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8年畢業離開新竹,來到高雄。從學生身份變成上班族,很多事情要適應,研究聖經
的動力就大幅低落。
但在,高雄三一長老教會認識 ksf 與 tzeyao。他們兩人信主沒多久,非常渴慕認識真
理,但教會當時沒有牧師,所以就在家裡帶他們查經。從福音書開始,漸漸地他們熟稔
並喜歡上這種查經方式,於是成為研經資料的同工。
資料提供者:tjm,ksf,tzeyao,kkang,sunflower,rhlu
但同一時間,台中的信望愛查經班,kkang,sunflower,rhlu三人也英雄所見略同,是查
考哥林多後書。所以,這份資料是彙整台中與高雄兩處的查經班研經資料而得。
這份研經資料,都願意放棄著作權,歡迎轉載、引用,甚至修改。我想,或者透過這種
Open Source的分享方式,可以把上帝的話傳達給更多的人知道,並且也希望有人可以
站在這份研經資料的肩膀上繼續改進,讓網友可以有更好的資料可以取用。
tjm 2009.2.25
**************************************************************************/
哥林多後書查經資料
零、背景
一、作者:保羅,本書的內文和早期教會著作都承認保羅是作者。這也是今日新約
學者的共識,幾乎沒有人懷疑哥林多後書的作者是保羅。新約書信21封
中有13封是他所寫。
(一)旅行傳道共寫『帖前後』、『加』、『林前後』、『羅』
(二)監獄中寫了『弗』、『西』、『門』、『腓』
(三)囚禁後亦寫『提前後』、『多』
二、收信人:哥林多教會。
(一)哥林多城:據估計,在保羅的時代,哥林多城約有二十五萬自由人,四十
萬奴隸,是當日希臘的主要城市。
哥林多古城早已存在,荷馬稱之為「富有的哥林多」,但這古
城在西元前一百四十六年被羅馬所毀。西元前四十二年,凱撒
猶流派人重建哥林多城。到了凱撒奧古斯都時,哥林多城被定
為亞該亞省的首府。
1.商業:哥林多城位於哥林多地峽口,居商旅要道。此處有兩個港口,東
為堅革哩,西為哩開翁。而哥林多城就位居海路和陸路交通要道
,為附近商品的轉運中心,而且本身也以產銅和製造銅器出名。
此地的銅器價值甚高,比銀子可貴,差不多比金子更貴重。另外
,陶器、染料、玻璃等產品亦非常有名,此城出產的「燈」是很
有名的。
2.文化:哥林多的文化具有典型希臘文化的特徵,當地人醉心希臘哲學,
對智慧極為推崇。不過因為此地是海港和貿易中心,所以哥林多
城也包含了許多各式各樣的人種、文化、風俗和宗教。
3.宗教:哥林多城內至少有十二座神廟,到了保羅時代是不是全部的神廟
仍在使用,我們無法確知。這些神廟中有一座愛神(Aphrodite)
女神的廟,內有廟妓的制度,依據古代地理學家史特堡(Strabo)
之言,說愛神廟蓄有一千名神妓。雖然近代學者有人認為這是古
希臘時代的狀況,而不是保羅時代的現象,但廟妓制度的確是影
響當日的風俗。
另有一座醫藥神亞利里比阿(Asc lepieium)神廟,其中的某些宗
教儀式,可能是保羅寫林前第八和第十章「論吃祭偶像之物」的
背後原因。
猶太人在此城中也建立了一座會堂。
各地來的商賈旅客,也常在城中建立各地神祇的廟宇,其宗教可
謂五花八門,可惜的是這些宗教並沒有淨化當地的道德文化,反
而促使其進一步敗壞。
4.道德:哥林多城淫佚放蕩,更因為供奉愛神的緣故,用宗教之名鼓吹嫖
妓,使得淫風更盛。由於此城淫佚成風,當時希臘文中「哥林多
人」有「放蕩之人」的意思,而「哥林多化」幾乎被當成是「淫
亂」或「賣淫」的同義詞。而在希臘的戲劇中,「哥林多人」則
被當成「酗酒者」的代名詞。
(二)哥林多教會:是保羅第二次旅行佈道時建立的( 徒 18:1-18 )
,保羅在哥林多傳福音一年半,直到猶太人群起攻擊他,向
省長迦流控告保羅不遂,保羅乃於一段時間之後離開。除了
