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經外典
繁體 簡體 RSS feed | | 轉寄

〈何謂次經〉

文◎文◎畢家興

在舊約的方面,「次經」與「偽經」一般指寫於公元前200到公元200年在希伯來聖經以外,卻與希伯來聖經直接相關的猶太教文獻。

一般來說,「次經」是提指一些被基督教教派視為正典的文獻,其數量依照不同教派而略有不同,分別從12卷到20卷不等;而「偽經」則指「次經」以外其餘與希伯來聖經直接相關的文獻,約有52卷。這些書卷反映猶太教背景,特別是巴勒斯坦的猶太教,寫作對象不少是以猶太人為主。而在在猶太教或早期基督教會群體裡,舊約次經(甚至包括偽經)均很受重視。

■ 次經卷目

對新教的普世聖公宗而言,次經共有15卷,分別如下。
1. 多比傳 ( Tobit )
2. 猶滴傳 ( Judith )
3. 以斯帖補篇 ( Additions to Esther )
4. 所羅門智訓 ( Wisdom of Solomon )
5. 便西拉智訓 ( Wisdom of ben Sirach / Ecclesiasticus )
6. 巴錄書 ( Baruch )
7. 耶利米書信 ( Letter of Jeremiah )
8. 三青年之歌 ( Songs of the Three Young Men )
9. 蘇撒拿傳 ( Susanna )
10. 彼勒與大龍 ( Bel and the Dragon )
11. 馬加比一書 ( 1 Maccabees )
12. 馬加比二書 ( 2 Maccabees )
13. 以斯拉三書 ( 3 Ezra / 1 Esdrae / Esdrae I )
14. 以斯拉四書 ( 4 Ezra / 2 Esdrae)
15. 瑪拿西禱詞 ( Prayer of Manasseh )

■ 寫作背景

猶太人在南北國滅亡之後,大致可分為下述幾個時期:

一、 亡國之後
二、 波斯時代──539-331B.C. 歸回時期:
三、 希臘時代──337-167B.C.:
1. 亞歷山大大帝(331-301 B.C.)
2. 埃及多利買統治時期(301-198 B.C.)
3. 敘利亞西流古統治時期(198-167B.C.)
四、 馬加比時代──167-63B.C.
五、 羅馬統治時期(63 B.C.-A.D.70)
1. 羅馬皇帝該撒
2. 分封的王希律家族:
3. 羅馬巡撫
六、 猶太戰爭(A.D.70):聖殿再度被毀

■ 次經體裁

在舊約次經方面,騎體才基本上與舊約聖經的各類體裁相似,唯獨缺少律法書類(即五經)的體裁。而其中最多次經所屬的體裁是故事(或小說)和智慧文學。偽經則多是天啟文學。

對舊約事蹟和傳奇人物的擴充,則反映了猶太教中小說文化的興起。由於傳統正典教導未能滿足宗教事情的好奇心,有識之士便在這方面加以聯想補充。此外,一些舊約傳奇人物被塑造成忠誠和淨虔的典範,也可見猶太人對過去的緬懷。

而天啟文學則是出於對現世的失望。以色列人不甘心受制於異族,現世的拯救卻又遲遲沒有出現,使得猶太人對現世極其悲觀,便轉向精神層面,寄望於將來,上帝的全能彰顯在屬靈的新天新地中。他們不再冀求上帝介入人類的歷史,只求神在末世時親自降臨。由於所寄望的以超越現世的處境,因此,這類信息往往透過意向和異夢帶出,或以預言的方式表達神的啟示。

■ 重要性

談及重要性,此文的焦點在於這些文獻如何幫助我們更深入的瞭解聖經正典。以下將特別探討這些文獻所展示「歷史處境」和「神學特質(思想發展)」

壹、 歷史處境

次經寫成的時間,剛好橫跨了舊約和新約兩個時代。對舊約時代而言,正是上承舊約傳統而下啟「早期猶太教」的發展期。對新約時代而言,這時期剛好是「早期基督教會」的孕育期。在這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舊約次經確實可以幫助我們掌握猶太教的面貌。

