍惜,含在嘴里怕化了,拿在手里怕掉了,小心翼翼呵护,举凡粗重的工作,自动接去做,为免女人遭受风吹日晒,充当司机专车接送任劳任怨;而好女人除了美丽脱俗、气质绰约、谈吐有物外,很重要的也是要具有温柔体贴,能下厨亲手做羹汤,帮男人打扫乱七八糟的房间,让男人获得老爷、帝皇般的享受。这些理想男女共有的特质「温柔体贴」,说穿了,就是点出人们喜欢被人服事,因为被人服事的感觉好好。

然而,天底下只有小Baby可以理直气壮地享受被人服事,所有的人都必须从被人服事,渐渐长大成为有能力服事他人,甚至热爱服事他人。当我大学毕业进入职场,赫然发现多年的学校教育虽给予我服事他人的能力,却无法给我打从心底热爱服事他人。

二十初头的我在系上管理电脑室,上司交代的工作,表面上毕恭毕敬欣然接下,但内心默默希望工作最好是落在别的同事头上,遇到不得不的加班,私下更是怨声连连,巴不得天天都是放假天。「星期一」对我而言,是个最讨厌的日子,因爲星期一意味著要早早起床、处理上司交代的工作、以及面对没事找麻烦的学生。有次无意中得知英文叫星期一 Blue Monday(忧郁的星期一),心里低估地想著,哪里到星期一才blue?根本从星期天下午就会开始心情沈重,忧郁欢乐时光过得这般快,怎么转眼又将星期一。

然而上帝为了解决我的 blue,他在我的身边安排了一个热情有劲、喜乐满溢的基督徒同事。每天上班,我总是看她一副活力充沛的样子,面带笑容地处理上司交代的工作,温柔有耐心地处理没事找麻烦的学生。全系所的师生,大家都喜欢她,我虽然想要设法做到跟她一样,但我清楚知道自己是装出来的,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的里面,对人对工作都没有热情。

我觉察到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人生在世若不能爱上星期一,对人对事没有热情,没有打从内心发出想要服事他人、帮助他人的渴望,绝对工作没劲,也绝对感受体会不到被上司看重、被学生(我的客户)信任的另种心灵层面的快乐。我看见这问题若没获得解决,这一生一定会活得很痛苦,因为生活中遭遇到任何不在计画或预料中的大小事,将全都会变成压力。这问题迫使我继续不得不去思考「我是谁」、「人为何活著」等问题,知道自己的定位与存在的意义,才能拥有工作与生活的热情。就像杜斯妥也夫斯基在名著《卡拉马助夫兄弟们》那段名言:「人类存在的目的不只是要活下去……,而是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而活。」非常幸运的,多年之后,在上帝的带领下,我渐渐清楚属於自己的那个特殊计画、特殊呼召,於是越活越起劲,越工作、越服事越快乐,热情有劲、喜乐满溢。

  校园出版的《爱上星期一》,看到书名,就可以知道这是本帮助读者怎样能热爱工作,爱上星期一的书。作者贝克特从头描述自己怎样进入商业这个职场。过程中,他隐隐感到从商似乎是来自上帝的呼召,是对他个人独特的计画,但他又同时从一些教导中得知从商只是次等的努力,是糊口饭吃的工具,传道人或宣教士才是高尚的工作。当然,在这种想法下,他是不可能爱上星期一这等俗日,甚至星期一是走入红尘俗事的开端,该感到悲戚,因为唯有星期天才是圣日。虔诚的他一边很努力工作要成为成见证上帝荣耀的好商人,但同时他又思考著究竟何时离开商业界,成为牧者去真正事奉上帝?

