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工作站
繁体 简体 RSS feed | | 转寄

〈孩子是我最初的老师〉

文◎陈小小

网路上有个爆红的部落格bubutsai 's Blog,一位全职妈妈,用优美洗炼如诗般优雅的文字,将尿布、奶瓶与亲手缝制的蕾丝提篮中的生活况味,一点一滴地记录下来。

部落格取名为「妈妈是最初的老师」,引言「只有非常幸福的人,才能在爱里相遇。做为亲子,或为手足,成为伴侣,识为知己。」用心生活,细心体会,令众多亲子关系疏离的忙碌现代人,特别是工作与家庭蜡烛两头烧得焦头烂额的上班族妈妈,被吸引来到这个网站。

《妈妈是最初的老师》后来集结成册,为「天下」出版一百本好书之一。几个朋友与我分享读后感想,都说「真是一个完美的家庭啊,妈妈可以悠闲自在地与孩子互动,孩子可以有这样的环境自然地成长」,甚至还有一位朋友还因此慎重考虑是否要辞掉工作回家带小孩。

同为全职妈妈的我,来到了bubutsai 's Blog,获得不少学习与丰富的收获,难怪阳明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洪兰推荐「这是一本我所看到最好的亲子教养书」。不过,当我看到「妈妈是最初的老师」网站名称,心里头却想著「孩子是我最初的老师」。

倒不是说我的孩子是天降奇才,给予我各样的指导。而是我自从有了孩子,就好像拿到了一柄放大镜,看见自己生命里的各种缺陷。

就像「素直」这个品格。bubutsai回忆她的母亲如何花很多时间与她讨论「素直」。引导犯了错的她,诚恳的说一句简单的「对不起」,用最简单的心接受自己犯错的事实。

bubutsai说「素直,这是一种很好的性情。」我喜欢她用「性情」这两个字,而不用「品格」。可能是在我脑袋里头,有些偏颇地认为品格是无法教育,性情却是可以陶塑。

这绝对不是要否定目前推动的生命教育、品格教育。而是我有些怀疑透过团体课的教育方式能收多少实效?家庭亲子关系一对一的引导,虽然慢,但很扎实,父母亲在孩子每一次的错误中,从旁引导的陶塑方式,较易收内化成性情之效。

回想自己小时候也上过很多公民与道德课程,但是那是一种理性上的认知,却不化为内在性情。以「素直」来说,自己究竟如何学到「素直」这个品格?很努力地搜寻记忆系统半天,发现自己是在有了孩子之后,才逐渐获得一点点「素直」的性情。

因为上帝让我经由孩子们,看见他们太多次因为没有当下承认第一个错误,而酿成第二个、第三个错误。例如:有一回,女儿的乐谱放在教室,忘了带回家。隔天星期六他们要团练,老师问她:「是不是放在家里?」她没有当下勇於接受自己犯错的事实,不敢对老师说放在教室被锁起来,老师竟然好心打电话给我,要我们帮忙送乐谱过去。就这样原本只有一个错误「粗心」,却变成两个错误,多了「说谎」。

圣灵光照,把自己过去的错误一并排开,令我看见自己也与孩子一样,常会为了保持完美的形象,而不太愿意承认错误,也会造成第二个、第三个错误,才惊觉「素直」是自己应该要有的一种性情。

我与孩子一同来到上帝面前,支取认错的勇气,上帝一对一地陶塑孩子与我,学习接纳自己是不完美、软弱、会犯错的个体,倚靠上帝面对自己的错误,也坦然向他人承认,这使得孩子与我都得著很大的益处。

这个「素直」功课,让做母亲的我,很自然地会对孩子承认错误,他们也很自然地接纳妈妈(或爸爸)也有缺点的事实,反倒很实际地让亲子关系更加密切。

犯了错的人,诚恳的说一句简单的「对不起」,用最简单的心接受自己犯错的事实。看起来容易,施行起来不简单,需要不断地练习。家庭是很好的练习场所,因为在爱里没有恐惧,「最要紧的是彼此切实相爱,因为爱能遮掩许多的罪。」(彼得前书四章8节)品格的塑造、性情的陶冶,我与孩子互相帮助、彼此提醒。

因此,在我们家,可以说,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师,孩子也是父母最初的老师。

回首页|前期文章索引 « 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