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随笔
繁体 简体 RSS feed | | 转寄

〈为永生而画的米勒〉

文◎陈小小

枫丹白露的巴比松农情



台湾有一阵子售屋广告看板流行写著「枫丹白露」。令人联想自己是法王路易六世或拿破仑等君主,住在具有金碧辉煌大门玄关、气势雄伟公园广场、华丽典雅法兰西回廊的枫丹白露宫城堡。另外,也可以联想到法国枫丹白露森林,以及森林旁边静谧、温馨的小村庄巴比松,住满许多画家,卢梭、柯罗、米勒……等。「枫丹白露」暗示人们,本大厦象徵著鉴赏品味卓然超群,拥有与君王与艺术家同样等级的高尚。

但大多数的人,可没去过法国枫丹白露宫、枫丹白露森林与巴比松。然而高雄市立美术馆,从九月25日至十二月12日的艺术特展—「农情枫丹白露—米勒、柯洛与巴比松画派」,可以让我们不用出国,也能走进枫丹白露的世界。高美馆展出上百幅作品,包括前后到过巴比松居住作画的画家,计有米勒、柯洛、迪亚兹、库尔培、胡梭、贾克等。透过这些作品,可以享受法国自然风光和田园乡村生活。

将上帝赶出画作的写实派

所谓的巴比松画派,是泛指1930~40年代的法国风景画派。在此之前,法国艺术主流是新古典主义,风景画的描绘是以历史故事为主题的「历史风景画」,风景仅仅是陪衬或布景。但巴比松画派反过来,风景成为画作主题,画家最重要的是对大自然的感情,对风景细密的实地观察与认知。

在西洋艺术史上,当时正是浪漫主义与写实主义当道,巴比松派即为「自然的写实主义」的代表。写实主义者易多受实证科学影响,不仅反对古典主义,也反对中古世纪以来的基督教信仰,认为宗教只是人所想出来的,并不真实。有「社会的写实主义」以国家政治、人生现实面为画作主题,库尔培是为代表,特意将上帝、天使等体裁赶出绘画。他的《奥南的葬礼》以平凡人的葬礼取代耶稣受难的题裁,刻意的於背景中消解耶稣,象徵耶稣受难这些宗教体裁从此走入历史。然而有意思的是,同为写实主义的米勒,却以质朴的笔调,描绘农家的生活和人物形象,创作了多幅闻名至今画作,如《晚钟》与《拾穗》,反将基督信仰的丰富意涵,传递给人们。

满有上帝意象的写实画《晚钟》

一片金黄夕阳余晖下,在农地上辛苦收成的农民夫妇,丈夫正用铲子挖掘马铃薯,妻子用篮子把掘出的马铃薯,一篮篮盛倒入手推车上的褐色大麻袋里。此时远方村里的教堂响起晚祷的钟声,越过遥远的田野与天际,传入这对夫妇的耳。他们立刻停下手边的工作。如同上帝就在眼前,夫妻两人站直身子,虔诚地低头,双手合十献上祈祷,感谢上帝赐下的一切恩典。《晚钟》画面里没有描绘上帝的形象,只有画中地平线的右方,隐隐看见一个模糊难辨的教堂建筑物,但是赏画者莫不从画中强烈地感受到上帝的存在。

米勒的画作写实,与描绘普罗老百姓以反应政治社会状态,欲带出消灭贫富差距之类的社会运动画家不同。他并非力图改善什么。他认为美术的使命就是爱的使命。他的画作或许描写著穷人的痛苦,但绝非是用来刺激人们对富裕阶级的嫉妒。甚至反过来,对米勒而言,他想要呈现的是痛苦在信仰里面,或许也是一种美善,在苦难中的人们,反而有与上帝更加地亲近的幸福,而这种不是一般没有信仰的人可以体会到的思考。



米勒并非那种理论派,歌颂贫困,美化苦难,而自己过得丰衣足食。事实上,他们全家长期处在拮据贫困、饥寒交迫的困窘中。1856年,他在一封信里写著「怎么办呢?没有钱付房租,而最要紧的是让小孩吃饱。」1857年他画了《拾穗》。画《晚钟》1859那年的寒冬,他写著,「我们只剩下两三天的柴,妻子下个月就要分娩,我已一贫如洗,走投无路。」

为精神自由、为永恒而画

事实上,米勒可以不要过这种苦日子,他曾经有段时间为谋生而画。但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他整个人生扭转。有天晚上,他去见一位帮他卖画的画商,刚巧听见两位年轻人站在他所绘洗澡裸女画前说话,米勒便凑上前去偷听。一位青年指著米勒的画说,「这画作者是谁?」
另一位不屑地答:「这是一位叫做米勒的画家,他专画裸体女人。」

偷听的话虽刺耳,但真实无比。当下米勒打定了主意,再也不画裸女。回去对妻子卢梅尔表明:「如果你肯答应,从此以后我将不再画这类裸体画。虽然日子会比以前更苦,但只有这样,我的精神才会获得自由。」卢梅尔是很虔诚简朴的女人,她信任她的丈夫,她支持丈夫的决定。

他们选择了一条不容易的路走,日子极为刻苦,但是后来证明当时他们的决定是对的。若是米勒一直为著谋生而没有情感地绘著裸女,这世上就不会出现《晚钟》《拾穗》这类永恒的名画。

这对我们基督徒而言,是很深刻的提醒。谋生不是我们活著的主要目的,谋生只是我们可以活著继续做上帝工作的一个供应。做上帝所赋予我们各自不同的工作,与永恒联系,才是光荣地活著的主要目的。米勒的祖母曾对米勒说:「在你成为画家之前,不要忘记先要做一个基督徒,绝对不能做身败名裂的事,要为永生而绘画,最终的审判将要来临。」

同被归为写实主义画派,同是以法国枫丹白露附近巴比松小镇的自然风光和田园乡村生活为画作主题的众画家,在画作表象后面的内涵深度,米勒与众不同。他不是只用感情、画技去画,他更是用生命去画。难怪,高美馆举办画展,特别把米勒与巴比松画派有所分别:「农情枫丹白露—米勒、柯洛与巴比松画派」。

注:本文第一版写於2004.11.14

回首页|前期文章索引 « 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