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評論
繁體 簡體 RSS feed | | 轉寄

〈陀螺的心聲〉

文◎lk

很多主日學老師(包括青少年團契輔導)常會覺得星期六、星期天被一群孩子包圍,忙碌不堪,照顧東、應付西、還得教學,真像是個「陀螺」轉個不停。當父母的都知道,孩童的體力驚人、行動瘋狂,與孩童相處一兩個小時下來,即使沒做什麼事,很快會有種精力耗弱感。而主日學老師一下子要照顧來自這麼多不同家庭的孩子,更是累人。


  除此之外,主日學老師因為負責的是「兒童教育」。不像「成人教育」,口頭講授,發幾張講義,就是很有準備。「兒童教育」若沒有「教具」(如故事圖片、玩偶、與其他創意輔助,如氣球、摺紙、貼紙、、)一旁協助,那真是比學校上課還無聊。而好的教具(教材),國內目前沒有什麼出版社推出,於是用心一點的老師,還得自行設計、製作,更是辛苦。


  陀螺如果一邊轉、一邊向前行進還好,最怕是原地打轉。然而許多主日學老師星期一到五要上班,星期六、日被孩童整得過累,所以能夠保持向前的自我進修充電能力,實在不多。更別提主日學教育與一般兒童教育不同,還包括信仰上的知識與靈命成熟進深。但是老師裡頭有沒有真材實料,教學法、教學內容、聖經知識、靈命狀況,如白紙的孩童很容易就感受到。


  於是很容易發現主日學老師,教得精彩的多半是自身本來就是從事幼教或國民教育的老師。因為他們專業上已經習慣「與孩子相處」、「自製教具(教材)」、「自我進修」。但是其他很多主日學老師,是家庭主婦、孩童的父母、一般信徒,或許靈命很好、聖經知識具備,「與孩子相處」、「自製教具(教材)」、「自我進修」卻往往是他們的三大難題。


  如何與孩子互動,需要 EQ 經驗傳承。教具教材的製作,最好有專人幫忙負責製作,並且指導如何使用這些教具。兒童宗教教育的自我進修,也是需要一些指引。誰來幫助這些有心服事孩子的主日學老師克服這三種困難?


  在過去通常是有些專門機構,辦相關的研討會或演講,然後牧師或長執就拿著報名表丟給這些老師。意思很像是「要不要去參加,你們自己看著辦吧!我也不能勉強你們。」最後往往會去參加的人不多。大夥還是像個陀螺「原地打轉」,依循往日教學,繼續混日子,沒有什麼突破!


  其實參加這種研討會,受益最多的絕對是老師自己。因為有了一些教學經驗豐富的人,將一些寶貴的教學技巧傳授。學會了這些東西,用在自己參與的服事上,絕對會輕省不少;而且教學精彩、學生受益,自己又會獲得成就感,更會樂於教學。但是人的心理障礙,習慣就是不想去外面聽演講、參加研討會,覺得麻煩。並且若只有自己參加也很奇怪,好像自己很愛出風頭,如果很多老師一起去,有伴。不過大家時間要配合,又不是這麼容易!


  現在的福音策略,已經從「把人帶到教會裡聽福音」邁向「用各種方式到外面傳福音」。所以有福音電台、福音電視、野外佈道、網路福音、、各種事工推出。如果教會裡的主日學老師喜歡待在教會裡頭,接受兒童教育培訓,那麼何不「逆向思考」?不要再「叫老師去外頭受訓」,而是「把這些研討會、演講帶到教會裡」,每個教會定期邀請這些專家來到自己教會演講,幫助所有負責教育的信徒,一同成長,全體受益。

回首頁|前期文章索引 « 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