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教会与电子教会〉
文◎
圣经中主要用三个表像来形容教会:「上帝的子民」、「基督的身体」、「圣灵的团体」。就第一点「上帝的子民」而言,我们看见基督教具有绵延不绝的历史性,虽从犹太传统出来,但不是犹太教。我们是亚伯拉罕的属灵后裔、真正的以色列、上帝的选民。
就第二点「基督的身体」,教会的元首是基督,信徒彼此互为肢体,连于基督。而第三点「圣灵的团体」,圣灵居住其中,藉著圣道、圣礼,使人重生成圣。另外尼西亚信经中宣告教会是独一的、圣洁的、大公的、使徒的信仰群体,综上所述,不难归纳出一个理想教会应有的四个属灵特徵。
到了教父时期,教父爱任纽说:「教会虽然分散在世界各地,却好像同居一室之内,既领受了这个(使徒)宣告和这个信仰,便要小心持守。教会又当以同一心灵、同一心志,相信这些教义,又同声齐口地宣讲它、教导它、传授它…」。当时在地中海沿岸有许许多多的教会被建立,各有不同特色与行政组织。然而在早期信徒们的观念中,他们认为「教会虽然多,但是总合起来,是一个原始的教会,由众使徒所建,眼所见的教会即由这原始教会繁衍出来。所以所有教会都是原始的、属使徒的;同时也是一个教会,合一的教会,内有弟兄姊妹的爱的关系。」早期教会时期的基督徒对于教会的「地区性」与「普世性」有相当程度的认识。
●科技改变教会观
在科技进步、人文自然科学广泛应用的廿世纪社会,人们对于「距离」的观念,跟过去早期教会时期、中古教会时期或是改教运动时期有显著的不同。「地区性」与「普世性」的教会观有著结构性的改变。对于廿世纪的人们而言,全世界已经变成「地球村」。
当此之际,出现两个关于教会的新名词:「细胞小组教会」与「电子网路教会」。前者取生物科学的「细胞」名称、后者取工程科技的「电子」名称。这些都是二十世纪的产品,在环境下激荡出的新的教会观。究竟他们与前述一般传统教会观有何差异性?而既然他们都同属廿世纪的新产品,他们相互之间共通性为何?
因著现今生物知识普及,「细胞小组教会」用生物名词「细胞」作为教会的象徵。因「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建造单位。「细胞」形成「组织」、「组织」形成「器官」、「器官」形成「系统」、各大「系统」构成生物体。就「教会是基督身体」的观点而言,这种比喻十分贴切并有趣。
●小组教会机动性强
「细胞小组教会」基本建造单位就是一个七∼十五人的群体。这个小群体不被聚会地点辖制,可以从一处移到另一处,机动力十分强。而「细胞小组教会」的提倡者就认为「细胞小组教会」是新约圣经模式的教会。因这种以细胞小组作基础的教会很适合第一世纪的教会。
在这基本的单位「细胞小组」中,信徒们接受福音、受栽培、装备以便事奉、并彼此建立。而「细胞小组」本身就是一个教会。因著机动性强与强调「肢体关系」重于「注重节目」的特点,她可满足现代信徒多元文化的需要、并取代传统教会中各式各样的聚会(主日学、祈祷会、探访、查经班…),教会活动可以视情况由一个单一细胞小组或多个细胞小组联合举行。聚会的时间不限于星期日,而是在一周中任何一天。而每周的主日是以一种庆典的观念来庆祝,全体一起来纪念耶稣基督的复活。
整个「细胞小组教会」的结构与「家庭教会」是不太一样的。「家庭教会」虽然也是拥有上述机动性强的特点,但是每一个「家庭教会」是独立存在的。虽然成员或有与其他家庭教会成员往来,但多是各自为政,并没有一致共同的体系架构。而「细胞小组教会」因为「细胞」与「细胞」间有相互依存性,故有一个更广面的结构。
一般而言,大约五个细胞小组连成一个「分区」。设有一分区导师。负责分区的辅导、牧养、忠告、训练、纠正小组长。分区导师自己不带小组,但会定期采访各个细胞小组,关心较弱的小组。而五个「分区」形成一个「地区」。设有一地区牧者。他(她)是教会的全职同工,有辅导、行政、布道的恩赐。他(她)的事奉以「人」的需要为重,不以讲坛为重。而最上层的领袖就是「主任牧师」,他负责整个「细胞小组教会」的联合、讲坛、牧养、并拥有从上帝来的异象,带领所有的「细胞小组教会」。
●「电子教会」指日可待
因为科技的急速发展,人与人间的沟通方式多了一个新兴传媒:电脑网路。电脑网路整合电视、电话、电影、文字的特性,加上传播迅速、互动性更强的特点,使得福音也能经由这个新传媒接触到广大人群。特别是这个新传媒没有地域的限制,让福音不易进入的一些国家(如回教世界、中国大陆…),「电子宣教」的理念最先被用于这些地方,并且也有呼召电子宣教士的声音发出。
而在台湾,电脑网路的布道中的BBS(电子布告栏)首先用于全国各大专院校的学生福音事工上,未来则更包括国高中生的福音事工。而WWW(全球资讯网)的宣教事工不仅对于校园中的学生,也开始有针对忙碌的工商企业界人士的设计。至于「电子网路教会」,全世界目前并没有发生。但是这个概念却被一些网路族群预测将来或有可能会发生。在美国就有一个WWW(全球资讯网)站,站名为「电子教会」,暗示这种未来教会的可能性。在BBS(电子布告栏)上不同的版面(哲学、宗教、艺术)凝聚不同特质的人。
