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评论
繁体 简体 RSS feed | | 转寄

〈浅谈网路伦理〉

文◎tjm

近几年来,随著电脑、电子科技与网路技术的发达,网际网路浪潮迅速的席卷了全世界。许多人慢慢的发现,电脑与网际网路的结合,并不只是像电动刮胡刀或者原子笔的发明一样,只是解决人类某一方面的问题,改变了人类某一部份的习惯而已,而是由根本影响到知识的本质与传播方式。其实,将整个网际网路风潮称之为「知识革命」并不为过。

  网路革命,目前还方兴未艾,到底整个知识数位化、网路化之后,这个社会将改变成怎样,目前还很难有定论。在这种时候谈网路伦理,实在有点困难,因为整个大环境尚未稳定,就很难说的上能「了解情境」。即便如此,还是有一些已经很明显的网路伦理问题值得探讨,以下就提出几个思考方向来尝试探讨此一课题。

  首先,要谈一谈一般性的网路伦理问题,然后试著就使用者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来探讨网路资源提供者与网路使用者的网路伦理问题,最后再就不同的网路媒体来探讨对话性媒体与非对话性媒体的网路伦理。


一般性的网路伦理

著作权问题

  网际网路提供每一个使用者近乎无限的「资料撷取能力」,加上目前的网路中充斥著许多免费的资料与程式,「分享」的精神洋溢在整个网际网路的社会中。因此,第一个值得关心的问题是「著作权问题」。到底我们使用网际网路时有没有「抢夺不属於自己的东西」?虽然网路上有很多「免费分享」的资源,却不表示我们就可以随意取用网际网路上的任何资源。或许在网路文化迈入成熟期的时候,著作权的问题将会有比较妥当的解决方式,但是在目前的状况下,使用网际网路的人,所面临这方面的试探远比以往大。尤其是写作网页的人,有多少人是完全不取用其他网站的图片或程式的呢?

  虽然我们应该尊重作者的脑力与劳力产物,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相信智慧是耶和华所赐,那基督徒是不是真的拥有完整的「著作权」?我们是否应该考虑在这个网路媒体开始成长茁壮时,也贡献出自己的一部份智慧,将某些著作或程式免费提供人使用?

  其实,目前网路上著作权的问题,并不是完全没有比较好的解决方案的。真正适合大量传播,影响众人的网路作品,通常是以「轻薄短小」为主,所以如果选择性的释放短篇文章或书籍摘要,而保有完整著作的著作权,或者是一个可以抒解网路著作权问题的作法。

散布权

  网际网路提供每一个使用者近乎无限的「传播能力」,透过电子邮件或者是信件交换的网路论坛(NetNews),一个使用者的意见可以散布到世界各角落去。而这种传播能力,一方面可以帮助人们迅速的把问题与意见呈现出来,迅速的获得帮助与回应,另一方面却也容易被误用,形成少数人逞著自己的发表欲,严重干扰他人获取有用资讯的状况。

  整个网际网路信息交换的背后伦理基础是「互信」,大家信任网路上所发布的信息是真实而且是需要告诉大家的。因此大多数的伺服器都被设定为信任发信端,并且忠实照指示散发信息。这种「互信」的机制非常有效的帮助网际网路快速的蔓延,让新的成员以相当低的软硬体成本(因为不必一一查核检验所传递的信息)就可以建置系统,加入这个世界性的联络网。

  但是随著更多人进入网际网路世界,人内在的败坏与罪性自然就会动摇网际网路的「互信」伦理基础。这种现象可以由个人信箱中满坑满谷的广告信、网路论坛中充塞的灌水文章(只有短短的几句话、内容无关讨论主题的文章)看得出来。这种拥有自己无法妥善控制之强大传播权的网路使用者,正给予那些充满道德疑虑的网路新手(许多都是教会内的好基督徒)一个「网路网路是混乱与罪恶的渊薮」的印象。於是劣币逐良币的状况就发生了。

  知识革命大致上是不会走回头路的,基督徒也应该都知道人的罪性是无可避免的问题,即或我们无法阻止散布权被滥用的问题,但我们至少可以扮演「防腐」的角色,一方面避免强迫他人关心他们不愿意关心的事情(甚至「福音的信息」也不例外),一方面也散布出网路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

