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答问
繁体 简体 RSS feed | | 转寄

〈诗篇第23篇善牧吟〉

文◎芮次荆


善牧吟-诗咏23篇


善牧吟


诗咏23 芮次荆



1. (大卫诗)


永为牧养我,我必无缺欠(1) 22


2. 草埔青青我伏踞,临憩静他引牵 33


3. 复返吾身心,导吾正轨迹,为副其名衔 222


4. 甚且我行过,死荫幽谷中,我无惧凶难 222222


  因尔同我偕,尔策和尔杖,爰为我慰怜


5. 尔肆宴席我面前,正对我仇冤 3232


尔润腴脂我头上,我杯溢满满


6. 洵好贞慈相跟追,尽我有生年 3232


我欲安居永为家,直到昶久远




23篇是世界名诗,全诗原文只有五十五个字串(letter clusters, word units),言简意赅,内容隽永,是诗体文学中的上乘之作。诗中布景充满美景画意,活泼生动,高潮迭起;但整个历程却是心境平安,生活踏实,灵命充沛,安窝主怀。文学上虽然用字词藻并不华丽,但说出了心灵上的安慰,生命上的丰足,是以更远胜那些美奂玉砌的文字;这也是本诗之所以超凡入圣,万古流芳之故,不愧是诗中之诗。



这篇诗一般依Gunkel之分类,归类为信靠诗。本诗在文体结构上并没有很明显、整齐的希伯来诗之对句格式(parallelism),或任何有关联的划一格律(meter)。Kugel提出一个见解,认为此诗的结构(以及所有希伯来诗的结构)是:


第一段句子-暂息-下段句子(与前段相关)-长息,


__________ __________ ��


大致的讲法是,流水对句,意境渐进。这种看法,类似於传统上对句中的“综合(或称,渐进、攀登)对句”型式:下句承上句,若诗句停在第一句而无下句之辅,则意义不完全。神学分析上,很多学者都将此诗和出埃及事件做对比,说神应许不缺乏(申2:7),有安息(民10:33),为其名之故(诗106:8)等等,(可参考资料25)。



  紧接著标题:大卫诗 (mizmor ledharidh) 之后,一破题,就开宗明义的说出了那一切安稳可靠的源头:永为主YHWH(耶和华;吕振中本:永恒主)和我的亲密关系,有谁能一生一世常相随照顾有加?父母?子女?夫妻?爱人?牧师?长老?官长?邻舍?朋友?同志?都不能!惟有那大牧者,才能常相左右永世弗弃!



yhwh   roiy   lo  echsar


永为主 牧我者 不  我缺乏



1节诗人说:永为主,牧我者(roiy是以动词用作分词形式的名词,具两种词之用意)。roiy可以译作“我的牧者”,或“牧养我的”(吴经熊作:主乃我之牧),古代中东地区也习用“牧者”来譬喻君王(就好比中国一样,管子有牧民篇,古代还有「州牧」官名,百姓称刺史,太守为牧伯、牧守)。上帝牧我者,其结果是,我「一无所缺」:在以色列人的观念中,不单是物质上,灵命上也无所少缺,所以说是「一无」所缺!「所缺」这个字chacer,指的是减少、消、欠缺。“我必不至缺乏”原文是“必不(我)缺乏”,“必不”是“不”的肯定(shall可用作肯定或指未来,此处用作肯定,并非指未来)。“缺乏”是希伯来文动词Qal(意思是“轻”,是“简单主动”,字形最“轻,单纯”,字干只有一个词汇。)的未完成式:我从来不曾缺乏过,不缺乏是一直存在的状况。另外,希伯来文法严格说来并没有时态,只有「观点」:叙述事由外观察则为完成式,由内看进展,则为未完成式。因此,“我必不至缺乏”可以说是一直进行的状况,也是一种信靠的肯定:我总是一无所缺,我好比安窝主怀无虑匮乏。



1节后半段若引用英文圣经,则要注意其中文翻译。KJV本作“I shall not want”,不可错译为「我(什么)都不要了」:因为有了主耶和华是我牧者,故我什么都不要了,只要主。另外一种错误的译法,译成「我不要(他)」,让人弄不清楚,既然主耶和华是我的牧者,为什么说「我不要」?以上两种错译,是因为KJV用的是十七世纪英文,当时古英文want意思是「缺乏」(lack);现代英语want惯用作及物动词,意思是「想要得到」(desire),两者意思相差甚远。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总统罗斯福有名的四大自由之宣告,其中之一就是免於匮乏的自由。这当是来自圣经本篇中的名句,也是真理之宣告。



