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不愛星期一〉
文◎陳小小
書籍:
●愛上星期一(Loving Monday) ,貝克特(John D. Beckett)著,徐中緒譯,校園書房出版社
●一生的聖召(The Call),葛尼斯著,校園書房出版社
大多數的人都不是工作狂,被人服事與服事人,大家都喜歡被人服事,少有人喜歡服事他人。
就拿羅曼史愛情小說,好男人除了有才華出眾、風度翩翩、一表人才外,很重要的就是要溫柔體貼。對女人百般珍惜,含在嘴裡怕化了,拿在手裡怕掉了,小心翼翼呵護,舉凡粗重的工作,自動接去做,為免女人遭受風吹日曬,充當司機專車接送任勞任怨;而好女人除了美麗脫俗、氣質綽約、談吐有物外,很重要的也是要具有溫柔體貼,能下廚親手做羹湯,幫男人打掃亂七八糟的房間,讓男人獲得老爺、帝皇般的享受。這些理想男女共有的特質「溫柔體貼」,說穿了,就是點出人們喜歡被人服事,因為被人服事的感覺好好。
然而,天底下只有小Baby可以理直氣壯地享受被人服事,所有的人都必須從被人服事,漸漸長大成為有能力服事他人,甚至熱愛服事他人。當我大學畢業進入職場,赫然發現多年的學校教育雖給予我服事他人的能力,卻無法給我打從心底熱愛服事他人。
二十初頭的我在系上管理電腦室,上司交代的工作,表面上畢恭畢敬欣然接下,但內心默默希望工作最好是落在別的同事頭上,遇到不得不的加班,私下更是怨聲連連,巴不得天天都是放假天。「星期一」對我而言,是個最討厭的日子,因爲星期一意味著要早早起床、處理上司交代的工作、以及面對沒事找麻煩的學生。有次無意中得知英文叫星期一 Blue Monday(憂鬱的星期一),心裡低估地想著,哪裡到星期一才blue?根本從星期天下午就會開始心情沈重,憂鬱歡樂時光過得這般快,怎麼轉眼又將星期一。
然而上帝為了解決我的 blue,祂在我的身邊安排了一個熱情有勁、喜樂滿溢的基督徒同事。每天上班,我總是看她一副活力充沛的樣子,面帶笑容地處理上司交代的工作,溫柔有耐心地處理沒事找麻煩的學生。全系所的師生,大家都喜歡她,我雖然想要設法做到跟她一樣,但我清楚知道自己是裝出來的,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的裡面,對人對工作都沒有熱情。
我覺察到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人生在世若不能愛上星期一,對人對事沒有熱情,沒有打從內心發出想要服事他人、幫助他人的渴望,絕對工作沒勁,也絕對感受體會不到被上司看重、被學生(我的客戶)信任的另種心靈層面的快樂。我看見這問題若沒獲得解決,這一生一定會活得很痛苦,因為生活中遭遇到任何不在計畫或預料中的大小事,將全都會變成壓力。這問題迫使我繼續不得不去思考「我是誰」、「人為何活著」等問題,知道自己的定位與存在的意義,才能擁有工作與生活的熱情。就像杜斯妥也夫斯基在名著《卡拉馬助夫兄弟們》那段名言:「人類存在的目的不只是要活下去……,而是為了一個明確的目標而活。」非常幸運的,多年之後,在上帝的帶領下,我漸漸清楚屬於自己的那個特殊計畫、特殊呼召,於是越活越起勁,越工作、越服事越快樂,熱情有勁、喜樂滿溢。
校園出版的《愛上星期一》,看到書名,就可以知道這是本幫助讀者怎樣能熱愛工作,愛上星期一的書。作者貝克特從頭描述自己怎樣進入商業這個職場。過程中,他隱隱感到從商似乎是來自上帝的呼召,是對他個人獨特的計畫,但他又同時從一些教導中得知從商只是次等的努力,是餬口飯吃的工具,傳道人或宣教士才是高尚的工作。當然,在這種想法下,他是不可能愛上星期一這等俗日,甚至星期一是走入紅塵俗事的開端,該感到悲戚,因為唯有星期天才是聖日。虔誠的他一邊很努力工作要成為成見證上帝榮耀的好商人,但同時他又思考著究竟何時離開商業界,成為牧者去真正事奉上帝?