加上现代交通路网的健全,人与人见面不似古代那么麻烦。台北到高雄的行车时间说不定比台北到苗栗还短。「距离」不似以往用地理环境考量,而已逐渐变成用新兴交通工具所花用的交通时间来考量。所以「电脑网路」互动便利、加上「交通网路」发达,人们便可以依自己的喜好与同质群体聚集。於是BBS上各个版面私底下几乎都拥有一些网友会。而网友会成员来自台湾各地的人,或两周、或一个月聚集一次是平常的事。
在基督徒中有些先驱因应网路趋势,也规画、设计出「跨校性」的联合福音出击行动,打破地域疆界执行校际间联合福音性聚会。因此之故,不难预测日后「电子网路教会」的设立是有可能的。因为网路族群平日就可以透过电脑网路而有思想感情交流、资料心得的交换。而两周、一个月的见面,就可以作为崇拜聚会、圣礼(圣餐或洗礼)的执行、讲坛的宣讲。若交通网路再便捷化,每周的聚会则具有相当的可能性。
若再照著「细胞小组教会」的模式应用,依照电脑不同版面设立「分区」,设分区导师(版主)负责开怀联系;「地区」设地区牧者(站长)负责指导、培训;上设主任牧师负责圣道教导。「电子网路教会」的成立不见得不会发生。而事实上,前一阵子备受争议的「同光教会」之成立,开始之际就是先透过电子网路聚集同性恋族群,之后于私底下会面团契,最后竟成立「教会」。
现今的「细胞小组教会」与未来的「电子网路教会」,其共通性在于极强的「机动性」,并且以适合多元化社会的现代人为策略。
●量变引发质变
在「细胞小组教会」背后的理念,事实上,是人文科学中的「管理学」、「趋势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的应用。教会的聚会活动设计都经过上述组织理论考核和人性趋向的指引。相对于传统教会较多重视圣经、法规仪式,较少从考虑「个人」的处境来进行活动,「细胞小组教会」不啻为一种平衡与改进。因为她改善传统教会的僵化,改以「人」为中心的考虑,使得聚会或活动更加活泼有趣。
然而小组教会也可能产生另一种危机。就是可能无法分辨一些人究竟是因被上帝吸引而来教会聚会,或是为了这些精心设计的活动而来。加上「细胞小组会」强调六至九个月的「细胞分裂」,就是小组人数倍增计画。因为小组之所以存在,为的是更有效的领人归主,故随著小组人数增加,自然要分组,如果组员的灵命成长跟不上人数增长,可能到时候会有没有合适的新小组长产生。若再加上「量变产生质变」,当慕道友组员人数太多时,「细胞小组教会」恐有沦为世俗社团之嫌。故「细胞小组教会」的挑战是如何在传统教会以「神」为中心的根基、人文科学以「人」为关注对象,在这两者中找到平衡点。
●网路传道人的挑战
而「电子网路教会」是因新传媒与交通发达之故,使人解脱地理环境的桎梏,使同质性高的人群得以自然聚集。这种未来教会小组与传统教会小组不同,在于传统教会小组(无论是家庭小组、细胞小组)是依家庭、或地域为分组标准。然而未来的「电子网路教会小组」是以兴趣、嗜好为分组标准。
传统教会小组有较多的强制性,组员还是有适应性问题要克服。而未来的「电子网路教会小组」是人们自动吸引被聚集成群而分组,而非强制性分组。并且组与组间的分组并非严格划分。因为一个个体可以同时参与许多版面的讨论。个体与个体的交流也形成复杂交叉网路状。加上电脑网路「随机性」的特点,你可以廿四小时随时上站,写信、聊天、对话,在夜阑人静、在清晨破晓、不分时段,较容易找到人,十分符合忙碌的现代人的需求。
然而若未来真有「电子网路教会」,则会有另一些危机。例如谁是被上帝呼召的网路传道人,可能不易分辨。因为网路上文章得「量多」或「质精」才能被多人认识。所以传道人若没有「文牧」的恩赐,大概不容易当网路传道人。另外,牧者与羊群的关系会有结构性的转变。在传统教会,羊群对于牧者有一定程度的尊重,然而在网路上,一切都「透明化」,当牧者传讲道理稍有错误时,马上就会被毫不留情的指出来。这点会使得牧者失去过去神职人员的威权性,牧者必须拥有比过去更大的谦卑开阔的心,才能适应这网路世界。
无论「细胞小组教会」或「电子网路教会」共有的一种危机是牧者或传道人易重视看得见的事物。例如:人数成长指数、文章与讲章的品质与多寡、探访协谈次数…。「细胞小组教会」以统计图表显出,「电子网路教会」有电脑程式自动计算。这些会使得教会也感染二十世纪的毒瘤「不可量化的东西被量化」,于是加速「物化」的脚步。
因为对于教会而言,事实上有许多看不见的东西。例如:信徒生命的品质、与天父上帝日日更深的密室交通、圣灵的工作…。这些是统计图表、电脑程式无法估算的东西。就好像每天祷告三十分钟并不完全代表一定比每天祷告一十分钟的人来的属灵。但是当我们习惯把许多事物「量化」来评估,日子久了会真的觉得每天祷告三十分钟绝对比每天祷告二十分钟的人来得属灵,而不知不觉陷于「量化一切」的危机。
所以在二十世纪的我们,要求神保守我们有一颗儆醒与智慧的心。
一方面因身为万王之王上帝的管家,所以我们「运用」各项社会资源、创新的科技来拓展神的国度。
另一方面我们更有充沛的信心不被这些社会资源、创新的科技辖制,更加分别清楚上帝、我们与物(社会资源、科技)之间的关系,而能将眼目对准那位满有丰盛恩典,是万物之源、创始成终的上帝,将信心单单定睛在他身上,以他为首,共建基督的教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