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組教會與電子教會〉
文◎
聖經中主要用三個表像來形容教會:「上帝的子民」、「基督的身體」、「聖靈的團體」。就第一點「上帝的子民」而言,我們看見基督教具有綿延不絕的歷史性,雖從猶太傳統出來,但不是猶太教。我們是亞伯拉罕的屬靈後裔、真正的以色列、上帝的選民。
就第二點「基督的身體」,教會的元首是基督,信徒彼此互為肢體,連于基督。而第三點「聖靈的團體」,聖靈居住其中,藉著聖道、聖禮,使人重生成聖。另外尼西亞信經中宣告教會是獨一的、聖潔的、大公的、使徒的信仰群體,綜上所述,不難歸納出一個理想教會應有的四個屬靈特徵。
到了教父時期,教父愛任紐說:「教會雖然分散在世界各地,卻好像同居一室之內,既領受了這個(使徒)宣告和這個信仰,便要小心持守。教會又當以同一心靈、同一心志,相信這些教義,又同聲齊口地宣講它、教導它、傳授它…」。當時在地中海沿岸有許許多多的教會被建立,各有不同特色與行政組織。然而在早期信徒們的觀念中,他們認為「教會雖然多,但是總合起來,是一個原始的教會,由眾使徒所建,眼所見的教會即由這原始教會繁衍出來。所以所有教會都是原始的、屬使徒的;同時也是一個教會,合一的教會,內有弟兄姊妹的愛的關係。」早期教會時期的基督徒對于教會的「地區性」與「普世性」有相當程度的認識。
●科技改變教會觀
在科技進步、人文自然科學廣泛應用的廿世紀社會,人們對于「距離」的觀念,跟過去早期教會時期、中古教會時期或是改教運動時期有顯著的不同。「地區性」與「普世性」的教會觀有著結構性的改變。對于廿世紀的人們而言,全世界已經變成「地球村」。
當此之際,出現兩個關于教會的新名詞:「細胞小組教會」與「電子網路教會」。前者取生物科學的「細胞」名稱、後者取工程科技的「電子」名稱。這些都是二十世紀的產品,在環境下激蕩出的新的教會觀。究竟他們與前述一般傳統教會觀有何差異性?而既然他們都同屬廿世紀的新產品,他們相互之間共通性為何?
因著現今生物知識普及,「細胞小組教會」用生物名詞「細胞」作為教會的象徵。因「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建造單位。「細胞」形成「組織」、「組織」形成「器官」、「器官」形成「系統」、各大「系統」構成生物體。就「教會是基督身體」的觀點而言,這種比喻十分貼切並有趣。
●小組教會機動性強
「細胞小組教會」基本建造單位就是一個七∼十五人的群體。這個小群體不被聚會地點轄制,可以從一處移到另一處,機動力十分強。而「細胞小組教會」的提倡者就認為「細胞小組教會」是新約聖經模式的教會。因這種以細胞小組作基礎的教會很適合第一世紀的教會。
在這基本的單位「細胞小組」中,信徒們接受福音、受栽培、裝備以便事奉、並彼此建立。而「細胞小組」本身就是一個教會。因著機動性強與強調「肢體關係」重于「注重節目」的特點,她可滿足現代信徒多元文化的需要、並取代傳統教會中各式各樣的聚會(主日學、祈禱會、探訪、查經班…),教會活動可以視情況由一個單一細胞小組或多個細胞小組聯合舉行。聚會的時間不限于星期日,而是在一周中任何一天。而每周的主日是以一種慶典的觀念來慶祝,全體一起來紀念耶穌基督的復活。
整個「細胞小組教會」的結構與「家庭教會」是不太一樣的。「家庭教會」雖然也是擁有上述機動性強的特點,但是每一個「家庭教會」是獨立存在的。雖然成員或有與其他家庭教會成員往來,但多是各自為政,並沒有一致共同的體系架構。而「細胞小組教會」因為「細胞」與「細胞」間有相互依存性,故有一個更廣面的結構。
