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评论
繁体 简体 RSS feed | | 转寄

〈你中了什么行销圈套?〉

文◎陈凤翔

卡债问题,真是到了不得不收拾的局面!去年年底民意机构要求银行界正视浮滥发卡问题,立法院拟修《银行法》,要求限制信用卡、现金卡利差不得逾十个百分点,这个举动又称「解救卡奴」方案。银行界则达成共识:未来新申请信用卡、现金卡或是小额信贷民众,实际借款金额以月收入的22倍为上限。

当然,不是只有卡奴需要被拯救,收不回放款的银行也需要被拯救。银行公会订定一致性的协商还款条件,所谓的「消费金融无担保债务协商机制」,卡奴只要符合一定资格,各家银行将视负债情形及还款能力提供协商。网路上更是兴起许多「理债公司」,提供卡债协调谘询、债务代理、理债计划、法律谘询、谘询辅导、负债整合等。

但,台湾的卡债问题已经拖得太过严重,就像一个超级大胖子要减肥,一般人用的减肥方法在其身上都难以见效,并带有极大的危险性。近日美国运通公司干脆公告即日起全面暂停发卡,AIG友邦信用卡公司也将停止发卡业务,这是继法商佳信银行结束在台发卡业务以来,又有两家外商信用卡公司退出发卡市场。然而,不是只有信用卡业务受影响,几家银行(国泰世华、渣打、板信)甚至停止现金卡发放。

就像减肥需要医师专家来协助,更要紧的是得全面改善不适当的饮食习惯;要解决台湾卡债风暴,得深入了解卡债形成原因,不仅治标,也要治本。根据近日青辅会公布卡债族调查发现,30岁以下的卡债族欠债前三大主因,依序是过度消费、承担亲友债务、一般生活开销,他们月收入平均只有2到2.9万元,但欠债金额却是高达100到199万元。

投资失败及承担亲友债务这类不可抗拒因素所造成的卡债形成,还比较无话可说。但过度消费与一般生活开销造成卡债缠身,消费者则该静下心,花时间研究了解自己的消费行为与习惯,是否陷入什么行销圈套,以帮助自己跳脱消费主义的捆绑。

最常见的过度消费,多半是遇到超级推销员的游说,买了价格上万元的书籍杂志教材、化妆品,签了价格数万元的护肤美容课程,已有房子与保险,却莫名其妙订下购屋契约、不必要的保单……。这种过度消费,若仅发生一两次,实在情有可原。因为时下的推销员,出门前莫不受过无数次精密的沙盘演练。怎样引导消费者入瓮,即使对方拒绝,后面都有数十接招功夫等著。很少有消费者可以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全身而退。通常是发生过一两次过度消费,辛苦还债,悔不当初,才锻炼出远远看到推销员,便祭出闪人大法或勿视勿言勿听的功夫。

但,推销术决不仅限於推销员的舌灿莲花,有些推销术化有形於无形。好比,美丽却不实用的赠品、电视杂志各类媒体的置入性广告催眠……。现代人要不被各种推销术所迷惑,抵挡过度消费,或许可以反其道而行。阅读坊间行销书籍,知道当今社会上大概存在几大门派的行销技巧,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有能力一一道出其行销手法、看破其手脚,就不至於被迷惑。因为大多数人拿出血汗钱,买的不是商品本身,多是去买用不到的行销包装。

最后,要反问自己,是否有不随同世俗的自信。常见的不必要消费是出在「别人有,我也要有」的心态。就像钻石,不会增添美丽,也不会对身份地位有所改变,但,很多女人会希望在结婚时候典礼上,拥有一枚钻石戒指,多出於「别人有,我也要有」的心态。这种心态会让我们觉得收入永远不够用,别人有手机,我也要有手机;别人出国去玩,我也要出国去玩。别人总会有自己没有的东西,於是没完没了去追逐这些没有的东西,深怕自己没有这些东西,就跟不上其他人,或不被他人认同。

在这一方面,基督信仰有很好的训练。因为信了耶稣,就开始有了跟周围人一些不一样的地方。以基督徒饭前的谢饭祷告为例,不是只在家里、或在教会用餐,在任何地方用餐,基督徒都有这个习惯。对於初信者,谢饭祷告会让自己觉得跟其他人不一样,很不好意思。但是,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就是一种「不随同世俗的自信」基本训练。无形中,信仰生活渐次地帮助基督徒挣脱世俗许多不合理、甚至不道德的捆绑,便较容易挣脱消费行为背后的「别人有,我也要有」的心态,反倒拥有自由的生命,自己决定消费,而非让消费来决定自己。

回首页|前期文章索引 « 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