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体罚政策箭在弦上〉
文◎陈凤翔
1979 年瑞典通过零体罚的立法,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立法禁止体罚学生的国家。近日我国「校园零体罚」条款即将公告,生效后台湾将成为世界第108个禁止校园体罚的国家。
零体罚入教育基本法,老师到底该如何管学生?成了众所瞩目的焦点。许多老师听说不仅不能够「打」学生,甚至连罚跑操场、扶地挺身、青蛙跳、罚写、罚站……都不行;也不可以造成心灵上的伤害,诸如「你很笨」都不被允许,而纷纷感到忧虑。
一些老师们干脆自扫门前雪,管学生品格、学业成绩变得多烂,都不干他的事。校方更是聪明,很高兴零体罚政策的施行。这样一来,过去许多家长「这个孩子我管不动,请老师帮忙管」将管教的责任推给教师,这回可名正言顺,将管教孩子的责任还给家长,请家长来承担。管教的责任,如今成了皮球,被人踢来踢去。
「零体罚」原本立意良善。因为过去教育多半以教师为中心,他就是教室里的上帝,自行订定教室各种规范、行为不当由他认定,忽略学生主动建构及自律的能力。「零体罚」把老师从上帝的位置请下来,这对教育本是正面的影响。
但,若届时公布「罚写、罚站」都不行,「零体罚」不啻於相当於「零处罚」。便如同国家没有法律与警察,路上没有交通号志一样,教室秩序没有任何规范,学习进度也不受任何控制,必然乱成一团。这又过於高估学生的自律能力。
基督徒很早就认清这种真相,不自我欺骗。只有人本观念才会认定小孩个个都完全良善、毫无罪性,自律能力极强。但从几件小事便可摧毁这种不切实际的神话,看见小孩子的自制能力跟成人差不多,甚至更糟。就像若毫无限制,小孩子必然打电动、吃糖果到身体健康状况发生严重的受损问题。
然而,「零体罚」政策已经箭在弦上,难以阻止。但,我们做老师的不能因此逃避管教问题,而是更该找学生来讨论如何班级自治,透过民主程序制订各样班规,用这些来帮助自律能力的不足。好比,有学生偷东西,要如何处置?有学生上课大声说话影响其他人,要如何处罚?透过「法治」(班规)取代「人治」(老师)。
事实上,根本不会有人真的认为「零处罚」是件好事,即使是五岁的小孩子。在主日学里,小孩也可以说出自己好几件「我有行善的意愿,却没有行善的能力。」(罗马书七章18节)的例子。孩子们多半非常乐意他人来协助他们自我管理。不管男孩女孩的内心,都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好,但发现自己的自律能力就像台老爷车,即使油门全开,还是跑几步便停几步,常需要外力来帮忙。正视「人人皆有罪」的真相,即便是教育,也才较能接近解决问题关键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