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工作站
繁體 簡體 RSS feed | | 轉寄

〈竟不認識親愛的你?〉

文◎陳鳳翔

常有一些事業有成的男人(現在也越來越多這樣的女人)會表示,不懂為何自己在職場裡,遇到再怎樣困難棘手的問題,都能有辦法處理。然而,回到家裡,面對感情日趨冷漠的配偶與常惹麻煩孩子,自己縱有十八般武藝才幹與睿智,也找不到改善家庭紅燈的施力點,真是一籌莫展,無計可施。

這個問題背後原因雖不一,然而可以發現這些家庭,共同的現象就是,他們彼此不認識的情況,已經持續很久了。丈夫不認識妻子,妻子不認識丈夫,爸媽不認識孩子,孩子不認識爸媽,哥哥不認識弟弟,妹妹不認識姊姊。

你在說笑話嗎?怎麼可能同住在一個屋簷下、每天見面、一起睡覺的一家人,會彼此不認識?

沒錯。事實就是如此。

許多家庭,在清明節都知道要去掃墓,但有多少兒孫真「認識」墳中的故人?多半對歷史三國誌中的人物曹操、劉備、諸葛亮、或近代國家領袖李登輝、陳水扁的認識,還比祖先多。

阿公的爸爸(阿祖)他是怎樣的一個人?

對著祖墳行三鞠躬禮時,只有一句話簡單介紹,「你們的阿祖是一個製餅的師傅,幫其他師傅試吃新產品死掉的。」

故事到此就沒了。所有的家族成員不知道阿祖是怎樣的人。小孩子不懂阿祖究竟是好吃饕餮?還是一個很樂於幫助朋友同業的人?

「你們的祖婆是幫死去的小姑收屍,被染到她身上的霍亂而去世的。」小孩子也不懂祖婆是怎樣的人。她究竟是粗心大意?還是溫柔良善,姑嫂關係很密切的女人?不提墳中躺著的先祖,活著的人彼此又有多少認識?叔叔伯伯姑姑們又瞭解他們的父親是怎樣的人呢?

他們認識的父親,其實很表象。父親早上五點起床,出門運動,回到家,看小說或電視,中午吃過飯睡個午覺,傍晚繼續看小說或電視,晚上吃過飯會散個步,就是這樣子。父親在想些什麼,不太明白。父親與上帝的關係更是不清楚。處在基督教家族,曾經離開教會一陣子的父親,究竟是何時又重返教會?他遭遇了什麼事,令他經歷到上帝?兒女們通通不知道。

反過來,父親也不明白自己的孩子與上帝的關係是如何?他很清楚教會牧師長執與上帝的關係,聽到這些人各樣的見證,卻從沒有聽過自己孩子的見證故事,他也從來沒問過自己的孩子,上帝曾怎樣帶領他們走過人生幽谷,曾怎樣賜下各樣恩典。

而兄弟姊妹之間,雖然全是基督徒,也同樣哥哥沒聽過妹妹的見證故事,姊姊不知道弟弟的信仰狀況。

嫁入這個家庭的妯娌,也是基督徒,很快地也被同化。她們對自己丈夫的認識,就是停留在婚前。在倆人還是男女朋友時候,彼此常交通信仰上的領會。對上帝有了一點認識,對信仰有了什麼新的突破與長進,就歡欣地與對方分享。自己有什麼軟弱,也很坦然地請對方幫忙提醒與代禱。但沒想到結婚之後,只剩下,尿布奶瓶,收入支出,吃飯洗澡、上床辦事。心靈信仰思想上的交流,就此停滯。

這樣淺薄的認識,家庭成員的關係當然容易日漸疏離,也造成了日後冰凍三尺非一日寒的僵化狀況。然而,家庭祭壇(家庭禮拜)則可以日漸融化三尺冰山。

家庭祭壇不同於主日崇拜。主日崇拜的講道,比較是一種單向關係,會眾按照禮儀規矩,不能給予回應。但家庭禮拜的經文,經由主領者逐一解釋清楚後,家族成員就可以應用在生活,並且彼此回應,這是一種多向的關係交流。

