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兩約延續性的舊約神學〉
文◎陳鳳翔
不同的語言之間,本身就存在著「不可譯性」(untranslatability),翻譯必然造成某種程度的意義流失,特別是遇到雙關語,通常只能二擇一,或在後面加括號說明。而聖經翻譯的困難就是得在有限的經節字句中,試圖表現跨文化可能會有的海量的含義,但教學現場就沒有這種侷限,可以用許多角度的詮釋來闡明其意義。
然而,聖經的研究,常容易忽略舊約希伯來文聖經與新約希臘文聖經之間也有一道跨語言的問題。我在神學院教授新約聖經與希臘文,不時要帶著學生回溯舊約聖經與希伯來文。例如,看似簡單的「悔改」,希臘文μετανοέω的意思偏向當事人感到自責、悔悟,但新約聖經承載的是使用希伯來文的以色列人的思想,因此「悔改」是對應著希伯來文的「回轉」שׁוּב。後者不只是停留在心理層面,而必須接著有具體的「回轉」動作——當事人原本走在錯誤的道路,轉向正確的道路繼續行走,所以是蘊含連續行為的詞。
如何讓學生實際了解「悔改」與「回轉」的差別,我總以路加福音十五章浪子故事為例。耗盡一切財產的小兒子,落魄到去幫人養豬,連餓到想吃豬食,也沒有人給他。這時他想起父親,醒悟過來。希臘文或中文「悔改」大概只能講到心思意念的改變,但小兒子起來,往他父親那裡去,這接續的行動就是「回轉」的真諦。
回舊約找根源
要明白新約聖經,就得回到舊約聖經找根源。於是我從新約神碩,走到舊約神博的路上,尋找著兩約的延續性,那宏觀的敘事令人驚心動魄。而舊約學者葛丁桂(John Goldingay)的《21世紀舊約神學:從歷史與敘事描繪以色列的福音》(Old Testament Theology: Israel's Gospel),其書中就時時闡述兩約的延續性,針對很多基礎的、人們自以為懂的概念,深入地剖析,並舉出鮮活的例證。
葛丁桂的文字功力過人,用說聖經故事的方式講述深奧的神學理論,讓一般讀者也容易理解。以詩篇三十三篇5節為例,「他喜愛仁義公平;遍地滿了耶和華的慈愛。」我們以為自己懂甚麼是「仁義公平」(צְדָקָה וּמִשְׁפָּט)、「慈愛」(חֶסֶד)。然而多譯本並列閱讀時,前者另譯作「公義公正」、「正義公理」,而「慈愛」的譯詞有「堅愛」、「信實」,意涵差距甚大,讓讀者不免疑惑。葛丁桂幫助讀者理解צְדָקָה,是一個人本於自己與他者的關係所做出的正確行動。他舉以賽亞書五十一章為例,上帝使百姓從被擄中得釋放,與「公義」或「公平」全然無關,因為背棄上帝的以色列不配得到什麼好。上帝צְדָקָה的舉動,是因為祂忠於自己的承諾,要實踐對以色列的責任,這個字的意義更接近於「忠誠」。至於מִשְׁפָּט一詞,則與治理者有關。兩個字合在一起描述上帝,表示他忠於自己的承諾,他是位好的治理者。 而中文「慈愛」意思是長輩對後輩的愛,但חֶסֶד談的是極特別的委身:(1)形容一個人定意去做一件沒有義務做的事,例如喇合保護以色列的探子;(2)形容一個人定意持續去做當行的事,即使代價甚巨、即使享受權利的另一方早已喪失資格,也不改其志,例如以色列總是悖逆,但耶和華定意愛他們到底。
在新約找答案
很有意思,葛丁桂可能因為本書是舊約神學,闡述詩篇三十三篇5節「慈愛」那段的最後,指出חֶסֶד是與希臘文ἀγάπη相對應的字,似乎是留給讀者新約的功課。這裡可應用在耶穌三問彼得「你愛我嗎?」的難題。
約翰福音21章,常看到使用希臘文兩種愛ἀγαπάω和φιλέω來詮釋。耶穌前兩問都用ἀγαπάω來問彼得,彼得都用φιλέω來回應。耶穌第三問不再用ἀγαπάω[聖潔或神聖的愛、上帝的愛]為難彼得,接受彼得只能用φιλέω[人的愛]來愛他。但問題是, ἀγαπάω也用在底馬貪愛世界,聖潔神聖的愛並沒有想像中那般神聖,天父愛耶穌也用φιλέω,低俗人的愛也沒有想像中那般低俗。
耶穌與彼得的對話,不是使用希臘文,這裡應該要回溯到希伯來文,耶穌三問彼得更可能是用了חֶסֶד:意思是「你是否定意愛我到底?」與聖潔或神聖之愛的意義無關,重點在於委身。牧者必須有像耶穌一樣委身的愛,於是耶穌回彼得:「你餵養我的羊。」耶穌與彼得對話,另一個對應φιλέω的愛可能是אָהַב。葛丁桂指出אָהַב,不只是表達溫暖的感覺,其語意更接近實際的承諾。
最後,一些教會因為對「律法」兩字的誤解,使得舊約聖經沒得到正確的對待。失去舊約敘事的新約,很容易滲入傳統文化與自我對宗教的想像。葛丁桂提及:「我也不把舊約視為律法,嗣後迎來福音。舊約信仰的動態和新約是很相似的。在新舊兩約,上帝都是在恩典中走向一群完全不配的子民。」這本舊約神學闡明前後兩約的延續性,能帶給讀者信仰要義的認識,並讓讀者閱讀享受驚奇與讚嘆的樂趣,以及實際應用在舊約跨新約、新約跨舊約的聖經研究上。
《21世紀舊約神學:從歷史與敘事描繪以色列的福音》Old Testament Theology: Israel's Gospel 作者:葛丁桂(John Goldingay) 譯者:譚達峰、曾有信、倪宏坤 出版社:校園書房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