binothdeshe yarbiytseniy al-mey menuchoth yenahaleniy


在草原 嫩青 他让我踞  临水  静息者   他领我



2节前后两句是渐进对句式的关联(也有人分析2,3节认为是交叉对句)。青草不只是指颜色,也是指可食之嫩草。「他使我卧」并不是说“强迫”(使make)我如何如何,只是个不完成hiphil(使役主动)的型式,或许译为「让」let较佳。本动词rabats应译为「伏踞」crouching,因为动物是伏趴在地上,而非向上四脚朝天的「躺」(人休息才是“躺”)。安歇的水边,指的是水之息(waters of quietness),让羊容易喝到水,故也有译成静水之畔。al-mey一般译为在水旁,beside。其实希伯来文’al并没有「旁」beside意思,翻译成to「临到」,较合於原来’al之意(above, upon, unto, against)。第2节和合本的译法,或许会错认为是欣赏大自然。其实首两节讲的是神的供应,神细心的带领(领nahal,是细心用手引导、牵引,尤其是对幼羊。这字有个衍申字,解作草场)。我到青青草原饱足,再领我往静水之畔汲息,代表著无忧无虑的生活。



naphshiy yeshobhebhyancheniy bhema geley-tsedheq


我整个  他回反 他引我  在辙迹上 对的


lema an shemo


为了 他的名



3节说,他使我的灵魂苏醒,更正确的译法,是「他使我整个身心(nefesh)回返(shuwh)焕然一新」(现代中文本意译作:他赐给我新力量,吕振中本:使我的精神苏醒)。nefesh指的是整个生体,不是只有灵魂(译成soul是希腊观念之译法,将人三分为灵、魂、体。弟兄会很强调此点,传入中国后,华人基督徒也多半持此观念。其实希伯来观念人非三分,是一体两面,外在和内在只是观点之角度,人本身整个是nephesh,可译为身心、整个、性命、气息、咱、我自己)。如果只有灵魂苏醒,肉体仍旧沈睡沈沦,这种苏醒只做了一半,未竟全功,也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另外也有译成「生命被他恢复」,则是把nephesh译作「生命」;但若是如此翻译,整句意思显得有些隐晦,或会令人误解成死而复生、复活。shuwh指的是回返return,归回(马殊曼本作:救返,和合本作:苏醒,客家话圣经作:换新)。



走义路(义,原文tsedeq,可译作“正义”,“公正”,“正直”,及“对的”),也就是正当的路,正途,对的辙迹(magal),以避免凶险。有些解经者广义地解释成「公义的道路」,对羊来说,实用上的“正途”或许比道德上之“公义的道路”较合原意。羊走在对的路径上in paths of saving justice,也就有了安全,拯救safetysecurity。因此「义路」也有引申作救赎的道路salvationDahood将“对的路迹”magele sedeq解作“丰富的草原”neot li sedaqah



「为自己的名...」,原文是“为他名的缘故”。何谓“为他名的缘故”?说的是要他「名实相副」reputationDahood译成“as befits his name”Toombs译为”because that is the kind ofGod he is”,也就是说他的名号信誉保证that is what he is known for



gam kiy-elekhbeghey’tsalmaveth lo-iyra’ rakiy-attah immadhiy


甚且 当我行 在谷  深荫   我怕 害 因 你 同著我


shibhthekha umish antekhahemmah yenachamunity


支杖 你的 和扶杖你的他们  其慰惜我



4节起,诗人称神改用「你」,诗人回忆起和神同行的信心经验。“死荫幽谷”,并不是说谷中有“死亡,而是说有死“荫”,the shadow of death。第4节句首字为gam(甚且),中文和合本并未译出。“谷”中ghey, gay这字,在七十士本及Dahood均改译为“其中”(将ghey改为gew,意思是中间,背上,midst),而原文玛索拉传统经文(MT)仍作gay是峭谷,隘路。一般解经者,多不愿意说主领我们过“死”荫,英文诸本多半译成“黑暗”,dark, deep darkness, darkest。“死荫的幽谷”一词,现已成为欧美惯用片语,用以表示“极端痛苦的境地”。遭「害」(和合本)evil,不是讲灵界之鬼魔,译作「伤害」harm即可表达原意。



你的“杖”你的“竿”,翻译上有些小瑕疵:因为“竿”是竹制的长棍,不是木制的,若译为“杆”,似乎又太长太重了。而杖、竿之间的分别,有必要先厘清之。希伯来文「木杖」共用了八个以上的字,其间之分别并不是很清楚或绝对,有些时候还是可交换的同义字。第4节出现的两个字,shebet原字有「分支」的意思,用得最多的是讲以色列的支派clan。另外一个字misheantek原字有「扶仗」之意,大多作拐杖walk-stick用字。两字有时分别不大,也无所谓孰长孰短,或孰利孰弯。故要从字义上判定那个是「杖」那个是「竿」,两字之字义分别并不是很清楚,倒不如由放牧工具上来区别之。中东地区牧羊人用两种工具牧羊,一种是shebet,指的是条杖(短棍、棒,形状并非直直的木棍,或像棒球棒之上宽下细的club形,而是树枝根与茎交接处截下一段带弯根节与根头的枝棍,牧人练习甩出这种shebet作为防身武器,形状有点像印第安人用之小斧。其它地方此字也指「权杖」之义,但此权杖之shebet应已削直,和牧棒形状不同),是用来防身敲打之器。另外一个工具misheantek,也是木制棒杖之一种,细长前端或弯成钩形,用来赶羊,钩回迷途,及自身牧人扶杖之用。当然在危急时,需要应用长武器,可用来防身,也因其形状为长棍,故亦可用作点数之棍。综合研判,前述之shebet应是牧杖(club),用来防身及敲打不驯之羊;而后述之misheantek,可能是较长之扶杖(crook),上端或弯成钩形,用来点数及钩回离群之羊。



