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小书房
繁体 简体 RSS feed | | 转寄

〈给老人一个幸福晚年〉

文◎不睡美人(陈凤翔)

# 作者:林正仪
# 出版社:华成图书
#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01日

这一年,长辈们身体一个个发出警讯。父亲高血压导致中风,言语功能一度丧失,还好后来没事。但,母亲忧郁症发作,还未稳定控制住,九月小孩们正开学,父亲血便两度送医,公公则在同一时间气胸开刀,这回换婆婆快要得忧郁症,她做过检测,是该症的高危险份子。

三十九岁,喜欢跟大学生「尬谁较青春洋溢、热情有劲」的我,就在即将要踏入四十岁之际,浅尝「中年三明治」滋味,上有老的要顾,下有小的要教。当一切都稳妥时,不觉想起大溪乡下九十二岁的阿公,便拨个电话问候。

接电话是九婶。她说这一年阿公老化迅速,曾经中风,半身不遂,又摔倒好几次,身体好几处淤伤,还好没骨折,但大小便经常失禁,整个房间臭气冲天,目前已经退化到无法下床。我打电话去的那天,正是他们为阿公请到看护的第一天。

九叔真是非常厉害,竟然能找到听得懂福州话的大陆看护。一并解决阿公退化,常讲许多福州话的问题。九叔拿过九婶手中的电话,讲了更多阿公的近况,最后不忘嘱咐著我:「若有时间,要把握机会早点来看阿公。」

次日,我便决定搭高铁当日往返。一路上看著铁道风景,不觉勾起好几个与阿公的回忆。我想,等见到阿公,我要问他是否记得?

但不幸的是,如九叔所言,机会失却。阿公已经听不太见,我得写大字在白纸上,才能与他互动,幸好国学造诣高的他还看得懂字。但,往事如何用大字书写表达?更糟的是,阿公已经认不出我了。

他一直以为我是二姑姑,老问我姑丈现在的情况好不好。我告诉他我是他的孙女,还把我的名字、老公小孩的名字通通写给他,甚至连我爸我妈的名字,都写了。他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

我只能尽上一点心意,就是喂他进食。原本,我还想替他阿公按摩,轻柔的按摩,可以令老人或病患筋骨活络,血液流通,才不至於得褥疮。但,冬季天寒,阿公盖了两床厚棉被与一件大衣,冷到连手都不愿伸出来,如何按摩?

阿公只喝豆浆,偶尔吃一片饼干,其他什么都不吃。我跟九叔去买小安素(无法进食的病人所吃的常见营养品)。我便喂阿公小安素。但他喝一口,马上知道味道不对,便不喝了,吵著要喝豆浆。我像巫婆一样,背对著他,把豆浆偷偷掺入小安素,骗他喝。果然如我所料,一向以美食家自居的阿公,味觉也急速退化,分辨不出豆浆有异。后来听说用这招骗他进食,健康状况於是获得改善。

回来后,逛书店刚好看到这本《年迈父母长期照护》,我站著翻阅,不禁觉得有些时空错置,十年前,同一个场景,我捧在手上阅读的是关於「幼儿照护」书籍。曾经,为了迎接孩子的到来,我读了不下二十本的育儿书。没想到,今日,为了公婆爸妈的老年能有好品质,我开始阅读「老人照护」的书。

书里头有一些小问答,检测自己对长期照护是否已有所准备?

如:爸妈年老想在哪里生活?想与谁住在一起?若有一人先走,另一半想要跟谁住哪里?他们病倒时,需要长期照护,希望给谁照顾?能接受给外人照顾吗?对医院的延命处置(气切、电击)看法如何,还是喜欢较为自然、不刻意延命的安宁缓和疗护?

另外,还有检测兄弟姊妹与夫妻间的默契问题。

如,兄弟姊妹间曾谈过照顾爸妈的问题吗?谁带头处理,工作、费用如何分配?夫妻曾谈过彼此的爸妈需要长期照护的问题吗?若彼此的爸妈需要长期照护时,由谁分担工作与频度?原本的家事如何处理?小孩由谁来照顾?

