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评论
繁体 简体 RSS feed | | 转寄

〈常态编班、能力分组 呼声最高〉

文◎陈凤翔

公视拍摄十部教改纪录片,《魔镜》首部播出。内容针对国中常态编班实况报导,经实地走访彰化县学校采访后制作。

 这部片纪录:校长对於采取能力分班的政策,态度非常坦然;家长则非常支持学校能力分班的作法;督学称许该校办学绩效甚佳、编班正常;上级政府机关对於是否惩处能力分班的学校,不表态度;至於学生,前段班的学生表示能力编班,使他们读书很辛苦;镜头带到后段班学生,见上课的教室,只有一排灯管,比起前段班灯光多排灯管,显示其教学资源明显不足。另外,也采访一些支持常态分班的老师,他们举例说明「实施常态分班不会使升学率较差」。

 在还没有教改之前,教育行政单位早已经要求学校不要实施能力分班政策。如今教改施行,对於常态编班的规定,许多学校照样阳奉阴违。这并非单纯只是如片中所述家长、民意代表、校长,三者的利益一致所造成。事实上有不少老师支持能力分班,是因为常态编班学生能力相差太多,难以施教。好比在英文课一班里面,有一群人连英文字母都还没背起来,另一群人每次考试都九十分以上,老师如何施教?

 目前所知最理想的教学方式是在常态编班之下,配合学科能力分班。这种教学政策很可能是源自大学教育的改良。在大学里面,有必修与选修课程,每个人可以针对自己的情况,安排课表。例如针对商学院的学生,选读「计算机概论」时,该门能力强或特别有兴趣的,可以去选电机系的「计算机概论」上。至於一般学生,则选自己系上开的即可。至於对这门科目只求及格的,甚至可以去文学院选读「计算机概论」。大学生自己排课表,照自己的课表跑教室,就是这种「常态编班、能力分组」的雏形。

 如今已有国高中施行「学科能力分班」,以英文课为例,将之分出几个等级,让能力和学习速度不同的学生,到适合他们等级的班级,有适合他们的课程可上,有不同的考卷可考。这种「学科能力分班」打破传统班级的观念。因为每个人各自情况,都各自隶属好几种班。有人可能英文A级,数学D级,国文B级,理化F级,外人则很难给他添标签是前段班或是后段班的学生。比起现行的能力分班,还更能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理想。因为目前的能力分班,是将各科目分数总和起来粗分。好比,把英文一百、数学四十;英文四十、数学一百;英文七十、 数学七十的三个总分都是一百四十分的学生编在一班。

 甚至还有一种「分级教学」,更是打破年级的观念。把学科分成廿四级,规定国小、国中、高中毕业的学生应该达到的最低级数。学生在学校上课时,是根据他的能力,到各等级的班去上课;而不是根据他的年级,同年级的学生上同样的课。这样一来,能力高的人可以大幅度跳级,不像现在受年级的束缚,能力低的则可以安心的学,不想学太深的也不必受苦,学校也不用花太多心思在补救教学上,辅导课和留级制度可能也消失了。

 从《魔镜》的内容分析,不难发现目前许多人仍停留在「常态分班」与「能力分班」争执上。支持「常态分班」的以正义之士自居,以消灭歼除支持「能力分班」为职志。反过来,支持「能力分班」的似乎又在嘲笑支持「常态分班」的过於理想、不切实际。

 这种二分法,就有点类似圣经上论到吃祭偶像之物,有一方认为任何情况都不可以吃这种食物,另一方则认为祭偶像之物可以吃。但保罗却不赞成简单的二分。

 哥林多前书八章8∼9节提到:「其实食物不能叫神看中我们,因为我们不吃也无损,吃也无益。只是你们要谨慎,恐怕你们这自由竟成了那软弱人的绊脚石。」而回头看「常态分班」与「能力分班」的争议,事实上中间的「常态编班、能力分组」是目前较能解决问题的教学政策,当然也是多数人们的想法。

 这就如同一句话说:「改革不但需要理想,还要有创意,才能在困境中走出一条活路。」因此该做的,不是一直单方面呼喊前面的「贯彻常态编班」,后面相配的「能力分组」也得赶紧落实才是。
2004/6/15

回首页|前期文章索引 « 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