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孩子的暑假计画〉
文◎陈小小
每逢周末假日,就全家开车从台南回高雄探望公婆,并回母会聚会。有时,会故意带著孩子坐火车让他们快乐一下。五岁与七岁的孩子坐在车厢里,姊弟俩挨著窗户向外看,对迎面而来又倏忽过去的站名,有著莫大兴趣。两个人经常兴奋地猜著台南下一站是保安,还是中洲?再过去的大湖,那里有个夜市很热闹很好玩。路竹是王医师的老家,桥头糖厂的冰是他们的最爱,楠梓是妈妈小时候的故乡,左营住著淑芬阿姨以及顺笔阿伯雅敏阿姨一家。每个地名都不陌生,都跟他们有关系,乡土的感情就这样自然地产生。
不禁回想自己整个求学过程,非常局限於课本知识,对世界的认知多集中在考试范围,生活周遭不会出现於考题中的人事物,一概不知。要我说出台南到高雄之间的站名,想了半天只说得出冈山与左营。直到大学莫名其妙考上都市计画系,因著基础课程—「土地使用调查」,才亲眼看见、亲手摸著、亲耳听到这块生长多年土地。
夏天顶著白花花炽热的太阳、冬天迎向凛冽刺骨的寒风,或骑著摩托车穿梭於大街小巷、或一步一脚印走在乡村小镇,不靠书本、近身接触认识这块生长土地。
都市繁华的街景与风光,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喧闹拥挤;台湾乡村宁静生活情景,水牛与白鹭鸶,修理皮鞋的师傅,夜市卖膏药的老伯,庙前的戏子,绿意盎然的朴拙大树,低矮的古老房舍,杂乱的电线杆,巷中晒太阳的猫咪,向陌生人狂吠的狗……。在一笔一笔土地使用调查的纪录中,心智逐渐脱离书籍的捆绑,真实深刻地体会这块土地的呼吸与脉动。原来还有这么多角度,从未注意到,原来还有这么多故事与题材,可供发掘。对这块土地的感情,於是一针一线牢牢紧密地编织起来,有了如罗网般浓郁得化不开的感情。
收到一封转寄文章,一个住在美国的华人MorningLewis,分享他刚上国小二年级的儿子试读美国资优课程的经验。他原本以为资优课程就是念些比较难的功课,后来却惊讶发现美国人教育资优菁英的第一课,不是灌输美国国家意识,也不强调美国是如何伟大的国家,而是要这些孩子认识自己居住生活的小社区,关心周围的人,爱惜居住的社区。
老师要每一个小朋友自行选个所居住城镇里的一个公共建筑物,介绍它的历史、功用、什么人在那里工作、做些什么事,写成简单书面报告,与建物模型实作,并在课堂上简报。这个课程结束的下个课程,则是户外教学。老师带著所有小朋友坐校车,按照有人做报告的地方一一认识。孩子们透过了解社区的公共空间、历史、各种角色,整个社区如何顺畅运转,居民如何互动,种种公民社会的基本要素就在课程里简单地被介绍。文末,作者有感而发地写著:「老师用『社会责任』做为对学生的启蒙和期许,而不是『做伟人』,『做大事』或『赚大钱』。」
每个作父母的都期许自己的孩子是资优菁英—国家未来主人翁,也尽量在能力范围内,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以培育出资优菁英。我也不例外,我与老公总是不断地思考与讨论,要用怎样教育我们下一代?我们并不认为坊间的贵族学校、双语(三语)学校所提供道地的语言与丰富的才艺课程,就比公立幼稚园与国小的教育来得资优。但坊间一些杂志,每每论及教育,总是这样恐吓著,「台湾的孩子竞争力太弱,日本、韩国、中国大陆、香港、新加坡的孩子具有各自的强点,我们台湾政府、社会、与父母师长,更要提供孩子国际化的环境与教育,好让他们有能力晋身国际、站上国际舞台。」这些媒体资讯迳自提供人们资优菁英教育内容的草率答案,许多没时间思考的父母便纷纷交出辛苦赚的钱。这种报导说法误导著人们,教育孩子就是要其成为资优菁英,而目的就是为了上国际舞台竞争不输人。
其实,国家社会或是全球所希冀的资优菁英份子,决不是那种只图自己利益者,而是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期许自己的智慧与才干用来回馈社会的那种人。整个国家社会运转也不是仅靠资优菁英份子,更是要各行各业彼此互动、各尽所能才能顺畅运转。因此对於孩子的教育,绝非是为了竞争,而是希望他们所能地学习,充分发挥上帝所赐予的恩赐,将之贡献於社会。MorningLewis所分享的宝贵经验,更不啻当头棒喝地告诉我们,「资优课程」就是让孩子认识自己居住生活的小社区,关心周围的人,爱惜居住的社区,从中看见自己的社会责任。
暑假快要来临,我没事便上网浏览搜寻适合的生活营,想要给孩子一场快乐的学习。无意中看到一则活动内容,煞是有趣,「白天下田耕种,中午吃便当,下午下田耕种,晚上睡帐棚。」我的孩子还太小,不然一定帮他们报名这个有趣的体验营。正苦恼找不到合适的活动,MorningLewis的分享,让我想到何不在暑假中就进行这个美式资优课程?不需花大钱,就像坐火车简单,让孩子自然而然地亲眼看见、亲手摸著、亲耳听到这块生长多年土地。想及此,不禁兴致勃勃地计画著,拿出我「土地使用调查」的看家本领,带著孩子从都市到乡村,去发掘背后的故事与题材,一针一线与孩子一同将对乡土的情感,细细地编入童年美好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