许多问题都令人傻眼,几乎一半以上,我都答不出来。但,现在开始预备,届时不至手忙脚乱。我阿公那里,就是因为中国人忌讳谈「老、病、死」。但每个人都会老,老了都会病,所以当阿公情况突然恶化时,爸爸、叔叔、姑姑们都乱成一团,光是看护工作分配,就拖了好一阵子,最后才决定要外请专业看护。但看护费用分担又搞不定,有人闲费用高,但要找便宜又懂福州话的,又找不到。《年迈父母长期照护》第一章就是提到这种兄弟姊妹间不合的困境。

我觉得问题大多不是出在兄弟姊妹间难以沟通,而是儿女们没有事先对「老年长期照护」有心理准备,待长辈突然倒下,大家又得在很短的时间内草草下决定,就会导致之间起摩擦。

就像我们家族。我的阿公生了十二个孩子各自婚嫁,有住国外、有住国内,散居在台湾各地。他们每年都会大团聚至少三次以上,周末假日小聚也有二、三十次,已是令人羡慕非常团结的家族,连他们都会问题重重。这就是因为华人缺乏「临终文化」、「死亡哲学」,人人为免触霉头,都避谈老病死。

反观基督教对死亡比较达观,因为死了就跟耶稣在一起享受永恒。基督徒会有比较高的比例,把自己的后事交代清楚、安排妥适,子孙照著做,比较能同心解决问题。於是乎,书店里有满排成列的「幼儿照护」书籍,「老人照护」则非常罕见。因为华人多半避免瓜田李下,万一被父母发现自己在看这类书籍,必会遭来责备与怒骂,怀疑心谋不轨、肖想分家产之类。

至於《年迈父母长期照护》很多资料是参考日本经验。因为日本已是高龄化社会,台湾终究也渐渐跟随日本的脚步。所以再怎样忌讳不谈,再过几年都还是得面对这个集体社会问题。

书里附有很多非常实用的资料。不仅家庭用,教会要做老人事工,也都是相当好的参考资料。例如,老人的安全环境打造,在楼梯、浴室、厕所等容易跌倒的地方装置扶手,并且有清楚的图例;老人健康饮食该怎么吃,全方位设计的营养食品,细心考虑到老人的咀嚼与吞咽程度不同,如「增加吞咽润滑剂」、「补给水分的果冻」。甚至还有避免老人脑袋退化的计算题,每天要他们花5-10分钟做简单的数学体操。

我最欣赏书里那些表格。如「一周的饮食均衡实行表」、「看护月志」…,每日记录老人吃下什么,以及体重、血压、体温、脉搏、排便、睡眠等重要资料。不觉想起我的小孩刚出生的头一年,我每日都记录他们喝奶量、大小便情况。

最重要的是,《年迈父母长期照护》更是提醒我们负责照顾长辈的人,也要懂得爱护自己。要懂得适时休息、充电,才能有健康的身心灵,继续从事长期照护的事。毕竟照顾老人实在不像照顾小孩般简单,不要过於浪漫。

这我有些实务经验。老人跟婴儿不同,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尤其是华人文化,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食、衣、住、行、育、乐)都是长辈的想法是对的,晚辈是错的,而且下对上经常没有讨论空间,只有后辈需要改进。於是,造成「多做多错,少做少做,不做不错。」恶性循环。后辈不要说话,不要给任何建议,长辈要怎样就怎样,事事顺服。其实不是顺服,根本是放烂不管。就像我阿公只喝豆浆,明明知道这样下去营养不良,但你不顺著他,他就发火骂人。这就是老人长期照顾的超级困难之处。

但,尽早涉猎这方面知识,当人生考题来临,就能较为心情稳定、不慌不忙地面对,甚至还能有许多智慧、新意产生,破解困难,将长期照护工作执行得完满顺利。何以报答父母对我们的养育恩惠,不就是在老人长期照护里?我们做子女的有所预备,尽心尽力让长辈能有个痛苦较少、舒适较多的幸福晚年,得以无憾。

回首页|前期文章索引 « 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