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脫完美老師的迷思〉
文◎陳小小
「老師,不要走啊∼∼∼」每年學期初,網路部落格或臉書上,有時會看到一些學生po著「換老師」的留言。尤其是遇上同時換掉好幾位老師,學生常貼文抒發心慌意亂、無所適從的心情。
根據研究人的大腦對「不確定」(uncertainty)充滿了恐懼,在陌生環境中生活所花的能量是平常在熟悉環境中的二倍。好不容易才掌握了舊老師的教學模式,又得花精神重新適應新老師的授課方式。而且,人非草木,與老師朝夕相處多少有些感情了,老師被調走的事實,難以接受。
「老師你/妳要去那一間學校?」「不知道。」
「你/妳到底要去哪裡?我也要去。」「就跟你說不知道啊。」
「為什麼要離開?你/妳要退休了喔?」 「對,我要退休了!」(明明就很年輕)
面對離情依依,多數的老師只能對著喜愛的學生裝酷,喝道:「你們到底要不要讓我繼續上課?」來支吾搪塞過去。老師其實也很捨不得離開自己的寶貝學生。
然而,學期初的班親會,卻是截然不同的兩廂面貌。幾位有頭有臉的家長站起來向其他家長表示,「換掉英、數、理、化主科老師」是他們聯合起來,費盡苦心拜託民意代表,多次寫信給校長、打電話給教務主任的成果。最後,不忘呼籲其他家長,「為了孩子的受教權,一定要強力的反映,絕對不能任人宰割。因為教育界就是這麼惡質,如果我們家長不夠強勢、不能團結起來,所有不適任老師都會安排到孩子的班上。」
誠然每個作父母的,都愛自己孩子,莫不為自己的孩子打算、爭取權益,尤其是一些特殊情況(如,性變態、霸凌學生),當然要強力向校方的反映。但是,為了老師的教學績效不彰,就聯合起來,使出人脈與手段,撤換掉自認為不適任的老師,恐怕如莎士比亞所說:「為了追求更好,我們毀損了原已夠好的。」
因為,所有教學績效超強的老師組成的夢幻班級,孩子不一定消化下。基本上,教學績效超強,除了教學方法優良之外,背後也意味著嚴格的要求與較高的標準。在每一科老師都火力全開,盡心督促學生下,該班的壓力可想而知會是其他班級的數倍高。教學績效超強的老師,不見得適合每一個學生。畢竟同一個班級,同一種教育方式,學生的表現也不盡一樣。有人因此被激出潛力,但也有人被逼得去跳樓。
並且,這些老師突然被轉調來這個班級,勢必多少知道這班的家長們要求很多、難搞不好惹,自然不敢掉以輕心。索性以成績為最高指導原則,因此,不斷出考題、練習考題,管他是否壞了學生的學習胃口,只管自己所負責的那一科,繳出漂亮的成績單。以免過了一年,自己跟前一批老師一樣被家長們換掉,卻無法揮揮衣袖瀟灑離開,得帶著不適任老師的臭名而去。
然而,最令人擔憂的,是學生們跟老師朝夕相處,已累積有相當的情感與默契,當他們得知是自己爸媽把喜歡的老師換走,又會有著怎樣的心情?甚至爸媽還曉以大義:「年輕人不要因感情、忠誠而耽誤自己前途」,又會是怎樣的情何以堪?
原本如兄長、如父母的老師,成了物品隨時可被替換,師生兩造關係終究淪為知識販售交易。一時換得各科成績優良,但長期而言,處在這種反教育下,成了缺乏情意涵養、冰冷無情的鐵石心腸。心理學家一再警告:「現在的學校教育,過分功利取向,獨重知識、才藝的教學,忽略兒童情意的發展,以致他們在無情與失意的童年生活中,喪失了關懷的動力。」隨意換老師,硬生生地扼殺了孩子情意發展。
換老師的背後,或許是追求完美老師的迷思。基督信仰認為,每個人都是罪人。蒙上帝恩典,一群的罪人聚集,無論是信心軟弱、不成熟、心靈受創、自我中心、自我否定、家庭破碎……,透過教會生活,我們在其中學習扶助軟弱,多般忍耐,彼此勸慰,互相建立。
而學校也是一個團體,老師也是罪人,是有限的個體,體力有限,智慧有限。當我們家長處心積慮為孩子未雨綢繆布局人生,與其換老師,還不如教導孩子坦然接受老師的不完美,調整心情、敞開心懷彼此包容,正視人世間處處不完美的真相,從中尋找出不完美的師生兩相合作的最適模式,一起攜手朝向讓成績更進一層樓的目標前進。
人生,絕對不是只有老師不完美,還有不完美的朋友,不完美的同事,不完美的配偶,不完美的爸媽,不完美的孩子,不完美的天氣,不完美的工作,……..。難道都要通通換掉?如此就能有幸福人生?
相信我,孩子需要的不會是完美,而是有能力與不完美共處!而需要這種能力的人,更是包括你和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