网路使用者的网路伦理

匿名技术的使用

  在奠基於电子技术的网际网路上,网路使用者很容易找到匿名或用假名发表意见的机会,甚至可能匿名散发大量资讯给众多的人。匿名,并不是完全不好的事情,在一个完全匿名的环境,可以为使用者带来安全感,可以让人愿意畅所欲言,这也就是网路上许多人提供匿名环境与追求匿名技术的背后动机。但是「匿名」让人不必为自己的言论负责任,因此常常会引动人内在的罪性去发表一些破坏性与虚假的讯息,并且「匿名」、「假名」也破坏了网际网路的「互信」规范,长期处於不必为自己的言论负责的匿名状态,应该不是一种蒙神喜悦的状况。

  网路,不是脱离现实社会的另一个空间,而应该是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延伸,因此建立统一的网路人格,减少不必要的匿名发言,为自己的言论负责任,应该是网路使用者的基本网路伦理。

存感恩的心

  许多人上网路,觉得自己付了电话费与网路费用,就已经是「使用者付费」了,就可以以顾客的身份要求厂商(任何他所上的网站)提供让自己满意的服务。这样的心态是因为不了解网际网路上所提供的服务(无论是收费与否),都是奠基於许多人无偿辛苦整理设计的资料或程式。整个网际网路上负责资料转换与信息传递的程式与伺服器,有大半都是「免费软体」与「义务性的伺服器」,我们上网所看到的资料,也多半是许多人免费提供的。整个网际网路世界,只有很小部分是使用者付费购买或自己纳税的公款购买的,因此,让我们多存感恩的心来使用,对那些网站建置者与程式写作者以业余的身份所提供的服务缺失多加包容。

网路资源提供者的网路伦理

对隐私权的尊重

  网路提供者提供技术与设备供人使用网际网路,透过电脑科技的帮助,目前并不需要太高的资金与技术即可架设网站或拨接系统而一跃成为「网路资源提供者」的身份。网路提供者可以轻易掌握大量使用者的资讯,如果架设电子邮件或对话媒体之相关网站,更是可以掌握大量使用者的「私人资讯」。这些私人资讯存在自己随手可得的机器里面,人很容易有「窥探」的试探出现。

  然而,一般网路使用者,既然把自己私人的资料与邮件存放在某特定网站,一定是把该网站的管理者视为「可信任的第三者」,对於该网路资源提供者的信任程度一定是远胜过其他网际网路的使用者。因此这种「信任」的期待一旦破灭,就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并且难以挽救。在台湾的网际网路中就曾经发生过系统管理者偷看使用者的私人信件,事情一经披露,就造成大量使用者的流失。目前台湾虽然酝酿要立「资料保护法」,但是在电脑技术的绝对优势下,网站管理者的自制,还是网路使用者的隐私权最有效的保障。

对匿名性的控制

  几年前台湾某电子布告栏中寄出一封信到白宫,威胁要暗杀柯林顿总统。这封电子邮件引起一阵轩然大波,该网站因为没有适当控制使用者寄信的权力,又无法查出到底是谁寄出该邮件(大部分的电子布告栏都允许人随意注册使用),以致引发整个台湾学术网路对「身份确认」的重视与讨论。

  「匿名发表」,如果控制得当,并不至於造成太大的副作用,许多网站都提供匿名发表的讨论区让人抒发平常不敢说的意见。但是如果网站没有控制好使用者匿名发言的权力,那就难保不会再次发生「威胁暗杀柯林顿」事件了。因此网站对使用者做适当的身份确认,在尊重使用者隐私的情况下保留一定的追查能力与系统记录,是一种避免惹上麻烦并捍卫网际网路「互信」基础的正确作法。

对使用者的教育

  正如之前所提到的,网际网路本身不单单是一种新商品、新服务,也带来了新的文化、需要新的伦理规范。对於一个网路使用者而言,最直接的帮助就是网路提供者所提供的法规与说明。因此如果网路资源提供者能够在「网路资源」之外,也提供「网路文化」、「网路规范」等资讯,应该是能够有效的减少「新手滥用权利」的困扰。


非对话性媒体的网路伦理

  资讯提供者将资讯透过网页、资料库等技术提供给使用者,而使用者无从主动增加资讯的内容,这种类型的网路媒体即称为非对话性媒体。而目前大部分的网站都是这种类型的网路媒体,即或有少量的对话性,常常也只是简单的留言板或者是寄信给资料提供者连结而已。这种网路媒体技术门槛比较低,又适合负担商业广告任务,因此这类网站便成为目前许多人想建置的网站。