中文字「杖」是人手中持长木,棍子之通称。棍是长木棒,棒是两手持用之木杖,椎是用以敲击的木器,拐是拄杖,弯曲棒子。故此处说shebet,意思是你的杖策,用来保护羊群;misheantek,则是你的杖拐,用来引导羊群。大部分译本讨论这两种木杖,多半把“杖”当成短的(应译为“策”。吴经熊氏译shebet为“策”,甚是妙译:“策”可解作,鞭、手杖、符命、木细枝、扶、任命、支援,把大部份shebe之含意都包括了!),“竿”当作长的(可译作“杖”)。吕振中本作,「你的棍,你的杖」。台语汉字本作,「你的槌,你的拐」。思高本和苏佐扬则沿用七十士本将两工具顺序对调,分别译为「牧杖和短棒」及「杖和铁锤」。和合本在椎杖之后译的「都」字,是省略了原文hemmah「是它们」(they:你的策及你的杖),这是独立代名词,有加强语气之意,言外之意或是说危难之时靠策杖,或解作策杖是已够用,不需要搬出那最大靠山-上帝。Dahood引用乌加利文Ugaritic感叹词hm,将「它们」译作「看啊,behold」。



「都安慰我」,安慰这个字nacham是旧约常用的一个字,有正反两种意思:“安慰�舒坦”及“惋惜�后悔”!原字根是喟然叹息,引申则作喘口气(安慰、疼惜),或叹了口气(后悔、惋叹)。这种block logic在英文中是很难用一个字去表达其涵意,中文用字比英文高明,可以译作「惜」,正面意思作「疼惜」,反面意思则作「惋惜」。你的椎你的杖「怜惜」(闽南语:疼惜)我,就是「安慰」我的意思,使我有安全感,保护我。Gunkel认为将安慰我yanhani改为引导我yanhuni较为顺口,且含义较为清楚。



3,4节,讲的是上帝的带领,这第二幅画让我们看到了人生中的另一面,另一个过程。人生不光是如前段那幅画中的坐享其成,人生同样的也会遇到风浪、难处;而且,很可能大半时间都是如此,也就是所谓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虽然有如此可怕的死荫幽谷,但诗人知道他并不怕:因为主更新我们,主引我们走对的路,主与我同在同过死荫幽谷,并为其名必引导、管教、保护、安慰我们,一再向我们保证,这是何等的信心确据与依靠。主耶稣用窄门来比喻走义路的困难,没有苦难,何来荣耀?是以苦难使人得以完全(来5:8~9)。这两节说的是神的带领、同在、安心之确据。比起1,2节,虽然艰辛,但其过程、经历则是更宝贵,更安慰造就人。信徒愈是困苦软弱,主的恩典愈是格外显得丰富。



taarokh lephanay shulchan neghedh tsoreraydishanta bhashemen roshiy


你设 我脸前  桌席在前 我敌人你润肥 用油  我头 


kosiy revayah


我杯



5节开始,牧、羊之比喻已功成身退,代之以更亲密的主、宾关系。Koehler认为56节仍是羊的比喻;Vogt则认为56节没有比喻,是直接字面意思,讲的献祭之宴。“在敌前肆宴”,原文是「你设桌我面前-在那些与我为敌之人的脸前!」;摆设桌子,就是肆宴(闽南语:办桌,客家话圣经:办桌席,和原文set table意思相合)。此处说之敌前肆宴是指胜了敌之后,在败军之前庆功宴,不是说在上阵抗敌之前的宴席,否则那有心情去赴这宴席。有些解经家说,西亚风俗,是在俘虏(敌人)面前设筵,然后才处决俘虏。这里意味著我们在上帝的保护下入宴,敌人对我们毫无威胁。敌人未必一定是牧野军队打杖之称呼,旧约圣经希伯来文有好几个字用来称「敌人」,此处用的字是tsarar:原字根是「使窄困、捆压」,意思是「敌意的对待」。



