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奈山下聖凱瑟琳修道院的大密寶〉
文◎陳小小
家裡只有老公一個人賺錢,要養活四口。口袋雖不深,但我們卻很懂得如何集中金彈火力,偶爾享受一下難得的奢侈。好比曾去一間海鮮店,看到一隻從來沒有看過的超級大螃蟹,比豬頭還大,夫婦倆嘰嘰咕咕商量了一下,完全不理會小姐推薦其他好料,我們就只點一盤50元炒飯,將口袋剩下的錢全壓在那隻螃蟹上。餐廳老闆,竟然為此從後面廚房走出來見我們,拍拍我老公的肩膀,稱讚我們很懂得吃。
同樣的,我們夫婦沒錢出國旅遊,新婚蜜月機車環島而已。每年寒暑假看同儕或親友們帶孩子全家日本、韓國、東南亞、大陸玩,真的羨慕極了!我家小孩更是渴望,都會問「媽媽,我們怎麼都不出國玩阿?」我就露出不屑的表情說,「那些地方算不得什麼,台灣都有啦!」(其實是錢不夠的托辭!)
接著自信滿滿、口沫橫飛、比著手勢,「我們要把錢存起來,存很多很多。我們不出國就算了,若要出國去一定就去全世界最特別的國家。」他們聽了眼睛睜得大大的,充滿喜悅與盼望。
「那種橫跨亞洲、非洲,地景同時具有平原、丘陵、裂谷、高山、沙漠、綠洲,登上終年有雪的高山,下到比海平面還低的陸地與海,漫步在最古老的城鎮與最現代的都市街道上,與各國人種面對面交流對談,. . .」兩個小孩口水都要流出來了,還是搞不清楚究竟要去哪裡?只好講白一點:「媽媽出國想去的第一個地方,充滿神蹟。我們要走耶穌走過的那種路,吃耶穌吃過的那類魚。」
終於,在今年我們有了全家出國旅遊的費用,報名聖光神學院聖地旅習課程,共15日,去埃及、以色列、約旦三個國家,這熟悉卻又完全陌生的地方。每週家庭禮拜全家讀聖經,星期日到教會帶主日學講聖經故事,週間帶大學生與社會人士查經,平日靈修也都曾讀過有關這些的經文;聖經裡頭的人事時地物都是那麼的熟稔,但是卻從來沒有親身到過。
全家人超興奮又緊張,滿心期待屆時可以跟所讀過的串在一起。沒想到,一到了埃及,沒看到法老王,先遇上「十八日革命」。頭兩天盡拍一堆坦克車重裝武器、軍人、警察與抗議者的照片,完全不在預期的計畫中。跟當年以色列人心急如焚想要儘速離開埃及,情況險惡類似,完全不知道下一步將如何,困在吉薩金字塔區附近的旅館內,等候上帝開路。
【我們的路線圖】
還好第三日,往西奈/乃半島(註)的路放行。大夥拖著大小行李,連忙搭上旅遊公司的巴士,從吉薩經過開羅,向著蘇伊士運河方向匆匆駛去。還真是那麼地巧,以色列百姓當年出埃及,是從蘭塞起行至疏割,再往北度過紅海(蘆葦海),我們走的路線跟他們十分接近。活是現代版的出埃及記阿!我們平安順利地通過蘇伊士運河的海底隧道的那一刻,那雀躍與喜樂的心境,保證跟以色列人過紅海心情有幾分近似。
接著,好幾個小時車程,放眼望去全是黃褐色荒漠,偶爾突現幾株皂莢木。不禁想像起相當於全體高雄市民走上街頭,兩百萬人口的以色列百姓,黑壓壓地群行掃過這塊礫石地。實在也只有這種荒漠可以供他們踩踏過去,不會影響生態環境。如果是一遍青翠草原,以色列人經過的地方,大概都被踩踏的寸草不生了。又揣想他們處在如此景色單調的荒漠,日夜溫差大、沒有水源,沒有各類蔬果,更別提娛樂,每天就是只有吃飯、睡覺與行走,曠野漂流四十年真是可怕的生活。
巴士開得很快,因為埃及暴動,政府嚴令所有的旅遊團不得中途停車遊覽觀光。感覺似乎車上裝了什麼衛星偵測系統,一停車,馬上埃及軍隊便會一擁而上,團團包圍。因此路過「瑪拉」、「以琳」、「汛的曠野」,都只能從車窗向外遙看。
「瑪拉」是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在曠野走了三天,找不著水。終於在此處發現了水,卻是不能喝的苦水。上帝指示摩西把樹丟在水裏,將苦水變為甜水(出埃及記十五章23-25節)。
「以琳」則是旱漠中的綠洲,有十二股水泉和七十棵棕樹,以色列人就在那裏的水邊安營(出埃及記十五章27節)。但三千多年後的今日,僅存一些棕樹矗立,但泉水不再,只剩下兩口水井,一口已枯乾。
【利非訂谷地,以琳景致應該近似。】
至於,汛的曠野,曾是上帝賜下嗎哪、鵪鶉和水的地方。當然,我們也不會吃到嗎哪、看到鵪鶉飛過啦!不過可以體會當時以色列全會眾為何抱怨:「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耶和華的手下;那時我們坐在肉鍋旁邊,吃得飽足。你們將我們領出來,到這曠野,是要叫這全會眾都餓死啊!」(出埃及記十六章3節)因為「瑪拉」、「以琳」也僅僅解決了水的問題,他們從埃及帶出來的糧食推算時間應該也差不多吃完了。
