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評論
繁體 簡體 RSS feed | | 轉寄

〈如何與為何〉

文◎陳鳳翔

韓國基督教攝理教會教主鄭明析目前被韓國受害人們以詐欺、強姦及暴力罪嫌控告到檢察廳,並被該國司法當局限制出境,此次竟在台灣涉嫌故技重施地沾染上百名女大學生,在台灣的大學校園傳教誘姦女大學生。

 韓國有受害者設立「揭穿邪教教主鄭明析真面目網站」(http﹕//killjms.kaist.ac.kr),為結合退出此一邪教的其他受害人們,致力揭發鄭明析醜陋真面目的網站,以期防範其他無辜的人們落入鄭明析的魔掌。國內各大專院校的BBS宗教版,亦有一些台灣受害的女大學生的親友或同學上網寫經歷,成為熱門討論話題。

 很多人不解,為何在台灣數一數二的國立大學學生,身為高級知識份子,竟無分辨能力,投信邪教﹖大學生就是知識份子的象徵,該有著比其他人更強的獨立思考批判能力,如今,許多事件的發生,令人質疑「大學生」一詞似乎已經離「知識份子」的名稱愈來愈遠。或許,長年下來的填鴨式教育體制該負上一些責任。

 「先生活,再談哲學」的價值體系反映在教育體制裡,大學的學問與智慧教授侷限於技術與實用方面。學生多半只知道「如何」去做這個、做那個,卻不知道在「如何」之前,還有「為何」需要被討論探究。好比許多人都知道「如何讀書」,卻不多人去思想「為何讀書」,讀書的意義與價值何在﹔知道「如何工作」,卻不思想「為何工作」,工作的意義與價值何在﹔知道「如何生活」,卻不反省「為何生活」,生活的意義與價值何在。

 這些許許多多的「為何」之所以不被深入探究,因為浪費時間、沒有必要、考試不會考,人們多半認為這些東西留給哲學系學生、哲學家去傷腦筋就夠了。

 當然懂得探究「為何」不會因此賺到錢、考試也不會考,但是這就像打地基,在遇上人生風暴時,會依然站立得穩。常常思考「為何」,即使遇上不當的信仰,仍有思辨與掙脫的能力。然而,填鴨式的教育卻不准學生發問「為何」,老師多半要學生先把「如何」背起來,考試將之逐一寫出。於是只懂得「如何」、不懂得「為何」的大學生就愈來愈多。難怪如今還有一些鄭明析的擁護者在網路上護衛他,但又講不出攝理教信仰有價值的地方何在。

回首頁|前期文章索引 « 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