「你用油膏了我的头」,此处的「膏」,并不是弥赛亚(救世主)的膏头mashah仪式(诰命)。「膏」dashen是“丰润”makest fat的意思(并非mashah,抹油)。粤语圣经作:用油搽我头,客家话圣经意译作:款待捱像贵宾,马殊曼本作:傅油我首。其文化背景是,希伯来人认为肥胖脂油是健康的象徵(发福?)。是以中东地区习俗,欢迎上宾时用橄榄油擦抹客人的头,然后热情招待之。新约中有名的故事:玛利亚用香膏浇在耶稣头上,也表明尊贵奉献的习俗。至於有些人解作“膏头”表示荣耀地位,暗示或直言是君尊、先知、祭司之礼,或许是夸大了这个字义、仪式,也和原文经义不甚相符。「使我的福杯满溢」,原文没有「福」 字。此处的杯就是宴客之杯,而非诗篇第16篇所言「杯中份」的一生命份之意。杯满溢,指的主人的慷慨。有些解经作酒香醉人,宾主尽欢,倒也未必如是。旧约世界中,在某人席上吃喝,意味著彼此效忠,也可能是立约的象徵(出24:8~12);新约中犹太人习俗亦然(林前11:25)。有些解经认为此处所言,有祭司用语的含义,把膏油福杯对应於感恩祭后之仪式,故又称之为礼仪诗。也有一些解经灵意解作以羊喻人,摆筵席杯满溢指羊在高地(桌子)吃草(筵席),主人先为除毒草(怯敌),羊皮擦伤皮肤痒治之(油膏之)。水酒一杯以润喉...,真是甚具想像力!其实膏头满斟是平常好客招待之举,并不必一定要和感恩祭,礼仪有直接关联或类比。



akh thobhvachesedhyirdephuniykol-yemeychayyay


诚洵 好善 及 贞慈 他们追 所有 日子 我生命



veshabhtiy bebheyth-yhwh le’orekh yamiym


且我要住 宅中 永为主 到之长 众日子



6节「一生一世」,原文是「生命所有的日子」。「akh必有」,在原文句中乃句首之字,是绝对肯定、诚然、洵然、一定、惟独surely之意。「恩惠」原文是好善,goodness,福份之意。「慈爱」原文是hesed,这个字几世纪以来都译成「怜悯」、「慈爱」,连BDB字典也是如此译。西元1927年,Nelson Glueck出版了他的德文博士论文“Hesed in the Bible”,他认为hesed并非「慈爱」、「怜悯」,神的hesed是指对他的约之相互忠诚!然而也有学者表示此字仍是良善、恩慈,因为有不少经文用此字时,指的是非立约的白白赏赐。Stoebe综合两说认为hesed既指态度,爱,也指行动,贞。英文KJV用了45个英文字去译这字,其中loving-kindness较近原意。RSV则译作steadfast love,晚近一些新的中文译本仿之作「坚爱」、「不变的爱」(坚爱、不变的爱,一字译之也就是「贞」hesed)。



「随著我」,原文radaph,意思是「紧跟」,故有人译为「追赶」chase, pursue,「追逐」run after,甚至强调是「追杀」!原来这个字和中东文化有关,一般流行的说法是,当人在沙漠中被仇敌追杀时,如果有人肯收留,依例在一日之内,追杀之人不得行动。但一日过了,这个逃命者又要狂奔逃命,找下一个庇护所,若找不到,则命丧敌手。还有一种说法,是说中东文化里,人有两个神只跟著,互相追赶以免任何一个落后了。照前一种通行的讲法,整个图画是用这个比喻背景,处世险恶不断的狂奔逃命;不料,回头一看,穷追不舍的不是那恶敌,却是上帝的良善(恩惠)与贞慈(慈爱)!回想一下我们生命中,有多少次这种虚惊?多少回我们以为是诅咒凶恶,回首一看才知,原来是上帝化妆的祝福!



「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原文是「我要住在YHWH的家宅中,如日之长」。此处「住在」的玛索拉本MT本经文是 WeSaBTi,意思是「我要返回」,好像是说人已离开耶和华的家(殿),现在希望回去,永远住在那里。七十士本 则解作WeSiBTi,意思是我的居所,会在家(殿)里,大部份的解经书及译本也是如此翻译,(「我要住」和「我要回」两个词只差一个母音)!一种说法是说玛索拉本MT很可能是抄经时将长的 waw, w 和短的 yodh, y)弄混了,他们把WeYaSaBTi (我且要住在)误看成 WeWeSaBTi ( ),当看到连续有两个waw字母(),以为是抄错,故省略了第二个waw,变成了现在MT本的 WeSaBTi(我且要回)。其实是弄巧成拙,原抄经并没错,第一个是waw),第二个不是waw,而是yodh (2) 另外有的解释,是引用诗27:4中有类似23:6句子,而在MT本和七十士本中27:4均同译为「住在」,故说23:6此处应为MT本之抄误 (3)。参考犹太文法及古本语句,「住下」 应该是较合理的字。「殿」中,原文bayith,指的是「宅子」house,或「家」home/household,也可广义地解作庙、殿temple,台语汉字圣经作「厝」,日文作「宫」,马殊曼译本作「堂」,文理本作「室」。但一般说神的殿(temple)或王的宫,用的是另一个字hekal,而非bayith家宅。如果诗23篇确是大卫所作,当时尚无圣殿,只能说是住在耶和华的家中,住所中。这是一种比喻,并不是说神要住在某个固定的地方,而「家」也表示温暖之意,比译作「殿」字高明些。「直到永远」,原文是“如日之长”,这个希伯来片语的意思是,一段很长的时间(to/for length of days, a verylong time),但不是说「永远」forever。文理本作「日久月长」,思高本作「悠远的时日」。



