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增长的省思〉
文◎陈凤翔
在教会史上,曾有好一段时期,教牧多重教会内部牧养及造就信徒,较忽略向外「布道」。这里的「布道」,不是指跨国宣教,宣教活动一直都有进行;这里的「布道」是指对邻近地区的传福音活动。
这是社会文化背景所致,因为在国教体系及基督教社会等政教合一环境下,每一个人出生就自然是基督宗教徒,就是教会的一分子。在这种情况下,教牧当然只需思考如何让各个会友灵命提升,没有追求教会人数增长的必要,因为没人是在教会之外。
就像英王亨利八世创立英国国教,於1533年任英国国教大主教。1534年,使国会通过最高权威法,宣布英王为英国教会最高元首。全国国民一夕之间从天主教徒变成英国国教徒。可以说,一夜之间,天主教会倒了几百几千间,一昼之间,基督教会瞬间建立了几百几千间。这种人数增长减少,不具什么意义。
然而,现代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复杂,不再有纯粹的国教及基督教社会。当教牧仍停留在牧养及造就信徒,不懂得布道,自然教会日渐凋零,人数逐步流失。因此在西方,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之期间,开始出现「教会增长」名词;到了一九六五至八○年中期,更有大规模的教会增长运动。欲透过有效地执行「使万民作主门徒」的大使命,或同文同种的人「有效布道」,或到异文化之区「普世差传」。
然而,教会增长运动到了现在,到了台湾教会,却变了个样。教会增长策略一般来说有五个重点,我们却只学到其中一点「人数增长」,仅仅重视「领人归主、带进教会」。
原本,该运动特别强调归主的人数,让数字说话,是为了平衡过去完全忽略人数的牧养缺失,欲透过数字来做为自我反省的参考,评估教会是否尽了义务、努力为主摆上,为上帝喜爱的忠心仆人。
但,演变到最后,有些教会就只重视人数多寡。尤其在年初,可以看到超过一半的教会,牧长所提出的教会年度新计画报告里,有这么一条:主日崇拜、主日学、各个团契的目标人数,应该要到达多少。
但实际上可能背后窘态毕露:主日学老师人数缺乏、现有师资程度极差,主日崇拜、各个团契没有足够的同工委身……。倘使真有人被邀来参加聚会,因为服事的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反倒使得这些人又走了,更糟的是还一并带走对教会的不好印象。
就在大家都高呼「教会增长」口号,畅谈「教会增长」策略,就有牧师毕德生提出反省,他只牧养两百人的教会。多了的,他设法协助引导出去。谦卑的他认为自己只有牧养两百人教会的能力。他表示,因为他的脑袋只能熟记两百个名字。如果连会友的名字,一见面都无法即时说出来,自然也不太可能了解这个人的家庭、生活、工作、人际关系等状况,他怎么能说自己是关心这些羊的好牧人呢?
当然,这里不是说每间教会就是两百人为美。而是要说,上帝给每个牧长的恩赐不同,能力不同,毕德生牧师就是看清自己牧养能力的限制在哪里,反而成了当今好牧者的表率。反观时下一些牧师,只说得出教会人数多少,却不太了解每个会友的情况。至於一些成功的千人、万人大教会,他们也知道个中秘诀,在分牧区的时候,他们也会注意到区牧的能力与恩赐在哪里,而不是毫无目标追求教会增长。在超过该区牧长能力所及时,也是多的就引导出去到另一牧区。
然而一些教会只学到皮毛。常见极重视人数增长的牧长、同工、辅导,他们完全不知道会友的近况为何,可能正面临工作与学业的困难,可能夫妻关系失和,可能亲子关系紧张、可能跟上帝关系出状况……,只懂得一迳要求、用属灵的帽子扣下、强迫他们努力带人来团契。更差劲的是,甚至他们知道会友的情况为何,却仍毫不考虑做超过对方能力许可的要求。
真的好牧人认识他的羊,懂他的羊。他知道这只羊这个时候比较有空,那就多分一些事工给他,或多些造就。他知道这只羊这个时候比较忙或是遭遇人生重大问题,那就只给他适合的事工。好牧人对每只羊都有爱的计画。相反的,极重视人数增长的牧羊人,他只管羊圈里有几头羊。毫不在乎羊吃饱了没,有没有生病,是否健康?更别提,他跟羊的互动少得可怜。
有时候,「多」不是一件好事,「多」使得事情原本的美意,荡然无存。世俗速食文化的影响,让教会增长运动的意义被扭曲,牧养的本质被遗忘,属灵的意义被混淆。新的一年,各个教会团契,期许向著教会增长标竿前进时,不要贪「多」,更重要的是步伐踏实,一步一脚印地靠主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