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走廊
繁体 简体 RSS feed | | 转寄

〈更正教初传〉

文◎lk

马礼逊 Robert Morrison 是第一位更正教到中国的传教士。他面临的福音工场,是非常艰困的环境。

当时宗教的规定,传教士不得进入中国,中国人信教一律处死。并且政治上实施「闭关政策」,重重限制中国与外国往来。通商也只有广州一个港口可以进行贸易,并且一日完成,就得马上出境,或者停留在澳门。另外,外国人不可以学习中文,中国人若教授外国人华语,被发现,亦是死刑。

因此对於马礼逊而言,如何取得居留在中国的身份,是首件要务。虽然他可以居留在澳门,但是因为当时的澳门由葡萄牙管理使用,而葡萄牙是天主教国家,因此澳门是天主教的势力范围,不准更正教派传福音,所以他当然无法在澳门居留。后来不得已他就选择加入东印度公司,以雇员的身份任职翻译,进入中国。

马礼逊取得居留中国的资格后,开始秘密学中文。他付了很高的薪资请了两位老师私下恶补。之所以薪资很高,是因为万一被抓到中国人一定被处死。有个老师身上甚至带著毒药,随时准备万一被抓,马上自尽,以免遭受酷刑。

马礼逊的中文越学越好,但是他发现他无法接触到一般中国人,无法传福音。只能对受顾於洋商的少数中国人、或中国行商传福音。另外,当时英国对中国的贸易,绝大部分是鸦片,东印度公司亦是以贩卖鸦片为主的烟商。这是毒品买卖,也不合上帝心意。没想到这后来竟成为中国人排斥基督教的主要原因(这另辟章节讨论)。

马礼逊为了安全起见,就先从事圣经翻译,英翻中的工作,以及写些福音单张。另外,还编了一本中英字典「五车韵府」。到了七年后,第一位中国信徒蔡科(高)受洗,为第一个更正教的果子。

1814年,第二位传教士米怜来帮助马礼逊。不过他很快就选择离开中国,而转向南洋的马六甲。因为他认为留在中国传福音没有太大的果效,应该去南洋,向那里的华侨传福音。因为当时很多中国人到南洋去发展,赚够了钱就回故乡。於是米怜想,届时当这些华侨回到中国,就可以自然地把福音带回去。

米怜到了马六甲,便先办了一个印刷厂,印制一些福音单张送往中国给马礼逊使用。而一位印刷中国工人梁发,日后就成为中国第二位信耶稣的人。另外,米怜还办学校,预备训练装备第一批本地信徒成为传道人。然而当然没有人会想要花钱读,更别提去读书,会没时间赚钱维生,以及要学ABC这些怪东西。最后米怜的方式是,花钱请人来读。你来读书,学校还给你钱。另外,上午教授「三字经」、「千字文」,下午才讲圣经与基要真理。

随著越来越多信徒程度提高,米怜甚至办成中等学校,到了1843年,神学院也办起来。

回首页|前期文章索引 « 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