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圣经的解释〉
文◎tjm
首先,我要说明圣经思想被吸收可以分成两步骤,第一步是「字义解释」,第二步是「归纳、演绎和应用」。我知道许多劝人要顺服上帝的话,不要用理性去批判的劝告,都是指在第二步骤时的修养。这一部份是属於个人主观和信仰层面,我想宗教板的读者大多可以接受这种说法。
但是,我们要「归纳、演绎和应用」的对象到底是什么呢?当然希望是「圣经的真义」而不是自己的幻想或者是别人的教条。那我们就要问,我们怎么得到「圣经的真义」而不是「个人或其他人的幻想」?这就是我前几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东西。
我们必须承认一本两、三千年前的著作,对今日的读者,不一定是自明的,所以有网友暗示启示录看不懂需要「专家」,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我们要问,圣经的第一读者看的懂看不懂启示录呢?
呵呵!当然看的懂,正如我写这一篇文章总是期待大家都看的懂一样,一般正常的作者写文章也总是会希望特定的读者能够有效的吸收。即使像启示录用了一堆暗语,想必这些暗语也是作者和读者都能够了解的。因此,我们可以合理的推测,所谓圣经专家,能够做到最完美的「字义解释」,就是尽量趋近第一读者的背景,去粹取当日背景下,这些文字代表的含意。这样的过程,当然是需要「理性」与「努力」的。
在这里我不愿意划地自限,好像圣经解释只有某些特定专家学者有能力可以获得,这篇文章读者的身份大多是知识份子,我们也有能力阅读各样的历史背景资料和原文解释,所以探讨圣经专家如何获得「圣经真义」的准则并不是一件夸张的事,而应该是一个严肃的基督徒(广义的)知识份子所应该去思考的。
当字义被获得之后,因为每个人的处境不同,以及圣灵带领的不同,自然对同样的字义解释有不同的反应和应用。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圣经的意义对每个人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然而这些都是在确定圣经基本客观意义以后所容许的结果。
而我们也认为,上帝既然是诚实的,所以对第一读者和我们所说的「客观意义」应该是不变的,而因为环境的不同,所以我们会对这些客观字义有不同的应用。所有主观的应用与演绎,都应该以客观的字义为基础。
而客观字义的获得,基於上帝不说谎的前提,应该以第一读者所阅读到的意义为标准。而不是用任何其他权威来当标准。当然,这是一种「前提」或者说是「信仰」,亦即我们不能证明或否证用这种方法就一定可以得到圣经的真义或上帝的心意。但是比起其他标准,这种方法有更多的「旁证」。我个人讨论问题不喜欢翻旧帐,但是由历史的角度看来,这种解释标准是比较恒定而不会有偏差的。依赖教皇或教会所导致的解释偏差历历在目,我就不再多说。当然,我也承认依赖教会也是一种无可验证的「信仰」。
在此我特别要强调,我不是说圣经只能用理性去吸收批判,我个人也不是一个批判圣经的人,我是说,一切主观演绎归纳的基础是「理性方法可以获得的客观字义」。至於有人引用圣经的记载来说上帝可能有时会让人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懂,我想这是对该段圣经的误解,以下我把该段圣经的解释引出来分享给各位:
这一段是引自路加福音八章9-10节
(二)用比喻的原因 v9-10
○马太福音十三章10-17节、马可福音四章10-12节
1.门徒问耶稣这比喻的意义。 v9
●「问」:原文显示门徒是迫切,而且一再重复的问。
2.耶稣先回答用比喻的原因是要让不专心听的人听不明白。
●参考马太福音十三章 10-15 节, 意思是:犹太人大半拒绝接受耶稣的教训,故意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所以耶稣用比喻讲道,让那些无心听的人无法了解,但对於那些愿意寻索真理的人,比喻就成为传扬神国奥秘的媒介。
●参考马可福音第四章就更明显了,比喻本是要人听懂,要人由简单的事物认识天国的奥秘(灯放在灯台上)。但对於那些无心寻索真理的人,比喻反而让他们对真相更模糊了。
●「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明」:引自以赛亚书六章9节,原来是上帝用讽刺的口气差遣以赛亚去传上帝的话给那些故意不领受的百姓知道。这一段经文需要深入去了解以赛亚书才能有比较正确的解释,上帝呼召以赛亚,当然是要以赛亚去传递上帝的信息给背逆的百姓,而以赛亚领受了上帝的信息之后,也的确是费尽心血、不怕危险的传达上帝的心意,无奈以色列人并不领受。因此我们综观以赛亚书六章的记载,就知道上帝用这段话是因为他预先知道以色列人要背弃他,所以用讽刺的话语告诉以赛亚他所要面对的情况。而耶稣在这里使用这段话,听众立刻可以了解他的意思是百姓不听背逆,而他的努力将有如以赛亚对以色列人发言般的付诸东流。
因此,单单由圣经中,我们只看到耶稣和上帝迫不及待的希望大家都能了解他们的话(我想每一个发表者都是如此),而没有看到上帝故意玩弄百姓的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