5,6节讲的是神的款待、得胜及真安息。他保护我们,让我们得胜,待我们以上宾,慷慨赐宴,又一生以好处与贞慈紧紧相随。这时,诗人想来想去,世间宇宙最平安的归隐是永远住在上帝家中。若是没有永远的平安家乡在我们的人生路程前方吸引著我们,那么经过了死荫的幽谷,也就变得没意义了。是故,最后最好的归宿,对一个有生命的人来说,不必等到将来被接,应该在世间肉身时,已经达到荣耀,和基督同坐天家了(约3:13,弗1:202:6)。也有的解经家将house广义地解为temple,意思是诗人一生要在殿中敬拜耶和华(祭司),并感受到耶和华的显现与能力常与诗人同在,Dahood则解作「天居」。成为神的上宾,应该不只是当天作客而已,更是受邀同住。此时结束流浪,住进神家中,过有条理的生活:但重要的不是地方的改变,而是地位(关系)的改变。诗篇23篇说我们知道世间仍有那恶风险浪,死荫幽谷,但这些都不足惧,信靠上帝当是最大的安慰,有确据、有归回、有保守、丰盛,且有善好贞慈,与神同行。



跋:善牧颂


永为主乃吾之牧,我无所匮不缺一。


青青草埔我伏踞,憩水临依他引携。


使吾身性返然新,导吾正轨副名宜。


虽过阴谷不惧灾,因你同偕策杖惜。


你当我面宴敌前,腴脂吾首杯盈溢。


洵好贞慈追毕生,住永为家昶久期。



结构、格律分析:



整篇诗原文之格律(meter),众学者有不同之见解(如MeekLorentzFreedman等学者),近代较通俗的说法,可以H.J. KrausP.C. Craigie为代表。P.C. CraigieWBC中之分法是以字串而非重轻音来分格律:第1节是2+2,第2节是3+3,第3节是2+2+2,第4节是2+2+22+2+2,第5节是3+23+2,第6节是3+23+2。其格律分法,除了第6MT之字串似为4+22+2,大致和传统经文MT之字串序相符。若将第6节下段之bebheyth-yhwh(殿中-永为)的发音用bebheyth-Adonay(殿中-吾主)念,并稍整合第6节上段质词发音、字串,则第6节也可变成3+23+2之格律。字串和重音分格律法,其结果并不完全相同;回头细看经文内容之文意,语气,介系词之转折,第3节中段引导我走义路(和合本译文放在最后段,原文则是中段),原文bhyancheniy bhemageley-tsedheq是一大串轻重音,定为“2”之格律字串和音调相差甚大,难怪会引起质疑(WBC作“2?”表示不确定)。



原文希伯来文本诗之句子是整节一段,不另分小段句读。但为解析方便,一般欧西文学句读之分析如下:


1节:上下两句分得很清楚。


2节:也是上下两句清楚分别。


3节:明显地分为三部分,(上)他使我的身心苏复(中)引导我走义路(下)为了他自己的名之故,可以称之为三联句(tricolon, tristich)。


4节:很多不完全之双联句(bicolon),只是半联句(colon, stich)而已。一般之分法是六小节,(首上)我虽然行过,(首中)死荫的幽谷,(首下)我也不怕遭害;(末上)因为你与我同在,(末中)你的策和你的杖(末下)它们都安慰我。因为半联句之不完整,也有学者将首上、首中合并,末中、末下合并,而分为四小节。


5节:分法也不一致,通行之分法其一为四小节:(首上)你为我摆设筵席,(首下)在我敌人面前;(末上)你用油润了我的头,(末下)使我的杯满溢。也有学者将首上、首下合并,分为三小节。


6节:和第5节类似,分为四小节,(首上)必有恩惠慈爱随著我,(首下)我一生一世;(末上)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末下)直到长远日子。有些学者将上、下合并,全句分为首、末两小段。



整篇诗的大结构分析,也是说法不同,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是传统分法,以原文节次来分:最普遍的说法,是第14 节讲羊、牧,用第三人称,第56节则说宾、主,用第二人称。也有学者称5 6节仍是羊、牧关系(如前述之Koehler说法),用神学上之譬喻来看待之。



