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流浪教師談競爭力〉
文◎陳鳳翔
上千名實習老師六月十二日走上街頭,呼籲政府與各界重視教師「供過於求」的問題,抗議政府師資培育政策錯誤失當,讓大批具有資格的教師找不到工作。
教師超額問題,亦衝擊今年修習教育學程學生意願。台灣大學94學年度教育學程甄試昨天截止報名,創下11年來最低報名人數紀錄。然而,台大師資培育中心主任符碧真卻表示,法律系畢業學生不一定當老師,政治系念了四年也不見得要從事相關行業,他不能接受「流浪教師」的說法。
目前學校裡面,大概除了當紅的電腦資訊、生化科技相關科系供不應求外,幾乎其他各系所大都面臨供過於求的窘境。文科的學生,歷史、哲學這種科系早就供過於求,物理、機械、心理即使是博士畢業,也很難找到工作。
如果這些實習教師為了抗議政府師資培育政策失當上街頭,那麼其他科系畢業生也可以集體上街頭向教育部抗議。
供過於求 不只教師
但是,其他的學生沒人會期待畢業後就保障出路、有什麼鐵飯碗,每個人想到的就是充實自己的本事為第一要務,他們在讀書的時候就具有危機意識,知道這是一個巨變的、自由競爭的時代,要迎接挑戰,只有一把刷子是無法與人競爭的。因此,會有實習老師上街頭抗議事件,或許可以喻為公家機關鐵飯碗單位走向民營化的陣痛過程。
回溯師資培育多元化政策的立意,要釋放在傳統教育管制之下受到束縛的心智與視野,標舉「國家退出、市場介入」,可讓學校透過自由競爭機制選擇更好的老師,透過自由競爭機制選擇更好的教科書,以及開放多元入學、廣設高中大學…,在在都朝著「自由化」、「多元化」的目標前進。
弔詭的是,這般多元化的設計,原是為了讓學生「紓解升學壓力」與「快樂學習」,然而「紓解升學壓力」這項目的,在自由競爭的社會中,根本不可能達到。就像國中小老師如同一般工作者,憑本事競爭,並要學習第二專長,好讓自己萬一無法有教職工作時,有能力轉換跑道。
自由競爭與環境變革銳不可擋,是每個現代人都得共同面對的課題,未來應該不容易再有什麼鐵飯碗之類的出路保障。明白現實處境,加強自我裝備外,更該獲得眾人進一步深思的是,如何尋求心靈安穩,找到不被人奪去的喜樂源頭,在上帝裡面獲得新的生命力量,才有辦法面對不可臆測的變化與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