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有文學嗎?〉
文◎陳小小
《我儘量不想你》這本書原是一位在車禍中失去小孩的母親,透過網路某站的「個人新聞台」,闡述自己對孩子深深的思念,記載家人在車禍之後生活的網路日記。後來集結成冊出書,獲得文學獎,並有市長馬英九與交通部長林陵三強力推薦。本書的作者伯軒媽媽當獲得網路文學獎時,自謙其文章不算什麼,認為自己得到的是「勇氣獎」。但是名出版人詹宏志,認為這種伯軒媽媽這種書寫,才是真正的純粹書寫,真正的純粹傳播。因為書寫者與閱讀者都是真情至性地素面相見,一切書寫的本質本該如此。
然而作家袁瓊瓊則對網路文學,持有不太一樣的看法(參九歌雜誌二六四期):「....我一向對網路小說情有獨鍾,老是覺得會不小心在上面發掘到什麼絕世英才。逛小說網站其實有點淘金的心情。但是這一整年,認真的來淘金的時候,覺悟到一件事:網路上不大可能有好小說。自己的看法是,網路小說有劣幣驅逐良幣的排擠作用。著名的攝影家柯錫杰曾經說過:『不要看壞的作品,因為劣作會污染你的眼睛。』網路小說因為標準寬鬆,許多網站甚至是『拿到藍裡就是菜』,稍微好一點的作品會顯的非常突出,但是這種好是不及格的好,與整體文學界相比是拿不上台盤的。可是文章到底還是刊出來了,也有人閱讀了,那給人一種虛假的有水準的印象,有可能就扼殺了真正有能力的寫作者,假如他沒有給自己設立一個較高的標竿的話。看多了網路小說之後,回到報章雜誌上來,我一開始非常難以取捨,因為覺得每一篇都太好了,篇篇都言之有物,要技巧有技巧,要意義有意義。....」
以上兩者幾乎是完全相反的論調,網路究竟有沒有文學?
知名作家陳韻琳,則從自己多年來努力經營的藝文網站經驗來分析這件事。她提到台灣六零年代的「現代文學」:主導者白先勇與一些文藝創作的同好聚集一起,成立了南北社。起初定期聚會,玩玩橋牌聊聊天,而後才成形了「現代文學」。裡面的成員份子有外省第二代、有本省人、也有僑生。而「現代文學」在文學史上的重要,不僅只是因為它是個發表的園地,也是因為它蔚成了一個運動。當「現代文學」創刊時,它不再只是創作者發表文章的園地而已,它同時是國外重要文學創作的引介者,他們在一片荒蕪的「反共文學」之外,另外帶進全新的文學觀點。「現代主義」可以說是被白先勇率隊的「現代文學」引入台灣文學天地,它對台灣後來的文學史影響是非常大的。而心靈小憩藝文網站成立的原因之一,亦是為了提供文藝創作有興趣的人可以有個地方聚集,發表文章,並培育新秀寫手。
陳韻琳認同袁瓊瓊所提到的「網路媒體中的創作,因為發表容易,變得不容易維持品質,而且絕大部分的媒體,僅只是為了發表而存在的」。但不能認同袁瓊瓊的是她用了過高的標準評鑑網路寫手。因為絕大部分網路寫手,都還是大學生與研究生。這個階段的寫手所能專一致力的,就是讓自己越寫越好,讓自己在寫作中成長,很難再有更多的要求。但是未來有一天,真正忠實於寫作的人,最後一定會問自己:「我為何要寫?」當他們開始這樣詢問自己,便是深化自己的創作生命的時候到了。網路雖然因著量大,而劣質多,但並不表示優質的文學創作不存在。
網路作家雨漣則認為,雖然有很多人為了跳過出版界種種高度篩選的程序,而選擇了使用網路發表,有人會因此成名之後,無法擁有動力繼續往前,但並非全部。網路可讓其中一些人,不會先被一遍又一遍的退稿抹殺了自己的熱誠,就此認定自己永遠不夠格,讓這些人還願意在文字中,找尋自己的定位,找尋符合自身的風格與主題。說不定哪一天找著了,以往的不可能因此而成為可能。
在這種文字氾濫的情況下,文字媒體出版業界一家家成立,網路更是讓人人都可以運用文字暢所欲言。有些人為了窮究文字的駕馭掌控能力。有些人書寫是發表慾望的滿足。有些人書寫是一種記錄,將自己存處的環境中,重要的事記錄下來。有些人書寫是為了養家餬口。也有人,書寫的目的是「救人救己」。好比婦運人士知名作家的施寄青,將個人遭遇的婚變書寫成書,與所有遭遇相同的人分享經驗。特別是「救己」,在書寫的過程中,她獲得療傷與解脫。當然也有些人的書寫,是不為什麼而什麼…
文學的本質究竟是什麼?書寫的目的究竟為何?甚至閱讀的目的為何?或許在這些提問與答案的尋找中,我們無意中探觸到人生的目的為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