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第1篇——晝夜出聲朗誦聖經,同行義人之路〉
文◎陳鳳翔
詩篇又有「第二妥拉」之稱,因為可以分為五卷,好比摩西五經。尤其,帶頭第一篇講述義人與惡人兩條路,並邀請讀者晝夜思想耶和華的律法,蘊含濃厚的律法倫理智慧意涵。
新版的和合本將「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詩篇1:2a)中的「思想」,修正為「默念」,強調上帝的律法不只是思想的,更得紀念、記住。然而這樣的翻譯仍有些保守,יֶהְגֶּה意思為「口出、講論、吼叫、出聲」,可更進一步譯作「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出聲朗誦』,這人便為有福!」
因為古人書寫成本、受教育成本極高,普遍識字率不高,只有少數菁英份子受文士訓練。當神聖文本寫出來之後,由識字者大聲朗誦給大多是文盲的普羅百姓聽,一遍又一遍地。聆聽者則一次又一次地努力背入腦中,並且聽了後不只放在心裡,還要背給其他人聽或公開集體誦讀,只要稍有背錯,旁人或自己立刻會發現,而予以修正。這就是古人的交叉比對、防錯系統。
神聖文本的寫作,用上幾種文學技巧,如節奏、對稱、重複和押韻、諧音、交叉、階梯平行和疊句,都為了能被牢牢記住。有些甚至搭配音樂,也就是詩歌。幫助人民在日常生活、禮拜儀式各種環境中,可以容易地隨時從腦袋記憶庫中汲取使用。舊約聖經有四分之一以上都用了希伯來文詩體寫作,很可能是為了讓會眾平日記憶與誦讀,以及在節慶使用。
透過記憶和背誦,神聖文本承載的訊息在人民中廣泛地散播,並確保沒有錯誤地遵循與傳遞,代代相傳下去。這是處在印刷術時代的現代人無法想像的。「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出聲朗誦』,這人便為有福!」我們可以與歷世歷代的上帝百姓同情共感,用同樣的方式,出聲朗誦來閱讀神聖文本——聖經。
詩篇第一篇的第一個希伯來字是「福」(אֶשֶׁר)的複合字——「那有福的人」(אַשְׁרֵי-הָאִישׁ),其對「福」的定義,與世俗異教的「福」截然不同。世人的「福」,偏向經濟上、權勢上、身體上的好處,但詩篇的「福」跟「同儕團體」有關!教導上帝的百姓不與無德之人做朋友,「不行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傲慢人的座位。」不要與惡人混在一起,而要喜愛耶和華的律法,並且有實際的行動——晝夜講論、出聲朗誦,來表現你真的喜愛。這樣的人就會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自己的時候結它的果子,葉子也不枯乾;他所做的一切,盡都順利。惡人則像糠秕,被風吹散。在審判的時候,必站立不住。
接著,聖經繼續對惡人發出警告。即使脫離了惡的同儕團體,也不要想著躲在義人的同儕團體中,假裝是義人就沒事了,「罪人在義人的會眾中也是如此」。耶和華沒有那麼好騙,祂知道義人的道路,惡人的道路卻必滅亡。
道路(דֶּרֶךְ)是比喻,意為「生命的過程、道德的行為和品格」。上帝知道義人生命的過程、道德的行為和品格,而惡人自以為走在最好的路上,其實是不斷朝向滅亡的死路。那有福的人有智慧,晝夜出聲朗誦耶和華的律法,懂得選擇義人的道路,他被耶和華所認識。
現代個人主義高漲,也影響基督徒對信仰的認知,有些人誤以為敬虔是要離群索居、遠離世俗。但詩篇以及整個聖經處處提到信仰群體「在義人的會眾中」(בַּעֲדַת צַדִּיקִים),新約教會亦是多人互為肢體,主耶穌是頭。
我信主三十多年,常受惠於群體的力量。去年(2022),神學院校慶活動是馬偕腳蹤行——爬硬漢嶺。原本我才走到100階,就萌生退意。但一路上,與兩兩結伴的老師笑談學術與聖經話題,我跟著走了幾階。一個個體能不佳的獨行老師專心不語地向上走,又激勵我再上幾階。一些年輕學子跟我聊天,我不知不覺地超過500階、800階、1000階……。最後,指導教授來了!在他精神威壓之下,我爆發全部的潛力,上到將近2000階的硬漢嶺。美景一覽無遺,盡收眼底。
團體的力量使我突破心魔、超越體能限制。信仰之路更是如此,有誘惑、有軟弱、有困難,但聖經讓我們有智慧,懂得耶和華的路,在主裡一起互相扶持,同行在義人的路中,直到永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