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媽祖信仰滲入學童教育〉
文◎陳小小
近年來,媽祖信仰在台灣儼然成為一般民間信仰的第一大宗教。探究其成功因素,可以說商業置入式行銷、政治造勢、現代傳媒,三方交叉運用得當的整套宣傳策略奏效所致。
已連續好幾年,每到了農曆三月,全台各地從南到北媽祖廟,都會舉辦許多慶典活動。透過長達將近一個月的媽祖香期,媽祖遶境等活動,將整個台灣形成媽祖文化圈。
從有計畫地買電視新聞台播放新聞權力,將進香新聞變成新聞頭條,並提供靈異節目媽祖濟世救人劇本,以及獲得黃金八點檔時段播放媽祖連續劇,到選舉透過教徒不可忽視的選票力量,引導候選人都得來向媽祖致意。選後更不忘最後的利用價值,安排當選者向媽祖還願的焦點新聞。
■ 媽祖也要孩童心
但最厲害的共伴效應,絕非只有針對成人世界,媽祖更要征服孩童的心。
《海之傳說─媽祖》兒童動畫節目,搭配可愛造型媽祖公仔,手機裡面、網路流傳的卡通媽祖造型娃娃,風靡年輕人與孩童次文化。媽祖更是納入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以現在的國小四年級國語課本康軒版為例,配合目前的媽祖月,進度正為《迎媽祖》第七課。課文除了介紹什麼是迎媽祖、鑼鼓陣活動等鄉土文化認識,不忘將宗教置入性行銷語句:「媽祖很慈祥,會保佑大家的平安」。
另外,並給予有爭議性的宗教行為抬神轎美麗的包裝:「…四個人推過來推過去,鞭炮批哩啪啦響起,他們在火花中一邊跑著、跳著,…真是勇敢」。
在課本之外的參考書補充教材(現稱「學習手冊」),因為不是正式的課本,便可以光明正大用「課文探測器」專欄詳加討論:「1.文中哪些動作可以看出抬神轎的人真勇敢?答:在火花中一邊跑著、跳著,一邊用力抓緊神轎…」,灌輸學童這是一種勇敢的行為。
至於免費贈送的聆聽練習CD,更是開誠布公地講述媽祖神怪或神力故事。一些學校甚至發給學生媽祖遶境護照,鼓勵學生參與。
■ 本月為媽祖月?
這一個月,不難想見全台灣每一個四年級的學童,每日的模式是:白天上著「媽祖」國語課,回家寫功課,生字簿要寫上「媽祖、供奉、保佑、鑼鼓、膜拜…」等字好幾遍,吃晚餐時配著電視卡通《媽祖》,之後陪著爸媽看著新聞媽祖遶境,新選上的總統還願,送媽祖一塊比頭還大的金牌。最後看八點檔媽祖連續劇,才準備上床睡覺。
媽祖文宣獲得全面性、系統性的整合成功,這是台灣各個宗教從來沒有過的現象。不過,媽祖的文宣成功,讓我們看見國民義務教育有嚴重的破孔,有關教育單位應該要及早正視與處理這個問題。
基本上,教育本來就應該要正式納入「宗教人生哲學」與「鄉土文化教育」。但這並非表示,它們可以淪於為哪一種宗教的宣教工具,即使是我們所信的基督教也不可以。
「宗教人生哲學」與「鄉土文化教育」各有正規的教育方法。基本上,諸如媽祖、迎神廟會之類是不應該放在國語課目裡,最好歸類於生活或社會課目。因為國語教材應該是具有普世公認的正確價值觀,而生活或社會本來就是屬於多元課程,得進行討論。
■ 什麼才是勇敢?
以〈迎媽祖〉國語課文為例:「在火中跑跳抬神轎」是不是勇敢的行為?就有很多爭議。
對媽祖信徒而言,與其要說那是勇敢,可能還對之貶低不敬。因為對信徒們而言,那是神力護體與虔誠信仰的極致表現。
但對其他的非媽祖信徒,便會認為這並非是勇敢的行為。甚至,對於大部分的非媽祖信徒家長,多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為了顯示自己勇敢,也成為抬神轎的跳火青年。
國語課教育,是以提高孩子文學涵養為主要目的,並佐以公認正確的價值觀。若要對孩童進行「勇敢」的品格教育,就不該使用這類爭議性極大的教材。反而過去〈華盛頓砍倒櫻桃樹〉的文章,用「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來教育孩童什麼是勇敢,還更為適合。
■ 鄉土文化不應照單全收
至於,該以多元討論方式進行的鄉土文化教育,其教育方法應該與國語、數學授課法有所分別,不應該要孩子一味接受單一標準答案。
接受單一標準答案絕對是大大的錯誤!但目前的鄉土文化教育,不管好的壞的,全都告訴孩子這是美麗的傳說與故事,要沒有分辨能力的學生去欣賞與瞭解,完全接受學習。
這裡列舉幾個例子:中秋節嫦娥奔月的故事,應該討論后羿的自私,以及嫦娥的偷竊行為是否可取?並進深帶學生討論到夫妻間的相處之道。
城隍爺手下七爺、八爺的故事,則可以討論在朋友「守信」之外,是否也應要同時重視生命的價值?害八爺被大水淹死的七爺,其愧疚之心是否可以選擇不要上吊自殺,轉而化悲憤為力量,努力活著盡上好好照顧八爺父母與家人的義務?否則,這種故事豈不讓目前學生的自殺率更加提高?
迎神廟會的鑼鼓鞭炮喧天,在重視安靜品質的現代社會,應該討論是否有什麼改進之道?至於放天燈民俗活動,常造成火災或是帶來垃圾,則該共同思考有何解決方法?
■ 教育須建立思考能力
老師不能一味地教導學生,鄉土文化全部都是好的、都是美的。拿綁小腳為例,這是過去的一種鄉土文化,它雖留給後人許多美麗精巧的三吋金蓮鞋子,但我們都知道這種文化讓過去許多婦女承受莫大的精神與肉體痛苦,甚至死亡。
「宗教人生哲學」與「鄉土文化」的教育方式,應該是帶著孩子進行多元討論,幫助他們建立思考判斷能力。
真正的教育是幫助受教者建立普世公認的公民道德,擁有對所有現實的理解與看法的能力。即使是基督信仰教育,也絕非只教導個人與上帝的關係,更是教導信徒們站在聖經基礎上,在面對多元價值觀的社會環境下,有能力發覺其他信仰或人生價值觀裡,哪些與基督信仰有著相同的普世價值(諸如:愛、犧牲、奉獻),哪些與基督真理不同,會衍生何種問題。
■ 審查機制待加強
最近又在討論,以後中央是否會回歸推動一綱一本等政策?台北市教育局長吳清基說,「這是確定的」。一綱一本是從一綱多本中挑一本最好的,並未背離一綱多本宗旨,且是「學生一本、老師多本」,培養獨立學習,也減輕課業壓力。
如果回歸一綱一本,對於國語文教材應該要更加嚴格審查,不應成為任何宗教(無神論、佛、道、一般民間信仰、基督教…)的文宣機會,美其名以認識鄉土文化的「節日與民俗」為由,讓學童不經思考完全接受具有爭議性的傳說與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