  既然没有信息交换,就没有太重要的伦理课题需要探讨,但是由於网路非对话性媒体比电视、广播更难以控制、分析其使用者的特性,也无法透过「播出时间控制」、「解码器」等方式来过滤使用者,因此在资讯内容的选择上,要比电视、广播更加谨慎,以免对特定的族群造成伤害。放资料上去时,应该设想到全世界看的懂该资料的人可能都会来看。

对话性媒体的网路伦理

  谈到网际网路,大家第一印象通常是多采多姿的 WWW(全球资讯网),外面商业媒体所推广的网际网路,也是偏向於单向式的WWW。然而真正熟悉网际网路的人,多半会认同Net-News或者BBS这种对话性网路媒体是真正把网际网路的的潜力释放出来的工具。不过,随著技术的进展,多媒体的WWW也开始加入了一些对话能力,而传统的文字对话媒体也慢慢的承载起多媒体资料来了。在整个网际网路的发展趋势上,「多媒体」和「对话性」是未来的两大方向。

  在网路上,如果没有意见交换,实在是没有什么特别的伦理问题需要讨论,因为整个网路不就是电子化的杂志罢了?但就是因为网际网路的应用中,有复杂的对话性媒体,让人可以在上面交换意见、问问题、甚至传福音。而网际网路对话媒体的性质又与以往的媒体性质不同,因此就值得去探讨。

谦卑、聆听:

  许多人一上对话媒体,就自顾自的用自己的方式说起来了,当有人提出质疑时,就搬出自己的「身份」(牧师、老师、专家….)来回应。这样的人,通常是最容易让人觉得反感,因为整个网际网路风潮,本质上就是一场知识革命,在网路外我们所拥有的身份与地位,在这个新的天地中还必须再被重新检验一次,而且网路的对话性讨论区很容易聚集各地的菁英,很可能我们遭遇到的人,是某方面的世界性专家。所以初期的谦卑与聆听以了解网路媒体与网路中的人,是进入网路媒体的不二法门。而聆听发言、了解受众、用对方的语言表达,是网际网路上最有效的传播方式。

宽容、忍耐:

  在网路对话媒体中因为每个人的散布权一致以及特有的匿名效应,许多人勇於表达我们认为上不了台面的意见,还常常是振振有词,理不直气很壮。常常有专家言之有物的意见被年轻的网友莽撞顶回。这也是网路对话媒体的限制,必须有更多的时间,才能让一个人了解自己是在跟谁讨论,因此多一点忍耐,晚一点觉得受伤而退出讨论,时间还是会证明一切。

珍惜资源与时间、控制发表欲望:

  许多人上了对话媒体,就有「到处聊天」、「到处发表」的试探,甚至废寝忘食。其实文章量多,对於一个特定的讨论区并非好事,因为一个人能够发表与吸收的东西有限,不控制发表文章的数量,自然也就无法控制所发表的文章素质,而大量的无意义文字更是阻挡读者看到有意义文章的机会。「过度的发表欲望」不只是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浪费了网路传送与复制资讯的频宽与读者阅读资料的时间,适当的控制发表欲望,是对话性媒体中相当重要的一种道德。

勇於道歉:

  我在网路对话性媒体几年的经验中,发现很少人愿意主动道歉,甚至连基督徒也很少有人愿意当众道歉。难道大家都是圣人?我想应该不是。其实对话性媒体中「道歉」常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许多人争的也不过是对方的一句「我错了」。而对基督徒而言,我们是否真的认为我们是蒙恩的罪人,愿意承认自己的不对?

结论

  每次我思考网路的策略与伦理时,常常发现问题解决方案就是某些基督徒生命的特质,於是我有了一个结论:真正的「基督徒生命」,应该是我们的在这新媒体中致胜的最大资本,「道成肉身」永远是最有效的传福音方式。但是问题常常是:我们真的在网际网路上活出基督徒的生命了吗?我们真的让主的羊听见了主的声音了吗?

  其实网际网路虽然带来知识革命,但基本上也是人与人、人与知识的沟通方式改变罢了。因此网路伦理,并不独立於传统伦理学之外,只不过因为网际网路带来了新的环境,引发了新的问题,本文就这些课题提出探讨而已。目前整个网际网路的发展正方兴未艾,未来整个网路环境与技术还有会相当的改变,到时候应该会有更多的新兴伦理课题需要我们去思考、解决的。

回首页|前期文章索引 « 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