接著,巴士開到了「利非訂」─亞瑪力人和以色列人爭戰處。感謝司機故意開得很慢,讓我們從車內向外拍照。因為這裡發生的戰役甚為有名,主日學小朋友大多知道。摩西在此處拿著上帝的杖。摩西何時舉手,以色列人就得勝,何時垂手,亞瑪力人就得勝。摩西的手舉酸了,亞倫與戶珥來幫忙,一人一邊扶著,不讓摩西的手下垂,以色列人才能一直贏。
親眼目睹利非訂,發覺谷地面積不大,不禁發問:「這裡怎麼可容納得下兩百萬以色列人打仗阿?」呂院長提示,「誰說以色列人全部都下去打仗阿?」難怪有人認為「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看過現場,就是不一樣。
冬天太陽下山得早,我們趕到西奈山聖凱瑟琳修道院St. Catherine Monastery才下午四點,但天色有些暗。其實根據聖經考古,有數個地點都可能是西奈山,但此處較為有名。西奈山是上帝頒佈十誡給摩西的地方(出埃及記十九、二十章),登過山的人都說那是非常奇妙的經歷。日出之際,太陽從山稜線的下方露臉,射出幽微的光芒,像畫家拿著畫筆輕輕暈染,讓沉暗漆黑的天空漸漸顯得蔚藍可愛,積雪閃耀塋白峰頂與暉光初染磚紅山脈相互映輝。當整個太陽一躍而出,就足以讓人人臉上好似充滿上帝的榮光。
我們一家四口其實在出發半年之前,就已經利用週末假日山訓。特別還買了登山鞋,很想走摩西走過的路,攀登西奈山。無奈,西奈山標高2,285公尺,經常登山的人才有資格挑戰。主要是登山時間,通常是凌晨兩三點鐘由山腳摸黑出發,攀登約二至三個小時後在山頂上等待日出;或者是中午出發,在山頂上等待日落後再摸黑下山。黑暗中上山或下山,本身就充滿危險性。加上,冬季天氣嚴寒,山頂溫度零下數度,又常有積雪;雪鞋還得加上抓地的鋼釘,否則是很容易滑落山谷。我們這種肉腳只能在山下望而興嘆,還好有聖凱瑟琳修道院St. Catherine Monastery可以參觀。
修道院有個特色,就是石頭砌成的高大密閉式古圍牆。沒看到一般常見的大門,古時候出入、只靠著牆上兩個向外突出奇怪的木板屋。要進來的人拉扯一根繫有鐘鈴的繩子,守衛聽到鈴聲後。透過木板屋,利用絞盤運送吊籃,小的僅供1人進出,大的可裝載較多的人員和物資。令我想到《長髮公主》的故事,「長髮姑娘,長髮姑娘,放下你的長髮(Rapunzel, Rapunzel, let down your hair)。」修士或修女就像長髮姑娘一樣,在裡頭靜心修行,不致於被人打擾。當然,這種幾乎完全密閉的無門設計或許也是令修道院自西元六世紀以降,幾經戰火仍完好無損,沒有受到破壞的重要原因。
【出入靠著牆上兩個向外突出奇怪的木板屋,一根繫有鐘鈴的繩子通到守衛室】
聖凱瑟琳修道院對一般遊客而言,主要有兩個聖蹟,一是耶和華的使者從荊棘裡火焰中向摩西顯現(出埃及記第三章),導遊指著牆角的灌叢說:那就是被火燒著,卻沒有燒毀,有名的「焚而不毀」荊棘,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用此作為他們的LOGO標識。二就是摩西井,據說這是摩西遇見西坡拉的地方(出埃及記第二章)。米甸祭司七個女兒一同到井邊打水,辛苦打水好不容易裝滿了槽,要給羊群喝。可惡的牧羊人此時出現,要趕她們走。摩西發揮英雄救美的精神:趕走惡人,並協助羊群喝飽水。米甸祭司便把其中一個女兒西坡拉嫁給了他。
【據說這就是那株焚而不毀的荊棘】
基本上,我個人對修道院的這兩項聖蹟,是沒有什麼興趣參訪。畢竟荊棘怎可能存活數千年?焚而不毀的荊棘與摩西井,距離這麼近也頗奇怪?按照聖經,「焚而不毀」荊棘應該位在人跡罕至之處,而不是牧羊人打水飲羊的公眾地方。
【摩西井,摩西遇見西坡拉的地方】
但是,這間修道院對我們夫婦,有個最珍貴的東西,就是鎮院之寶《西奈抄本》Codex Sinaiticus。這份抄本大約在西元331年,用漂亮的希臘文書寫在上等羊皮紙上。目前《西奈抄本》與《梵諦岡抄本》Codex Vaticanus被認為是所有抄本中最「純淨的」,意味著這二本抄本在抄傳的過程中,沒有混雜其它的經文形式。可見其重要性!
