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有天與在餐桌上與孩子們聊天的時候,想考考孩子。媽媽問了一個問題,她問小華、小明、小芬:「第一個上月球的是?」只見孩子的眼珠轉啊轉,三個人臉上都洋溢著自信滿滿神情,答案包對地爭著說:「我會!我會!」。媽媽就請最小的小芬回答。小芬細聲地說:「我知道,是嫦娥嘛!她偷吃了后羿的長生不老藥,便飛上去了。」二哥小明就說:「不對啦!是伐木的吳剛。他早就在月亮上面,嫦娥算是後到的!他才是第一個在月亮上的人。」大哥小華就說:「你們通通都不對啦!老師教我們第一個上月球的是美國人,名叫阿姆斯壯啦!書上還有太空人的照片為證呢。」
在爸爸、媽媽的心中真是充滿驚訝。因為他們順口問的問題,竟獲得如此豐富的答案。有從民族神話故事而出的文藝答案,也有從太空科學而出的歷史事件答案。他們回想起小的時候,聽爺爺奶奶講故事,小芬口中的嫦娥姑娘是每個小孩的標準答案。小明則似乎是已經學會了比較法,也懂得質疑,他將腦袋裡所聽到的所有的神話故事歸納整理,覺得嫦娥上月亮的時間似乎比吳剛晚了一點,而且還有那隻兔子也比嫦娥姑娘早居住在月亮上。而大哥小華受學校教育,教科書上的標準答案就是阿姆斯壯。
眼見三個孩子在爭論誰的答案對中,似乎兩個小的似乎漸漸開始接受哥哥教科書的標準答案,因為科學萬能,神話故事都是虛構的。爸爸這時就說:「阿姆斯壯,這答案也不一定對!你們想想,是誰拿著攝影機照到阿姆斯壯踏上月球呢?」大家都露出一臉狐疑,爸爸就微笑道:「那個拿攝影機的人才是第一個踏上月球吧!」全家人都佩服萬分的看著爸爸。媽媽就說:「大家都對啦!我的問題是『第一個上月球的是?』我又沒設定是人啊!猴子啊!灰塵啊!……所以神話答案浪漫,科學答案精準,媽媽通通都喜歡。」
其實人類的進步就是不斷的去推翻「標準答案」,在科學上更是處處可見。後面的科學家總是要推翻前面科學家的理論假設,才能展開劃時代的新知。對於孩子的家庭教育也是一樣,不要高舉學校教科書的「標準答案」,因為教科書也沒所謂的標準答案,它們也是要隨時代有所刪改修正。只不過考試會使得孩子們腦袋被標準答案綑綁,如果你想要孩子的創意不被抹殺,那就不妨在家庭裡,常常來個腦筋急轉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