一般而言,大約五個細胞小組連成一個「分區」。設有一分區導師。負責分區的輔導、牧養、忠告、訓練、糾正小組長。分區導師自己不帶小組,但會定期采訪各個細胞小組,關心較弱的小組。而五個「分區」形成一個「地區」。設有一地區牧者。他(她)是教會的全職同工,有輔導、行政、佈道的恩賜。他(她)的事奉以「人」的需要為重,不以講壇為重。而最上層的領袖就是「主任牧師」,他負責整個「細胞小組教會」的聯合、講壇、牧養、並擁有從上帝來的異象,帶領所有的「細胞小組教會」。
●「電子教會」指日可待
因為科技的急速發展,人與人間的溝通方式多了一個新興傳媒:電腦網路。電腦網路整合電視、電話、電影、文字的特性,加上傳播迅速、互動性更強的特點,使得福音也能經由這個新傳媒接觸到廣大人群。特別是這個新傳媒沒有地域的限制,讓福音不易進入的一些國家(如回教世界、中國大陸…),「電子宣教」的理念最先被用于這些地方,並且也有呼召電子宣教士的聲音發出。
而在臺灣,電腦網路的佈道中的BBS(電子布告欄)首先用于全國各大專院校的學生福音事工上,未來則更包括國高中生的福音事工。而WWW(全球資訊網)的宣教事工不僅對于校園中的學生,也開始有針對忙碌的工商企業界人士的設計。至于「電子網路教會」,全世界目前並沒有發生。但是這個概念卻被一些網路族群預測將來或有可能會發生。在美國就有一個WWW(全球資訊網)站,站名為「電子教會」,暗示這種未來教會的可能性。在BBS(電子布告欄)上不同的版面(哲學、宗教、藝術)凝聚不同特質的人。
加上現代交通路網的健全,人與人見面不似古代那麼麻煩。臺北到高雄的行車時間說不定比臺北到苗栗還短。「距離」不似以往用地理環境考量,而已逐漸變成用新興交通工具所花用的交通時間來考量。所以「電腦網路」互動便利、加上「交通網路」發達,人們便可以依自己的喜好與同質群體聚集。於是BBS上各個版面私底下幾乎都擁有一些網友會。而網友會成員來自臺灣各地的人,或兩周、或一個月聚集一次是平常的事。
在基督徒中有些先驅因應網路趨勢,也規畫、設計出「跨校性」的聯合福音出擊行動,打破地域疆界執行校際間聯合福音性聚會。因此之故,不難預測日後「電子網路教會」的設立是有可能的。因為網路族群平日就可以透過電腦網路而有思想感情交流、資料心得的交換。而兩周、一個月的見面,就可以作為崇拜聚會、聖禮(聖餐或洗禮)的執行、講壇的宣講。若交通網路再便捷化,每周的聚會則具有相當的可能性。
若再照著「細胞小組教會」的模式應用,依照電腦不同版面設立「分區」,設分區導師(版主)負責開懷聯繫;「地區」設地區牧者(站長)負責指導、培訓;上設主任牧師負責聖道教導。「電子網路教會」的成立不見得不會發生。而事實上,前一陣子備受爭議的「同光教會」之成立,開始之際就是先透過電子網路聚集同性戀族群,之後于私底下會麵團契,最後竟成立「教會」。
現今的「細胞小組教會」與未來的「電子網路教會」,其共通性在于極強的「機動性」,並且以適合多元化社會的現代人為策略。
●量變引發質變
在「細胞小組教會」背後的理念,事實上,是人文科學中的「管理學」、「趨勢學」、「心理學」、「人類學」等的應用。教會的聚會活動設計都經過上述組織理論考核和人性趨向的指引。相對于傳統教會較多重視聖經、法規儀式,較少從考慮「個人」的處境來進行活動,「細胞小組教會」不啻為一種平衡與改進。因為她改善傳統教會的僵化,改以「人」為中心的考慮,使得聚會或活動更加活潑有趣。