第二种分法是近代流行之“段落法”,学者尽量找出段落之形式。譬如有人以第4节之后三小段(末上、末中、末下,见参考资料10 NIV Study Bible),或第4节之头三小段(见参考资料12;首上、首中、首下)作为“中央诗节”,将全诗一分为二,上、下两部份再分析以对称句数之联句组合。还有分法是将较短之第1节除外,全诗分为对称之联句组合(见参考资料13)。其它更有琳琳总总的分析法,或从图形,对称,谐音,音韵等诸种分法(见参考资料12),则不在此多述了。



附注:


(注1)立约选民对上帝之称号,原文为yhwh,不得发音(神圣不可读,原音失传)。经文中遇此字约有五、六千次,用adonay替代念之,adonay意思为“吾主”。现代研究有推论yhwh或许应发音为yahwehyhwh原意为“存在、成就”(永有致有),有译为「永为(主)」。参考网际网路,http://a2Z.fhl.net/fore/fore41.html,而现通译之「耶和华」是误译之复合字,原文并无此字、此音。


(注2)见参考资料21


(注3)见参考资料24



译颂文选录:



马殊曼�马士文(J. Marshman)、拉撒尔(J. Lassar)译本1822年。



大五得诗


耶贺华为我牧。我将靡缺。


其令我卧在青草处。引我至水际。


救返我魂。为厥名而导我进善义之路。


虽我游通死影之谷而不惧祸害。因尔偕予。尔棍与杖慰予耳。


尔当仇辈之面而备一席我前。傅油我首。我爵满溢。


我一生恩泽固从我。我将永在耶贺华之堂也。




委办(代表)译本,理雅各(J. Legge)、王韬等人译,1854年(1920年之文理新旧约圣书亦为此译本)。



大辟所作


耶和华为牧兮、吾是以无匮乏兮、


使我伏芳草之苑、引我至静水之溪、


苏吾之困惫、导我於坦途、以副其仁慈兮、


尔以仗扶我、蒙尔之佑、故游阴翳而不惊兮、


尔为我肆筵席、沐我以膏兮、予之礨盈兮、使敌之目睹兮、


我得恩宠福祉、毕生靡穷兮、耶和华有室、爰居爰处、日久月长兮。



浅文理译本ca. 1902?年。(参考资料26



耶和华为我牧,我不匮乏兮。使我卧於草场,导我主憩息之水滨兮。苏我之魂,为己名导我於义路兮。我虽经阴翳之谷,不虞遭害,因尔相偕。尔杖尔竿,用以慰我兮。尔於敌前,为我设筵。以膏沐我首,我杯盈溢兮。恩宠慈爱,必随我於毕生,我永居耶和华之室兮。



深浅文理和合译本ca. 1919?年。(参考资料26



主乃我之牧者,使我不至穷乏,使我卧於草地,引我至可安歇之水滨,使我心苏醒。为己之名引导我行义路,我虽过死阴之幽谷,亦不惧遭害,因主常在我侧。主有杖有竿,足以安慰我。在我敌人前,为我备设筵席。以膏沐我首,使我之杯满溢。我一生惟有思宠慈惠随我,我必永居於主之殿。




官话和合译本,狄考文(C. W. Mateer)、富善(C. Goodrich)等人译,1919年,(通行至今)。



(大卫的诗。)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


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


他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


我虽然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头,使我的福杯满溢。


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著我;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




粤语圣经,丕思业(C. F. Preston)等人译.ca. 1874?年。(参考资料8



耶和华系我之牧人,我必不致缺乏。


使我目训在芳草之地,带我歇在静水之边。


令我灵魂复苏,为佢之名,引我直行义路。


我虽经过阴翳险死之谷,亦唔怕受害,因为你常在我侧边,你之棍你之杖,必安慰我。


在我敌人之前,为我预备筵席,你也曾用油搽我头,斟满我只杯。


我在世咁耐,必有恩惠怜恤跟随我,要永远住在耶和华殿里。



客家话圣经,黎力基(R. Lechler)、毕安(C. P. Piton)、史鄂图(Otto Schultze)等人译,ca. 1886?年。(参考资料8



Song-chu’ he Ngai keMu’k-cha’


 上 主 系 捱 个 牧 者


Thai-vi’ ke su


大 卫 个诗



23 Song-chu’ he Ngai keMu’k-cha’ngai mo khiam mak-ke.


  上 主  系 捱 个 牧 者  捱 个。


2 Ki pun ngai chhai chhiang-chho’ thi-song hiu-sit


佢 使 捱 在  青  草 地 上  休 息


tai ngai to on-chhinke sui-pien.


带 捱  到 安 静 个 水 边。


3 Ki su’ ngai ke sang-miang von-sin


佢 使 捱 生 命  换 新;


yin-vi ki ke miangtai ngai hang chun-chhu’t ke lu.