后来贝克特查考圣经与回溯教义史演变,才赫然发现,圣经认为真正的属灵不但涵盖所有的生活层面,也平等地涵盖生活面每一个角度。现实生活的每一样事物没有不属灵的。原来,西方人受了柏拉图哲学二元论的影响,观念认知中将世界分为高层与低层两个领域,基督信仰亦被影响,就像常听到属灵与属世之分,就是不少基督徒误以为传道工作才是属灵,一般工作就是属世。

这个观点大大释放了他,从商亦可以是项崇高的呼召,终於他不再疑惑,放手尽情发挥上帝所赐的恩赐,并且在诡诈多变的商场上,用圣经公义慈爱作经商的指南,至终成为伟大的企业家—世界上最大的家用暖气油炉制造商的总裁。整个公司受收视率最高主播的专访,在世人面前见证信仰与工作不但不会格格不入,而且是相得益彰。从商亦可以是传福音、见证基督的管道。当信仰与工作有关连,产生巨大的动能,真是不爱上星期一也难!

知道了呼召就是热情工作的动力。接下来必然想要知道的是,如何找到属於自己的那个独特计画与呼召?如何清楚分辨那份感动是来自上帝,还是自我乱想?亦或是魔鬼愚弄?而校园出版的《一生的圣召》,就是要尝试带领读者找出自己的呼召,用各种角度去引导读者去思考去厘清呼召的真意。并列举了许多名人的真实故事,供读者们比较反省自身。但是就当你以为可能找到自己的呼召,以为这就是一辈子的呼召,作者葛尼斯马上转身强调这是大错特错的观念,因为「呼召」,完全没有快速、容易的解答,也没有所谓的公式、步骤或课程来保证你绝对可以找到那一位至圣者的计画。他写著:「呼召不断提醒著基督徒,基督徒不仅尚未抵达终点,而且是一个在今生里随时走在跟随基督道路上的人,同时也是道的跟随者。」呼召原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进行过程。

不禁回想起大学时代,曾经有个梦想:用文字服事上帝。不过我念的是工学院,跟文字工作一点关连都没有。但在人认为不可能的时候,上帝却让不可能变为可能。

一九九一年,正值台湾网际网路兴起之际,在系上担任电脑室助教的工作,让我有幸成为第一批进入网路世界的华人基督徒。结婚后与交大电子硕士毕业的丈夫同时受到网路福音事工的呼召,深深觉得俩人必须在网路世界尽上一己之力,於是讨论决定,丈夫继续向上攻读博士,以保有与最新电脑网路科技接触的机会,而我进神学院受装备。那几年间,与交大、清大共有相同异象的硕博士学生,建立了全义工组织的信望爱资讯中心,护教的、关怀的、分享的、造就的、管站的、搞硬体技术的,每个人各司其职、各尽其份。

怀孕生子后,我一边在家当全职妈妈,一边继续上网参与信望爱资讯中心的服事,不知不觉中被训练成为一个写手。网路世界接触到许多不同的思想与提问,在带孩子散步、公园溜滑梯的时间,这些课题便慢慢在脑中整理咀嚼思考,等哄孩子入睡,再爬起来上网回应这些文章,五、六年下来,竟写出很多文章,或与基督徒分享、或与非基督徒互动,竟然成为网路文字工作者,梦已成真。如今又因为种种因素,成为平面传媒的编辑与记者,与文字工作的关连,牵涉越来越深。

如《一生的圣召》所言,每个人领受呼召的经验都不一样。我以为摩西大概是古今中外最诡异的一个,四十岁之前在埃及当王子,四十岁到八十岁在旷野当牧羊人,八十岁到一百二十岁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旷野流浪。每每想到摩西,就会觉得自己从工学院学生变成文字工作者,一点也不奇怪,也猜想未来的呼召有可能跟目前的呼召完全不一样。但是在领会上帝的旨意—呼召的寻求过程,真是感到万分刺激有趣。上帝行第一步,然后我们小胆的人类学习放胆回应他的召唤,在一步按一步地跟随、实践中,不断地对上帝、对自我有更多更新的看见,生活与工作不断被注入生命,一路跟随走来是那么多的感动与惊喜。

回首页|前期文章索引 « 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