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小書房
繁體 簡體 RSS feed | | 轉寄

〈給老人一個幸福晚年〉

文◎不睡美人(陳鳳翔)

# 作者:林正儀
# 出版社:華成圖書
#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01日

這一年,長輩們身體一個個發出警訊。父親高血壓導致中風,言語功能一度喪失,還好後來沒事。但,母親憂鬱症發作,還未穩定控制住,九月小孩們正開學,父親血便兩度送醫,公公則在同一時間氣胸開刀,這回換婆婆快要得憂鬱症,她做過檢測,是該症的高危險份子。

三十九歲,喜歡跟大學生「尬誰較青春洋溢、熱情有勁」的我,就在即將要踏入四十歲之際,淺嚐「中年三明治」滋味,上有老的要顧,下有小的要教。當一切都穩妥時,不覺想起大溪鄉下九十二歲的阿公,便撥個電話問候。

接電話是九嬸。她說這一年阿公老化迅速,曾經中風,半身不遂,又摔倒好幾次,身體好幾處淤傷,還好沒骨折,但大小便經常失禁,整個房間臭氣沖天,目前已經退化到無法下床。我打電話去的那天,正是他們為阿公請到看護的第一天。

九叔真是非常厲害,竟然能找到聽得懂福州話的大陸看護。一併解決阿公退化,常講許多福州話的問題。九叔拿過九嬸手中的電話,講了更多阿公的近況,最後不忘囑咐著我:「若有時間,要把握機會早點來看阿公。」

次日,我便決定搭高鐵當日往返。一路上看著鐵道風景,不覺勾起好幾個與阿公的回憶。我想,等見到阿公,我要問他是否記得?

但不幸的是,如九叔所言,機會失卻。阿公已經聽不太見,我得寫大字在白紙上,才能與他互動,幸好國學造詣高的他還看得懂字。但,往事如何用大字書寫表達?更糟的是,阿公已經認不出我了。

他一直以為我是二姑姑,老問我姑丈現在的情況好不好。我告訴他我是他的孫女,還把我的名字、老公小孩的名字通通寫給他,甚至連我爸我媽的名字,都寫了。他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

我只能盡上一點心意,就是餵他進食。原本,我還想替他阿公按摩,輕柔的按摩,可以令老人或病患筋骨活絡,血液流通,才不至於得褥瘡。但,冬季天寒,阿公蓋了兩床厚棉被與一件大衣,冷到連手都不願伸出來,如何按摩?

阿公只喝豆漿,偶爾吃一片餅乾,其他什麼都不吃。我跟九叔去買小安素(無法進食的病人所吃的常見營養品)。我便餵阿公小安素。但他喝一口,馬上知道味道不對,便不喝了,吵著要喝豆漿。我像巫婆一樣,背對著他,把豆漿偷偷摻入小安素,騙他喝。果然如我所料,一向以美食家自居的阿公,味覺也急速退化,分辨不出豆漿有異。後來聽說用這招騙他進食,健康狀況於是獲得改善。

回來後,逛書店剛好看到這本《年邁父母長期照護》,我站著翻閱,不禁覺得有些時空錯置,十年前,同一個場景,我捧在手上閱讀的是關於「幼兒照護」書籍。曾經,為了迎接孩子的到來,我讀了不下二十本的育兒書。沒想到,今日,為了公婆爸媽的老年能有好品質,我開始閱讀「老人照護」的書。

書裡頭有一些小問答,檢測自己對長期照護是否已有所準備?

如:爸媽年老想在哪裡生活?想與誰住在一起?若有一人先走,另一半想要跟誰住哪裡?他們病倒時,需要長期照護,希望給誰照顧?能接受給外人照顧嗎?對醫院的延命處置(氣切、電擊)看法如何,還是喜歡較為自然、不刻意延命的安寧緩和療護?

另外,還有檢測兄弟姊妹與夫妻間的默契問題。

如,兄弟姊妹間曾談過照顧爸媽的問題嗎?誰帶頭處理,工作、費用如何分配?夫妻曾談過彼此的爸媽需要長期照護的問題嗎?若彼此的爸媽需要長期照護時,由誰分擔工作與頻度?原本的家事如何處理?小孩由誰來照顧?