然而小組教會也可能產生另一種危機。就是可能無法分辨一些人究竟是因被上帝吸引而來教會聚會,或是為了這些精心設計的活動而來。加上「細胞小組會」強調六至九個月的「細胞分裂」,就是小組人數倍增計畫。因為小組之所以存在,為的是更有效的領人歸主,故隨著小組人數增加,自然要分組,如果組員的靈命成長跟不上人數增長,可能到時候會有沒有合適的新小組長產生。若再加上「量變產生質變」,當慕道友組員人數太多時,「細胞小組教會」恐有淪為世俗社團之嫌。故「細胞小組教會」的挑戰是如何在傳統教會以「神」為中心的根基、人文科學以「人」為關注對象,在這兩者中找到平衡點。
●網路傳道人的挑戰
而「電子網路教會」是因新傳媒與交通發達之故,使人解脫地理環境的桎梏,使同質性高的人群得以自然聚集。這種未來教會小組與傳統教會小組不同,在于傳統教會小組(無論是家庭小組、細胞小組)是依家庭、或地域為分組標準。然而未來的「電子網路教會小組」是以興趣、嗜好為分組標準。
傳統教會小組有較多的強制性,組員還是有適應性問題要克服。而未來的「電子網路教會小組」是人們自動吸引被聚集成群而分組,而非強制性分組。並且組與組間的分組並非嚴格劃分。因為一個個體可以同時參與許多版面的討論。個體與個體的交流也形成複雜交叉網路狀。加上電腦網路「隨機性」的特點,你可以廿四小時隨時上站,寫信、聊天、對話,在夜闌人靜、在清晨破曉、不分時段,較容易找到人,十分符合忙碌的現代人的需求。
然而若未來真有「電子網路教會」,則會有另一些危機。例如誰是被上帝呼召的網路傳道人,可能不易分辨。因為網路上文章得「量多」或「質精」才能被多人認識。所以傳道人若沒有「文牧」的恩賜,大概不容易當網路傳道人。另外,牧者與羊群的關係會有結構性的轉變。在傳統教會,羊群對于牧者有一定程度的尊重,然而在網路上,一切都「透明化」,當牧者傳講道理稍有錯誤時,馬上就會被毫不留情的指出來。這點會使得牧者失去過去神職人員的威權性,牧者必須擁有比過去更大的謙卑開闊的心,才能適應這網路世界。
無論「細胞小組教會」或「電子網路教會」共有的一種危機是牧者或傳道人易重視看得見的事物。例如:人數成長指數、文章與講章的品質與多寡、探訪協談次數…。「細胞小組教會」以統計圖表顯出,「電子網路教會」有電腦程式自動計算。這些會使得教會也感染二十世紀的毒瘤「不可量化的東西被量化」,于是加速「物化」的腳步。
因為對于教會而言,事實上有許多看不見的東西。例如:信徒生命的品質、與天父上帝日日更深的密室交通、聖靈的工作…。這些是統計圖表、電腦程式無法估算的東西。就好像每天禱告三十分鐘並不完全代表一定比每天禱告一十分鐘的人來的屬靈。但是當我們習慣把許多事物「量化」來評估,日子久了會真的覺得每天禱告三十分鐘絕對比每天禱告二十分鐘的人來得屬靈,而不知不覺陷于「量化一切」的危機。
所以在二十世紀的我們,要求神保守我們有一顆儆醒與智慧的心。
一方面因身為萬王之王上帝的管家,所以我們「運用」各項社會資源、創新的科技來拓展神的國度。
另一方面我們更有充沛的信心不被這些社會資源、創新的科技轄制,更加分別清楚上帝、我們與物(社會資源、科技)之間的關係,而能將眼目對準那位滿有豐盛恩典,是萬物之源、創始成終的上帝,將信心單單定睛在他身上,以他為首,共建基督的教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