因为 个 名, 带 捱 行 正 直  个 路。


4 Sui-yen hang-ko si-yim ke san-kuk


虽 然 行 荫 个


ngai ya mkiang chai-hoi


捱 也 唔 惊 灾 害


yin-vi Ngi lau ngai thung-chha


汝 佬 捱  同 在


Ngi yung muk-chho’ngyin-tho ngai


汝 用 牧  杖  引


Yung mu’k-kon po’-fu ngai


 用  竿


5 Chhai ngai thit-ngin ke mien-chhien


 在 捱 敌 人 个 面 前,


Ngi vi ngai phan chok-sit


 汝 捱 办 桌 席


khoa‘n-thai ngaichhiong kui-pin


 款 待  捱 像  贵 宾,


vi ngai chum-man ngai ke pi-e’.


 为 捱 斟 满 捱 徊 杯仔。


6 Ngai khok-sinngai yit-sen-ngin voi hio’ng-su


 捱 确 信, 捱 一 人 会 享 受


Ngi ke en-fi lau put-pien kechhu-oi


 汝 佬 不 变 个 爱;


Ngai oi yu’n-ye’n he’tchhai Song-chu’ ke Sun-thien-chung.


 捱 远  住 在  上  个 圣 殿 中




厦门音(闽南语)�台语汉字圣经,马雅各(J. L. Maxwell)、巴多马�巴克礼(T. Barclay)等人译,ca.1884, 1933, 1996年。(参考资料8, 20



Tai-pit e si


卫 的



1 Ia-ho hoa si go’a e bo’k-chia’go’a bo khiam-kheh.


的 牧 者, 我 无 欠 缺。


2 I ho go’a to’ ti chhi-chhui e chhau-po


(ti) 青 翠


Chhoa go’a ti an-chenge chu’i-pi.


 导 我 伫 静 的 水


3 I ho go’a eleng-hun cheng-eng


精 英


Ui-tio’h I emia chhoa go’a kia gie lo.


的 名  导 我 行 义


4 Go’a sui-jian kia-ke si’-im e soa-kok


 我 虽  死荫 的 山


I a’h m-kia chai-haiin-ui Li’ kap go’a ti-te


 亦 害; 因为你 及 我 伫的(ti-teh)


Li’ e thuiLi’ e koa’ian-ui go’a


槌, 拐, 安慰 我。


5 Ti go’a tui-te’k e bin-chengLi’ ka go’a pai-siat ian-sia’h


我 对 前,  你 我 排 设 席;


Li eng iu boah go’a e thau-khakgo’a e poe m’oa-chhut-lai.


你用 油 抹 我  的 头 壳; 我 的 杯 满 出 来。


6 Un-tia’n kap chu-pi tek-khah te go’a kau chit-si-lang


典  悲 的 (te) 世人


Go’a beh e’ng-oa’n khia-khi tiIa-ho-hoa e chhu.


 我 欲 永 远 徛(khia) 厝。




圣咏译义初稿,吴经熊,1946年。



良牧



主乃我之牧。所需百无忧。令我草上憩。引我泽畔游。吾魂得复苏。仁育一何周。更为圣名故。率我正道由。虽经阴谷里。主在我何愁。尔策与尔杖。实令我心休。宴我群敌前。感尔恩施优。灵膏牧我首。玉爵盈欲流。慈惠共圣泽。长与我为俦。行藏勿离主。此外更何求。




善牧诗,苏佐扬,1961年。(参考资料27



主乃我善牧 岂缺奇恩


使我卧草地 绿草如茵


领我静水畔 苏我倦魂 


为圣名导我 义路直奔


偶经死荫谷 恩主更亲 


心中极平稳 充满欢欣


以杖导危路 椎拒敌人


敌前设丰宴 虎咽狼吞


以圣膏膏首 香气芳芬


福杯常满溢 益我心身


终生蒙主爱 日享厚恩


永居主圣殿 主我难分




思高译本1968年。(天主教使用之圣经译本)



1. 达味诗歌


上主是我的牧者,我实在一无所缺。


2. 他使我卧在青绿的草场,又领我走近幽静的水旁,


3. 还使我的心灵得到舒畅。他为了自己名号的原由,


领我踏上了正义的坦途。


4. 纵使我应走过阴森的幽谷,我不怕凶险,因你与我同住。


你的牧杖和短棒,是我的安慰舒畅。


5. 在我对头面前,你为我摆设了筵席;


在我的头上傅油,使我的杯爵满溢。


6. 在我一生岁月里,幸福与慈爱常随不离;


我将住在上主的殿里,直到悠远的时日。




「诗篇」试译初稿,易君左,1969年。(参考资料28



我之牧者耶和华,有云一切皆完全。使我躺卧青草地,领我安歇清水边。使我灵魂能苏醒,引我正路主名前。大胆行经死亡谷,与主同在免索连。慰我有主杖与竿,一切灾害远离焉。蒙恩使我福杯溢,敌前为我设华筵。一生必绕神恩爱,永居圣殿毋或迁。




