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家〉
文◎陈小小
为女儿收拾她要住校的物品时,突然鼻头一酸,有点感伤了起来;这一天终於来了!我早就知道这天会来,想起女儿胖嘟嘟的小时候,我喂她喝奶、帮她包尿布……,那时的小脸、小手、小脚如今已是女人的脸、女人的手、女人的脚了。我反省著在教养她的十八年来,自己究竟有没有尽好「照管上帝产业」的职责?
教养女儿18载的反省
我的几个大学同学与同龄友人的脸书,都不约而同贴上送孩子去读大学的照片。这一天,我跟丈夫也匆匆地开车,载运女儿的电动脚踏车、棉被、枕头、床垫、衣物等各样生活用品,穿越中央山脉、驶向台湾东部。来到女儿宿舍后,我们并没有拍任何一张照片,跟女儿挥了挥手,就匆匆离开。以往来到这台湾闻名的温泉区,绝不会放过通体舒畅的泡汤享受,但这趟我们夫妻两人完全没这等兴致,隔天上午就驶回台湾西部。
原本,我以为女儿会多留在家里一年。因为她的学测成绩是属於完全不知道怎样申请个人推甄的景况,便要她准备指考,对眼前的成绩,我们并没多说甚么。
女儿高一就开始交男朋友,我们屡劝不听,那时她每天清晨六点就出门约会,每堂下课都跟男友黏在一起,放学后挂在Line上甜甜蜜蜜。学测放榜那时我们预判,女儿七月指考成绩想必跟学测一样;没想到,她被男友甩了,从前规劝她的话,在这个时候通通都听进去了。浪子回头,倚靠上帝、安静读书,她常一边读书一边跟我诉说她读不完,我也觉得重考的可能性很大。因为时间真的紧迫不够用,简直就是一场「不可能任务」!
当时能做的,就是甚么都不要多想、不要管,尽力然后全部交托给上帝;最后,上帝竟让她考上了超过她所求的国立大学。
母亲内心最深的恐惧
十八年前,我跟随一些在职场上杰出的女性「选择在家」,很认真地经营夫妻和上下三代亲子关系。我跟女儿、儿子有很多甜蜜的互动,他们每天回到家,对我有说不完的话。然而,当我成为全职妈妈时,才发现自己过去对於教育怀抱著很多不切实际的期待――教育的确是可以改善很多事情,但却无法解决罪恶的问题。
每当夜阑人静时,我多次在家中楼下的中庭徘徊漫步,为著儿女裏头不完全的生命问题,或困惑、或烦恼,默想自省著「我们这一家究竟是失败?还是成功?」
刘幸枝老师所著《我们这一家》当中,整理了30个圣经中的家庭故事。她写著以利两个儿子从小到大都跟著父亲在会幕服事,长大后也成为祭司,但他们不认识上帝。撒母耳集士师、先知、祭司三重职分於一身,是把以色列全体会众带向耶和华上帝的属灵巨人,但也重蹈其师尊以利的覆辙。撒母耳的儿子不行他的道,贪图不义之财,收受贿赂,屈枉正直。道出我最深的恐惧,我们这一家会是「以利这一家」、「撒母耳这一家」吗?
我们家每周都举行家庭礼拜,我们家不看电视、每天一起共进晚餐,我们轻松自在的分享交流生活中对信仰的领受……;多年累积下来,孩子们的圣经、信仰知识并不比他人少,但我却无法给他们一颗打从心底爱上帝、敬畏上帝的心啊!
期许箭袋的箭产生影响力
回想当初生小孩的初衷,因为我们自诩是上帝国度的勇士,期待我们的孩子就像勇士手中的箭,日后能成为同工,一同为神国努力,相信孩子会比我们奔走得更远,就像箭射出去,要产生影响力;我们深信可以如同亚伯拉罕一家,因为上帝拣选他们,世人就因他这一家蒙福,上帝并藉著这一家赐福给万民(创世记十二章2-3节)。
这些美好动人的画面与理想,激励著我在教养儿女的路上前进!但是其中的过程却出乎意料,有各样的罪恶纠缠交织於其中。我突然明白,这些不正是真实的信仰经历吗?
创世记中记载的亚伯拉罕这一家,最初的实际情况就是「人因他这一家得祸」,这一家把咒诅带给万民:埃及法老、非利士王都因亚伯拉罕的妻子撒拉遭祸;后来,亚伯拉罕的儿子以撒和妻子利百家也使非利士王遭祸,到了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他的众子更屠杀洗劫示剑全城。
从圣经中记载亚伯拉罕这一家,再回想到女儿的事情,也让我经历了如同约伯的遭遇。女儿热恋的头两个月,我每周都会接到来自不同人的警告:导师、教官、教会牧者、辅导、邻居……;那时的我成日担忧,有如惊弓之鸟。恐怕女儿谈恋爱会谈昏头,做出得罪上帝的事,或严厉责备、或温柔规劝,不是只有我们父母,上述那些人都尽了各样的力,却唤不回她的心。我只有流泪祷告,深刻地体会到为何约伯常常打发人去叫他的孩子们自洁,甚至清早起来帮孩子献祭:「恐怕我儿子犯了罪,心中弃掉神。」
神同在是最大保障的应许
一些友人,好心想要帮忙找出原因,「爸爸跟女儿关系好吗?」、「你有教导孩子婚姻交友的观念吗?」「你们是否给孩子太多压力?」「你是否太忙碌疏忽女儿的需要?」一句句追究父母的罪,寻察父母的过失,更加添我们的痛苦与内伤。
「你们实在没看过:亲子关系好、从小有圣经的婚姻交友观念、妈妈不是上班族、小孩晚上十点半就要上床睡觉的条件下,青少年还是想要谈恋爱啊!」这句我心里的OS,每每溢到嘴边,就又咬牙吞回去。
约伯记已事先替我注射过预防针,知道这些追根究柢是出於关心。毕竟,毫无关系的陌生人才会认为这是无关紧要的事啊!
刘幸枝老师在〈约伯这一家〉里写到:「善行并不见得可以为我们赢得平安,或因此就带给我们人生的保障。如果我们想藉由行为换取幸福美满,我们可能会陷入失望,因为生命不一定用均等的价值来回报我们。我们生命中唯一可以确定的,不是我们的所行可以换取甚么,而是耶稣基督已经赐给我们同在的应许。」爸爸妈妈能做的都做了,有时也不一定可以为孩子赢得幸福美满,所以,人们才需要耶稣啊!如果教育行为能提供一切答案,那耶稣就不用上十字架了。
女儿终於要离家走自己的人生路,我们送她最大的礼物,就是让她从小就知道耶稣与她同在。这两年多来,女儿也亲身体会到我们如何爱她到底。离开家前我告诉她,爸妈爱她,但是天父上帝比我们更爱、更爱她。想起约书亚在逝世前带著以色列聚集在示剑与神立约的画面(约书亚记廿四章15节);我们这一家的故事,若是令你们觉得事奉耶和华为不好,今日就可以选择所要事奉的,……至於我和我家,我们必定事奉耶和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