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孩子脫離電玩的綑綁〉
文◎陳小小
E世代的都市孩子,開口閉口聊的話題幾乎都跟電玩有關。而這些電玩當中,排行榜前十大就有七、八成是屬於RPG「角色扮演」類,其餘的則是屬於戰略類與動作類。所謂的「角色扮演」,簡單的說就是在別人的故事扮演著自己的角色。
照學者的研究,人類最喜歡的活動是「觀看他人」。好比近代的公園景觀設計,周遭綠地不再設計成一望無遺的平坦地表,而多半設計成高低起伏的有坡度小丘,方便人們可以坐在較高處的坡上,對著中心一些活動、景點處觀看。百貨公司一樓的商店櫥窗也有類似的設計,有些地方供人們坐著,觀看附近來往人群。事實上我們一天的生活方式,也不難發現佔很大比例的時間,其活動內容是「觀看他人」。好比下了班,回到家,打開電視,觀看他人。拿起雜誌報紙,觀看他人。或是閱讀小說漫畫,觀看他人。
人們之所以觀看他人,原是想要從別人的生活方式裡,學習他人之長,以改善自己的生活。然而有時候,或不經意、或故意,將整個人與情感投入他人的生活方式裡頭。就好像一些婆婆媽媽喜歡看八點檔連續劇,跟著劇中遭遇可憐的女主角同悲哭,感同身受而將日常生活上所遭遇的挫折透過這種方式一起宣洩。一些少女看羅曼史小說、少男看武俠小說,假想自己是故事裡的男女主角,少女滿足綺麗情感被呵護的需求、少男滿足冒險犯難英雄成就的幻想。大部分的人大都能分辨自己的生活與他人的故事不同,多半不會活在他人的故事裡。但是對於青少年,有時過份投注「觀看他人」的活動,搞混了自己的生活與他人的故事,因而造成「迷失」。或迷失在電視電影、或迷失在小說漫畫、或迷失在近代科技的網路與電玩遊戲。
而網路線上電玩遊戲拜科技所賜,更是易使人全人投入、無法抽身。沈迷於此種電玩的人們,並非只有青少年,很多三、五十歲的成人亦是沈迷於電玩遊戲的角色扮演類的遊戲,無法自拔。這些遊戲設計出來的人生目標與階段性任務,非常清楚且容易達成,並且一個個任務的完成,之後馬上就可就獲得獎勵,滿足現實社會的遺憾。因為真實的社會很多時候,完成事情不是馬上就有報償。就好像一句俗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說明了人們心理期待凡事「即時報」,有「因」很快有「果」。而電玩遊戲,非常清楚「栽什麼就收什麼」,沒有例外。但現實社會的因果率有時不十分明顯,好人可能很早死、壞人長命百歲;辛苦的人可能反倒被剝削,宴樂的人卻多有收成。現實社會中所遭遇的挫折與不順,便可透過此種電玩中獲得抒解。因此這種角色扮演的遊戲,連成人都會沈迷。
如何脫離電玩,特別是如何幫助青少年脫離電玩的轄制,傳統的方式是「隔絕電玩」,家中不設置電腦。但是E世代的人連繳交作業、寫報告,都得用電腦,是無法把電腦完全排除在生活之外。而且家中不設置電腦,青少年還是會到友伴家、網咖,反而更無法掌握。比較適當的方法是,走入孩子的世界,順其道,導引他們。
在網路上就看到一位年齡四十歲左右的父親,為了一個國二沈迷於線上遊戲的兒子也下海去玩。玩了一陣子,這父親瞭解到好玩之處,父子便開始有了共通的話題。進而這父親幫助孩子控制遊戲時間,讓孩子學會「讀書的時候讀書、遊戲的時候遊戲」,並且父子還成了一起進入遊戲去殺怪物,父子之親又多了另一層生死與共的同袍伙伴關係。
除了這父親走入孩子世界的實際做法外,一般的父母可以藉著傾聽與探問,以瞭解這些遊戲的內容。在青少年陳述這些遊戲時,切入一些自己的價值觀來互動討論。例如這類電玩充滿許多任務待遊戲者去執行,我們成人便可讓青少年觀看成人的日常生活亦是充滿許多任務,再設法用電玩的術語來引導。好比一天的開始,刷牙洗臉,可使自己的「魅力值」增加好幾點。吃早餐,相當於出外上班前,要先裝滿自己的「耐力值、氣力值」。到了公司,就是一連串的委託任務待執行。回到家,當然「耐力與氣力值」快要用光,所以要有晚餐補充。親子、夫妻間的甜蜜互動,就是「氣力值」的補充。進而幫助青少年看見他們一天的生活中,亦是充滿任務。好比與朋友一起去打籃球運動增加「經驗值」、上課補充「智力值」、、、。
幫助青少年回轉看見自己的生活,將現實的生活與虛擬的故事分別出來。再進一步,幫助青少年看見現實生活的有趣面,也幫助青少年認清虛擬世界沒有處理到的問題所在。在引導過程中,同時祈求聖靈在他們心裡動工,幫助他們看見自己的問題,而主動想要改變現狀。當他們有心改變,卻沒力改變(立志行善由得我、行出來由不得我)時,家長這時切入「隔絕電玩」的方式就較易收到功效。如果青少年沒有看見自己有問題,家長的處理就會困難重重,甚至有時還賠上親子關係。
人們喜歡完成任務,本是上帝創造人的初旨,「治理這地」的文化使命。創世記1:28就記載『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這類遊戲就是滿足人們完成任務的天性為樂趣所在。線上遊戲本質可能沒有什麼不好,不好的地方在於沈溺於虛擬的角色扮演之中,忽視對真實生活的投資,把大量的心力投資在終究是一場空的虛擬世界,而無力建設真實的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然而禁止青少年,使其完全不接觸,想要創造一個無污染的環境(地上伊甸園),這是不可能辦到的事。並且你我的成長過程中,最大的學習不是逃避,而是學習面對這些具有致命吸引力的東西,使自己不被控制,成為這些東西的主人。做家長的,對孩子最大的幫助,是當他們在各種誘惑中或陷入、或抽離時,成為他們最大的支持者,幫助他們學會「自體免疫」,而不是永遠靠外力阻絕誘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