許多問題都令人傻眼,幾乎一半以上,我都答不出來。但,現在開始預備,屆時不至手忙腳亂。我阿公那裡,就是因為中國人忌諱談「老、病、死」。但每個人都會老,老了都會病,所以當阿公情況突然惡化時,爸爸、叔叔、姑姑們都亂成一團,光是看護工作分配,就拖了好一陣子,最後才決定要外請專業看護。但看護費用分擔又搞不定,有人閒費用高,但要找便宜又懂福州話的,又找不到。《年邁父母長期照護》第一章就是提到這種兄弟姊妹間不合的困境。

我覺得問題大多不是出在兄弟姊妹間難以溝通,而是兒女們沒有事先對「老年長期照護」有心理準備,待長輩突然倒下,大家又得在很短的時間內草草下決定,就會導致之間起摩擦。

就像我們家族。我的阿公生了十二個孩子各自婚嫁,有住國外、有住國內,散居在台灣各地。他們每年都會大團聚至少三次以上,週末假日小聚也有二、三十次,已是令人羨慕非常團結的家族,連他們都會問題重重。這就是因為華人缺乏「臨終文化」、「死亡哲學」,人人為免觸霉頭,都避談老病死。

反觀基督教對死亡比較達觀,因為死了就跟耶穌在一起享受永恆。基督徒會有比較高的比例,把自己的後事交代清楚、安排妥適,子孫照著做,比較能同心解決問題。於是乎,書店裡有滿排成列的「幼兒照護」書籍,「老人照護」則非常罕見。因為華人多半避免瓜田李下,萬一被父母發現自己在看這類書籍,必會遭來責備與怒罵,懷疑心謀不軌、肖想分家產之類。

至於《年邁父母長期照護》很多資料是參考日本經驗。因為日本已是高齡化社會,台灣終究也漸漸跟隨日本的腳步。所以再怎樣忌諱不談,再過幾年都還是得面對這個集體社會問題。

書裡附有很多非常實用的資料。不僅家庭用,教會要做老人事工,也都是相當好的參考資料。例如,老人的安全環境打造,在樓梯、浴室、廁所等容易跌倒的地方裝置扶手,並且有清楚的圖例;老人健康飲食該怎麼吃,全方位設計的營養食品,細心考慮到老人的咀嚼與吞嚥程度不同,如「增加吞嚥潤滑劑」、「補給水分的果凍」。甚至還有避免老人腦袋退化的計算題,每天要他們花5-10分鐘做簡單的數學體操。

我最欣賞書裡那些表格。如「一週的飲食均衡實行表」、「看護月誌」…,每日記錄老人吃下什麼,以及體重、血壓、體溫、脈搏、排便、睡眠等重要資料。不覺想起我的小孩剛出生的頭一年,我每日都記錄他們喝奶量、大小便情況。

最重要的是,《年邁父母長期照護》更是提醒我們負責照顧長輩的人,也要懂得愛護自己。要懂得適時休息、充電,才能有健康的身心靈,繼續從事長期照護的事。畢竟照顧老人實在不像照顧小孩般簡單,不要過於浪漫。

這我有些實務經驗。老人跟嬰兒不同,他們有自己的想法與意見。尤其是華人文化,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食、衣、住、行、育、樂)都是長輩的想法是對的,晚輩是錯的,而且下對上經常沒有討論空間,只有後輩需要改進。於是,造成「多做多錯,少做少做,不做不錯。」惡性循環。後輩不要說話,不要給任何建議,長輩要怎樣就怎樣,事事順服。其實不是順服,根本是放爛不管。就像我阿公只喝豆漿,明明知道這樣下去營養不良,但你不順著他,他就發火罵人。這就是老人長期照顧的超級困難之處。

但,盡早涉獵這方面知識,當人生考題來臨,就能較為心情穩定、不慌不忙地面對,甚至還能有許多智慧、新意產生,破解困難,將長期照護工作執行得完滿順利。何以報答父母對我們的養育恩惠,不就是在老人長期照護裡?我們做子女的有所預備,盡心盡力讓長輩能有個痛苦較少、舒適較多的幸福晚年,得以無憾。

回首頁|前期文章索引 « 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