【西奈抄本官方網站公開圖片 http://www.codex-sinaiticus.net/en/codex/】
這個抄本的問世,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簡直可以拍成電影。一位不到30歲的年輕德國萊比錫大學講師康斯坦丁•提申多夫Constantin Tischendorf。他對聖經充滿狂熱,只領有微薄的政府研究薪水,一個人遊遍歐洲與近東圖書館研讀聖經抄本,並到處尋找蒐集散落世界各地的聖經抄本,予以查核對照整理,致力重現聖經原本。他對未婚妻說:「我要打一場聖戰,好贏回新約聖經的原貌。」
1844年,他來到埃及西奈山的聖凱瑟琳修道院,發現修士拿去點火用的廢紙簍裏夾雜一些皮紙,仔細一看竟然就是七十士譯本的舊約片段,他從中搶救回43頁。不識珍寶的修士還很無知地對他說,「才剛燒完其他兩簍」。替申多夫聽了簡直要捶心肝。他救回的就是歷代志上、耶利米書、尼希米記、以斯帖記。替申多夫便將這43頁,收藏於德國萊比錫大學圖書館。
之後,修士們知道了抄本的重要性,因教會政治外交因素,可說贈或說賣,反正大部分到了俄國沙皇手裡。1933年,蘇聯共產政權對聖經沒有興趣,於是大英圖書館便向之購買了347頁,俄羅斯國家圖書館僅收藏了其餘6份殘片。1975年,抄本的另外12頁和40份殘片在聖凱瑟琳修道院一間密室裏被發現。最近,大英博物館經過四年努力,將分散在英國、德國、埃及和俄羅斯的《西奈抄本》修復拼接在一起,2009年已將全部手稿掃描後上網
http://www.codexsinaiticus.org/en/manuscript.aspx,免費供大眾閱覽。
我們現代人很難體會沒有印刷術的古代人,他們的書籍都是用手抄的,聖經也不例外。如同老師在課堂上寫黑板,同學們就要趕緊抄在自己的筆記本上。而老師所寫在黑板的字句,就好比是「聖經原典」(聖經作者受聖靈感動所寫下的那一卷書)。底下的振筆急書、猛抄的學生所寫在筆記本上的字句,就好比是「抄本」。而考試前為了怕自己所抄的資料有錯誤,同學之間彼此會拿出自己的筆記互相對照修正,想要重現老師抄在黑板上的文本,這就是「經文鑑別學」,也就是提申多夫一生致力的志業。最後他辛勞過度,中風而停止工作。
聖凱瑟琳修道院另外還有希臘文、阿拉伯文、土耳其文、波斯文、拉丁文、亞美尼亞文、科普特文等數千多冊手抄古本。當然,這種世界等級的珍本圖書館,是不會對外開放的。我們到了此處,只能在心中再三默想提申多夫的精神。
知道聖經怎麼來的,在閱讀聖經的時候,除了對上帝話語的敬畏與珍視,也應該對歷世歷代聖經工作者產生感謝之情。而對他們最大的感謝,絕對就是好好地、仔細地讀聖經,才不枉費他們如同愛爾蘭傳說中的刺鳥一般,以生命作為代價,只為換得千百句清晰明瞭的聖經金句,令整個世界都能悉心聆聽福音,讓上帝在天上微笑。
晚上在西奈山附近的旅館休憩。隔天我們一早起床,到外頭看日出。從山腳下遠望整遍西奈山,陽光黃澄澄燦爛一片,灑在紅色的岩塊上,煞是好看。似乎穿越時光隧道,看見了摩西上山,雲彩將山遮蓋,耶和華的榮耀形狀如烈火,停於山頭的那幕,感動久久不去,充塞於心。但也得向此地告別,揮別西奈山、揮別聖凱瑟琳修道院,繼續往下一站以色列前進。
因為我們此行,不僅是旅遊,也為了拍攝與蒐集聖經提及的歷史文物資料,帶回台灣,放入信望愛網站CBOL中文線上聖經工具中,讓沒有經濟能力到聖地旅遊的人們,也能一窺當地實景。提申多夫的話語、言猶在耳:「我要打一場聖戰,好贏回聖經的原貌。」希望這些影像資料能帶給閱讀中文聖經的人們,提供許多幫助。
註:Sinai,各種中文聖經譯本以前全譯為「西乃」,但目前和合本修訂版、現代中文譯本、聖經新譯本,皆已經跟著一般文字刊物譯為「西奈」。其實「乃」的三聲較近,而「奈」字的四聲,比較不接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