除了掌握早期猶太教的面貌之外,我們也可以追溯到早期基督教會、以至新約正典書卷思想模式的起源。在整個舊約次經及偽經中,天啟文體類書卷佔的數量最多。這些書卷不僅反映當時社會型態,更是新約正典的思想、信息的先聲。事實上,不少新約聖經的作者(如猶大書、啟示錄的作者等)和教父(如俄立根、亞歷山太的格利免等)均非常重視某些的次經和偽經書卷。由此可見,要掌握新約時期的觀念,這些文獻的天啟類書卷實在提供了寶貴的參照資源。

貳、 神學特質

次經和偽經中所展示的神學思想主要可包含四類,即「罪、邪惡與上帝義論」、「上帝的超然性」、「彌賽亞之說」、「復活與樂園」。這些原本就包含在舊約的觀念,在被擄後的日子才慢慢發展出來。認識這些固然有助於瞭解古典猶太教的思想史,更大的價值卻是:這些觀念均顯在新約時代的宗教處境裡,在很大的程度上塑造了新約的神學思想。

一、 罪、邪惡與上帝義論

義人(指以色列人自己)沒有在地上得享繁榮昌盛,也沒有得免逼迫,反而罪人(外邦人與撒瑪利亞人)到像蒙了獎賞一樣。罪和不公義的作為得勝,在上帝所創造的世界裡,罪似乎徹底的掌權。許多書卷都是為此而作。

基於對創世紀第三章有關始祖犯罪故事的理解,認為罪惡在世上橫行,乃由於夏娃使然,甚至全然轉移到亞當身上。如此,邪惡在世上掌權,不是上帝的罪為,而是因為亞當犯罪,被罪打敗,以致一切從他而出的人都被罪轄制。也有其他作品以創世記第六章「上帝的兒子」娶了「人的女兒」為根據,認為邪惡在世上強勢乃因為邪惡天使的緣故。無論如何,均反映了猶太人對追溯罪源的重視。更特別的是,他們並沒有將罪惡橫行歸咎給上帝。

整體來說,上帝有自己的旨意和作為,但邪惡在世上掌權是明顯的,而義人受苦正式因為邪惡得了權勢。就算不是上帝遣使邪惡,至少也容忍邪惡橫行。換言之,面對持續的苦難,就算人不願歸責於上帝,也必須接受上帝掩面不顧,抽離塵世的事實。

二、 上帝的超然性

許多次經和偽經的著重點,都是有關上帝遠離了以色列人,這與早期的傳統形成強烈對比。自以色列被擄之後,上帝就被看成是高高在上,遠離塵囂者。事實上,大多數的偽經作品所描述的上帝,是完全榮耀、超越、高高在上的。然而,卻又往往顯出上帝並不是遙不可及的,他只是暫時抽身離開世界,但至終要再度介入,不過只會透過一些中間人來行事。但是,不論是在天啟文學或是智慧文學中所顯示的,猶太人肯定仍與上帝有靈驗而個人性的溝通。

三、 彌賽亞之說

這裡所謂的彌賽亞是指以色列人心目中的一個理想人物,可能是一位祭司或君王,他是一位會帶來完全平安的人。見證這位「彌賽亞」的文獻並沒有很多,大多屬於後期的作品。在舊約次經,以至斐羅與約瑟夫的作品都沒有明確提到,充其量只有一些暗示而已。而在偽經中,〈所羅門詩篇〉、〈巴錄二書〉、〈以斯拉四書〉、〈以諾一書〉和〈以諾三書〉等則有明確彌賽亞的敘述,除此之外,並沒有明確提到彌賽亞。

四、 復活與樂園

舊約中沒有明確地提到死人復活,只有提到人死後到他最後要去的地方,即墳墓。而陰間則形容為死人的住處。而在次經及偽經中就有許多有關死人復活的記載,甚至談及靈魂永存不滅的事。

從死裡復活繼續推展下去,自然是探討義人的安息居所。因此,次經及偽經中也就出現了許多繪聲繪影關於樂園的描寫。這些意念展現出猶太人令人驚訝的推想力,且反映出「宗教信仰」努力就其歷史環境做出回應的活力。

參考資料

黃錫木。基督教典外文獻概論。香港。國際聖經協會張久宣譯。聖經後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回首頁|前期文章索引 « 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