吕振中译本1970年。



大卫的诗。


永恒主是牧养我的;我没有缺乏。


他使我躺在青草地上:他领著我到静水之处,


使我的精神苏醒。为了他自己之名的缘故,他引导我走对的辙迹。


就使我行於漆黑之低谷中,我也不怕遭害;因为是你和我同在;你的棍你的杖,都安慰我。


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你用油滋润我的头;我的杯满满,直溢出来。


尽我一生的日子 必有福祉和坚爱随著我;我必长久 住在永恒主的殿中。




现代中文译本(译自TEV),骆维仁,许牧世,周联华等人译,1979年。



上主是我的牧者,我甚么都不缺乏。


他让我憩息在翠绿的草地上,领我到幽静的溪水边。


他赐给我新力量;他照著应许引导我走正直的路。


纵使我走过死荫的幽谷,我也不害怕,因为你跟我同在。你用牧杖引导我


牧竿保护我。


当著我的敌人你为我摆设盛筵,如上宾斟满我的杯。


我一生将享受你的恩宠和不变的爱;我将永远住你在的殿宇中。




诗篇廿三篇,李思敬译,1997年。(参考资料13



1大卫的赞歌


上主牧养我,我无缺乏。


2 在青葱草原他让我躺下,於静水之旁他带领我;


3 我的生命由他恢复,他引导我在正途,皆为他的名。


4 纵然我走在阴森的谷中,我不惧凶险;


 因你陪伴我,你的杖与你的竿,是它们安慰我。


5 你在我面前大排筵席,对正我众仇敌;


 你用膏油滋润我的头,我的杯满溢。


6 原来是良善与信实紧追著我,在我有生之年;


 我要住在上主殿中,以度悠悠岁月。



参考资料:



1.希伯来文圣经,Biblia Hebraica Stuttgartensia传统经文(The Masoretic Text, MT),引自“旧约圣经中希英逐字对照(三)”,王正中编,浸宣出版社,1989


2.旧约希腊文译本,七十士本,引自网际网路,www.blueletterbible.org.


3.希伯来圣经拼音版Tanakh,引自网际网路,www.sacred_texts.com/bib/tv/.


4.希伯来文-中文字书:旧约神学辞典(TWOT),华神出版社,1995中文译本。


5.ATranslator’s Handbook on The Book of Psalms, R. G. Bratcher & W. D.Reyburn, UBS, 1991.


6.TheAnchor Bible, Psalms I., Mitchell Dahood, 1965.


7.圣咏释义,韩承良著,思高圣经学会,1988


8.诗篇综读(一),苏佐扬著,基督教天人社,1997


9.生命的对话(The Message of Psalms),白如格文(W. Brueggemann)著,道声出版社,1988


10. 圣经,新国际版研读本(NIV Study Bible),更新传道会,1996中文译本。


11. 圣咏译义初稿,吴经熊译,商务印书馆,1975


12. 诗中之诗(三):信靠诗,唐佑之著,香港浸信会神学院,2001


13. 恩怨情仇论旧约,李思敬,更新资源,1999


14. 诗篇宝库,桑安柱著,甘霖出版社,1986


15. 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Tyndale O. T. Commentraies),柯德纳(Derek Kidner)著,校园出版社,1995中文译本。


16. 圣经希伯来文-中文简易字典,中文圣经汇编,引自中文线上圣经计划网际网路:www.bible.fhl.net.


17. 诗篇注释,每日研经丛书(The Daily Study Bible),赖特(G.A.F. Knight)著,基督教文艺社,1994中文译本。


18. 圣经希伯来文文法,萧俊良著,中华信义神学院,2001


19. 圣经,吕振中译,香港圣经公会,1986


20. 圣经,台语汉字本,中华民国圣经公会,1996,汉字改写自巴克礼牧师(T. Barclay)之厦门音罗马圣经(Amoy Romanized Bible1933)。


21. 圣经难题汇编,艾基新(G. L. Archer)著,角声出版社,1987


22. 经与译经,许牧世著,基督教文艺社,1983


23. 辞源合订本,商务印书馆,1988


24. The Psalms, D.J.A. Clines, TheUniversity of Sheffield, 1998, 引自网际网路http://www.shef.ac.uk/uni/academic/A-C/biblst/DJACcurrres/Psalms/Ps23v6.html


25. Psalms 1-50, Word BiblicalCommentary, vol.19, P.C. Craigie, Word Books, 1983.


26. 翻译津梁,刘翼淩主编,福音文宣社,1980


27. 诗篇手册,苏佐扬,基督教天人社,1992


28. 景风,第二十二期,基督教中国教文化研究社,19699月。




回首页|前期文章索引 « 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