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脱完美老师的迷思〉
文◎陈小小
「老师,不要走啊∼∼∼」每年学期初,网路部落格或脸书上,有时会看到一些学生po著「换老师」的留言。尤其是遇上同时换掉好几位老师,学生常贴文抒发心慌意乱、无所适从的心情。
根据研究人的大脑对「不确定」(uncertainty)充满了恐惧,在陌生环境中生活所花的能量是平常在熟悉环境中的二倍。好不容易才掌握了旧老师的教学模式,又得花精神重新适应新老师的授课方式。而且,人非草木,与老师朝夕相处多少有些感情了,老师被调走的事实,难以接受。
「老师你/你要去那一间学校?」「不知道。」
「你/你到底要去哪里?我也要去。」「就跟你说不知道啊。」
「为什么要离开?你/你要退休了喔?」 「对,我要退休了!」(明明就很年轻)
面对离情依依,多数的老师只能对著喜爱的学生装酷,喝道:「你们到底要不要让我继续上课?」来支吾搪塞过去。老师其实也很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宝贝学生。
然而,学期初的班亲会,却是截然不同的两厢面貌。几位有头有脸的家长站起来向其他家长表示,「换掉英、数、理、化主科老师」是他们联合起来,费尽苦心拜托民意代表,多次写信给校长、打电话给教务主任的成果。最后,不忘呼吁其他家长,「为了孩子的受教权,一定要强力的反映,绝对不能任人宰割。因为教育界就是这么恶质,如果我们家长不够强势、不能团结起来,所有不适任老师都会安排到孩子的班上。」
诚然每个作父母的,都爱自己孩子,莫不为自己的孩子打算、争取权益,尤其是一些特殊情况(如,性变态、霸凌学生),当然要强力向校方的反映。但是,为了老师的教学绩效不彰,就联合起来,使出人脉与手段,撤换掉自认为不适任的老师,恐怕如莎士比亚所说:「为了追求更好,我们毁损了原已够好的。」
因为,所有教学绩效超强的老师组成的梦幻班级,孩子不一定消化下。基本上,教学绩效超强,除了教学方法优良之外,背后也意味著严格的要求与较高的标准。在每一科老师都火力全开,尽心督促学生下,该班的压力可想而知会是其他班级的数倍高。教学绩效超强的老师,不见得适合每一个学生。毕竟同一个班级,同一种教育方式,学生的表现也不尽一样。有人因此被激出潜力,但也有人被逼得去跳楼。
并且,这些老师突然被转调来这个班级,势必多少知道这班的家长们要求很多、难搞不好惹,自然不敢掉以轻心。索性以成绩为最高指导原则,因此,不断出考题、练习考题,管他是否坏了学生的学习胃口,只管自己所负责的那一科,缴出漂亮的成绩单。以免过了一年,自己跟前一批老师一样被家长们换掉,却无法挥挥衣袖潇洒离开,得带著不适任老师的臭名而去。
然而,最令人担忧的,是学生们跟老师朝夕相处,已累积有相当的情感与默契,当他们得知是自己爸妈把喜欢的老师换走,又会有著怎样的心情?甚至爸妈还晓以大义:「年轻人不要因感情、忠诚而耽误自己前途」,又会是怎样的情何以堪?
原本如兄长、如父母的老师,成了物品随时可被替换,师生两造关系终究沦为知识贩售交易。一时换得各科成绩优良,但长期而言,处在这种反教育下,成了缺乏情意涵养、冰冷无情的铁石心肠。心理学家一再警告:「现在的学校教育,过分功利取向,独重知识、才艺的教学,忽略儿童情意的发展,以致他们在无情与失意的童年生活中,丧失了关怀的动力。」随意换老师,硬生生地扼杀了孩子情意发展。
换老师的背后,或许是追求完美老师的迷思。基督信仰认为,每个人都是罪人。蒙上帝恩典,一群的罪人聚集,无论是信心软弱、不成熟、心灵受创、自我中心、自我否定、家庭破碎……,透过教会生活,我们在其中学习扶助软弱,多般忍耐,彼此劝慰,互相建立。
而学校也是一个团体,老师也是罪人,是有限的个体,体力有限,智慧有限。当我们家长处心积虑为孩子未雨绸缪布局人生,与其换老师,还不如教导孩子坦然接受老师的不完美,调整心情、敞开心怀彼此包容,正视人世间处处不完美的真相,从中寻找出不完美的师生两相合作的最适模式,一起携手朝向让成绩更进一层楼的目标前进。
人生,绝对不是只有老师不完美,还有不完美的朋友,不完美的同事,不完美的配偶,不完美的爸妈,不完美的孩子,不完美的天气,不完美的工作,……..。难道都要通通换掉?如此就能有幸福人生?
相信我,孩子需要的不会是完美,而是有能力与不完美共处!而需要这种能力的人,更是包括你和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