哥林多前後書之外,保羅還寫了另外兩封信來給此教會(
林前 5:9 林後 2:4 )。此教會具有各樣的恩賜,但是因為靈
性仍然幼稚,以致內部問題叢生。此教會大部份是外邦人,
只有少部份是猶太人。大部份信徒是平民,有奴隸,也有已
得釋放的自由人。有少數是富有的人,但仍以中下階層的人
為主。
三、寫作地點與日期:
(一)參見 林前 16:8 可以知道保羅是在以弗所寫哥林多前書且是在當年的五
旬節(春季)前寫成的,根據現有證據,最合理的估計應該是西元 55
年。
(二)哥林多後書,參見 林後 2:13 7:5 ,應該可以推論該書信是在馬其頓(腓
立比)寫成的,日期應該同年的冬季(約為西元55至56年間)。
(三) 徒 18:12 ,提到迦流做亞該亞方伯,照考古資料顯示,希臘特耳菲城所
發現的碑銘,可知迦流做亞該亞方伯(羅馬總督)是在西元51-52 年,
也是保羅到哥林多的時間以及待一年六個月的期間。
四、寫作背景:保羅寫了哥林多前書後,該地信徒的屬靈情況沒有任何好轉,
反倒呈現惡化的現象,因此保羅親自前往,想要試圖解決教會的問題,但
結果不能達到目的,使得保羅與哥林多教會雙方鬧得非常不愉快(參見
林後 2:1 )。離開該教會後,保羅深陷憂愁與痛苦中(參見 林後2:3 7:8 )
,於是寫了一封嚴厲責備教會的信,改由同工提多帶往哥林多教會。在其
間,保羅心中萬分焦慮,盼望那封信能使教會回轉。終於提多帶回信徒悔
改的喜訊,於是保羅為之歡喜(參見 林後 7:1-16 ),於是在馬其頓寫下
哥林多後書(約為西元55至56年間)。
五、保羅與哥林多教會的書信:
按照哥林多前後書的經文判斷,保羅應該有寫四封信給哥林多教會。
第一封信在 林前 5:9 提到:「我先前寫信給你們說,不可與淫亂的人相交」。
第二封信應該是哥林多前書,
第三封信是「嚴厲責備教會」的信,
第四封信是哥林多後書。
●一般學者認為第一、三封信已經遺失了,也有學者認為第一封信的部分經文
是 林後 6:14-7:1 ,而第三封信的部分經文是 林後 10:1-13:14 。因為將
林後 6:14-7:1 拿掉似乎前後文更連貫,而 林後 10:1-13:14 突然講保羅的權柄
也是有點不太連貫 (有些解經書認為此段落是第五封信)。當然,這些不連貫
的論述究竟是不是因為不同信件插入所致也很難說,或許保羅突然想到一個
主題就接下去講也是有可能。
●所有的抄本證據都以哥林多後書為一完整的書卷,因此林後如果不是一份完
整的書信,不然就是這幾封信很早就被編定成同一卷書。
六、主題:本書較突出的主題有幾方面:
(一)受苦的含義
(二)作神僕的工作性質和權柄
(三)捐獻應有的態度
七、特點:
(一)比起保羅其他書信,本書較著重作者個人與信徒的關係,而少系統化的教
導,內容較缺乏條理。但保羅的性情、責任感、感受則仍然表露無遺。
(二)此書是保羅書信中情緒起伏最大的一卷。
☆參考資料:
1.「活泉新約希臘文解經」,潘秋松(增訂版)、詹正義(初版)編譯,美國活泉
出版社。
2.「聖經串珠註釋」,中國神學院出版。
3.「哥林多後書註釋」,巴克萊著,周郁晞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4.啟導本聖經,海天書樓。新國際版研讀本聖經,更新傳道會。
5.「哥林多後書」,天道聖經註釋,陳濟民著 。
6.「作他的僕人--哥林多後書研讀」,楊牧谷著,校園出版社。
7.「中文聖經註釋--哥林多後書」,周天和著,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8.「丁道爾新約聖經註釋--哥林多後書」,柯魯斯著,吳文秋譯,校園出版社。
☆代號說明:
「●」:經文註釋 (或文化背景)
「◎」:個人感想與應用
「☆」:特殊注意事項
「○」:相關經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