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評論
繁體 簡體 RSS feed | | 轉寄

〈從恥感到罪感〉

文◎陳鳳翔

時下一些競賽型的綜藝節目,評審不經修飾的嚴厲批評毒罵,致使許多新舊藝人在現場飆淚。但新進藝人們仍紛紛搶上節目,爭取表演才藝機會,以增加曝光率。

對於評審毒罵,各家觀點不同。可營造節目效果,刺激收視率。或認為現在年輕人在父母過度保護下,抗壓性過低,等學習承受批評。也有人認為被批評的藝人若不服氣,就該學習反罵回去、鬥鬥嘴也可以。

關於抗壓性的問題,目前在教育或企業管理的理論中,「如何增進AQ逆境商數」已成了時下重要的教材內容。所謂的「AQ逆境商數」(Adversity Quotient),是指一個人在面對逆境時,是否有健康積極正面的心態去面對的綜合能力評量。

一個人AQ愈高,愈能以彈性面對逆境,接受困難的挑戰,發揮創意找出解決方案,因此能不屈不撓,愈挫愈勇,而終究表現卓越。相反的,AQ低的人,則會感到沮喪、迷失,處處抱怨,逃避挑戰,缺乏創意,甚至半途而廢、自暴自棄,最終一事無成。

現代社會環境變遷迅速,多數人已沒有所謂的「永遠的保障、永遠的一帆風順」,不管是學生或是成人,都有遇到逆境的時候。因此,經過教育或管理訓練,可以幫助人們在遭遇逆境,選擇不同於逃避、退縮、自暴自棄的處理模式。就如一些贊成毒舌節目存在的人,認為其具有抗壓訓練,新人可以透過批判成長。然而,這種嚴厲批評濫罵的教育方式,可能引發另種文化性深層結構問題。

《菊花與劍》一書,論述「罪感文化」和「恥感文化」的差異。罪感與恥感意識,都是控制人類道德文化中的底線倫理。「罪感文化」依靠罪惡感在內心的反應來約束人的行為,「恥感文化」則依靠外部的強制力來約束人的行為。

西方以基督信仰為基礎的「罪感文化」,若有不良行為,即使沒被他人知道,內心會有懊悔等良心控告。若以「恥」為主要強制力的民族(如日本)而言,「恥」是一種社會的外來評價,而不是心靈的自我拷問,他們對所犯的罪行被揭發,感到的僅僅是懊惱,若不良行為沒有被顯露,就不會懊惱。

我們東方民族多是「恥感文化」,若刻意透過濫罵教育訓練,卸去恥感意識,以擁有子彈打不穿臉皮的厚黑本事為傲,造就個個一「皮」天下無難事。結果可能是,既缺乏「恥感意識」又無「罪感意識」,導致一些極端的非道德行為愈來愈頻繁地發生,失去了人之為人必須具備的最低品質,解構了人性最起碼的價值標準,恐怕帶來的是更大的危機。

回首頁|前期文章索引 « 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