後來貝克特查考聖經與回溯教義史演變,才赫然發現,聖經認為真正的屬靈不但涵蓋所有的生活層面,也平等地涵蓋生活面每一個角度。現實生活的每一樣事物沒有不屬靈的。原來,西方人受了柏拉圖哲學二元論的影響,觀念認知中將世界分為高層與低層兩個領域,基督信仰亦被影響,就像常聽到屬靈與屬世之分,就是不少基督徒誤以為傳道工作才是屬靈,一般工作就是屬世。
這個觀點大大釋放了他,從商亦可以是項崇高的呼召,終於他不再疑惑,放手盡情發揮上帝所賜的恩賜,並且在詭詐多變的商場上,用聖經公義慈愛作經商的指南,至終成為偉大的企業家—世界上最大的家用暖氣油爐製造商的總裁。整個公司受收視率最高主播的專訪,在世人面前見證信仰與工作不但不會格格不入,而且是相得益彰。從商亦可以是傳福音、見證基督的管道。當信仰與工作有關連,產生巨大的動能,真是不愛上星期一也難!
知道了呼召就是熱情工作的動力。接下來必然想要知道的是,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那個獨特計畫與呼召?如何清楚分辨那份感動是來自上帝,還是自我亂想?亦或是魔鬼愚弄?而校園出版的《一生的聖召》,就是要嘗試帶領讀者找出自己的呼召,用各種角度去引導讀者去思考去釐清呼召的真意。並列舉了許多名人的真實故事,供讀者們比較反省自身。但是就當你以為可能找到自己的呼召,以為這就是一輩子的呼召,作者葛尼斯馬上轉身強調這是大錯特錯的觀念,因為「呼召」,完全沒有快速、容易的解答,也沒有所謂的公式、步驟或課程來保證你絕對可以找到那一位至聖者的計畫。他寫著:「呼召不斷提醒著基督徒,基督徒不僅尚未抵達終點,而且是一個在今生裡隨時走在跟隨基督道路上的人,同時也是道的跟隨者。」呼召原是一個不斷前進的進行過程。
不禁回想起大學時代,曾經有個夢想:用文字服事上帝。不過我唸的是工學院,跟文字工作一點關連都沒有。但在人認為不可能的時候,上帝卻讓不可能變為可能。
一九九一年,正值台灣網際網路興起之際,在系上擔任電腦室助教的工作,讓我有幸成為第一批進入網路世界的華人基督徒。結婚後與交大電子碩士畢業的丈夫同時受到網路福音事工的呼召,深深覺得倆人必須在網路世界盡上一己之力,於是討論決定,丈夫繼續向上攻讀博士,以保有與最新電腦網路科技接觸的機會,而我進神學院受裝備。那幾年間,與交大、清大共有相同異象的碩博士學生,建立了全義工組織的信望愛資訊中心,護教的、關懷的、分享的、造就的、管站的、搞硬體技術的,每個人各司其職、各盡其份。
懷孕生子後,我一邊在家當全職媽媽,一邊繼續上網參與信望愛資訊中心的服事,不知不覺中被訓練成為一個寫手。網路世界接觸到許多不同的思想與提問,在帶孩子散步、公園溜滑梯的時間,這些課題便慢慢在腦中整理咀嚼思考,等哄孩子入睡,再爬起來上網回應這些文章,五、六年下來,竟寫出很多文章,或與基督徒分享、或與非基督徒互動,竟然成為網路文字工作者,夢已成真。如今又因為種種因素,成為平面傳媒的編輯與記者,與文字工作的關連,牽涉越來越深。
如《一生的聖召》所言,每個人領受呼召的經驗都不一樣。我以為摩西大概是古今中外最詭異的一個,四十歲之前在埃及當王子,四十歲到八十歲在曠野當牧羊人,八十歲到一百二十歲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曠野流浪。每每想到摩西,就會覺得自己從工學院學生變成文字工作者,一點也不奇怪,也猜想未來的呼召有可能跟目前的呼召完全不一樣。但是在領會上帝的旨意—呼召的尋求過程,真是感到萬分刺激有趣。上帝行第一步,然後我們小膽的人類學習放膽回應祂的召喚,在一步按一步地跟隨、實踐中,不斷地對上帝、對自我有更多更新的看見,生活與工作不斷被注入生命,一路跟隨走來是那麼多的感動與驚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