以箴言二十二章為例。

對於女兒,最有感動是第1節「美名勝過大財;恩寵強如金銀。」她分享著有哪幾次老師爸媽給她的讚美,比拿到獎品玩具而更讓她高興。其他家人就會知道姊姊的價值觀是傾向美名勝過大財,姊姊也會高興得知聖經的真理與自己的想法是一致。

爸爸,對第6、15節特別有感動:「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遠遠趕除。」爸爸與孩子交換管教的觀念。表示多數的爸媽皆不喜歡用到「管教的杖」,但為何有時不得不用這種激烈的手段?是了一些小孩連續犯下危險的嚴重錯誤(例如:玩火、偷竊),屢勸不聽,以致於得用管教的杖來警戒。讓孩子體會,「管教的杖」是出於愛,反而「完全沒有管教」是可怕的害。


愛生氣的兒子,則是關注第24節,「好生氣的人,不可與他結交;暴怒的人,不可與他來往;」默背這節經文好提醒自己不要動不動就生氣。家人也知道弟弟的問題,大家從旁幫助弟弟收斂脾氣,學習忍耐與溫柔。在家工作的媽媽,第29節是最應時的經文,「你看見辦事殷勤的人嗎?他必站在君王面前,必不站在下賤人面前。」因為在家容易怠惰,需要不斷提醒自己殷勤做事,充分利用光陰。

經文講解分析、應用分享之後,帶入禱告。最後,甚至可以互相作見證,說說這星期上帝曾怎樣帶領自己面對困難或挫折,曾賜下何種恩典,或是對上帝有什麼新的領會?每個星期一次這樣的家庭禮拜,家庭成員彼此間不熟識也難。

但,有些人雖知道「家庭祭壇」的百般好處,卻不想進行。除了過份忙碌找不出時間或懶惰因素之外,還有一個深層的原因是我們其實不喜歡「交心」,我們害怕彼此「認識」,即使是對自己親密的家人。

我們很怕把自己心裡頭的真實想法揭露出來,擔心弱點暴露,會被他人看穿自己的不成熟。因此,常見一些家庭祭壇,花很多時間在唱詩歌、講聖經上,主領者反覆推敲論證探討經文,卻一點也不涉及個人切身的問題。頂多是在禱告時段中,說一句「OO事情請你們代禱」。刻意約略交代,把內心深處的恐懼與問題掩飾起來,使其他人無法瞭解內情,無法幫忙或給予建議,甚至可能背後這件事根本是個不合上帝心意的無效禱告。

因為主領者的風格,使得參與者也容易隨之,不願坦露個人切身的問題。這樣的家庭祭壇,就平白失落了「聖徒相通」的功能,儼然成了做聖經學問的時間。

有些家庭祭壇不涉及個人切身的問題,則是因為害怕彼此揭露內心真實的想法,會帶來情緒強烈、緊張情勢等不知道如何收拾的衝突狀況。

好比,對於從未有過家庭禮拜的家庭,第一次開始,在分享價值信仰的時候,也許會赫然發現彼此觀念的差異極大,特別是討論到種族、經濟、政治問題。但我們必須認知,差異本來就存在,上帝創造每個個體就都不一樣。我們若一味只聽「愛聽的話」、「好聽的話」、「與自己想法一致的觀點」,就僅能獲得表面上和諧、卻冷漠的關係。唯有不刻意壓抑真相,瞭解個體差異,從而學習多元包容接納,擴大彼此眼界,這種關係才深刻實在。

過去,含蓄的東方民族,為維持表面和諧,家庭成員的互動,多靠著如文學家那發達過人的細膩揣想。好比看到父親肥胖的身體,跨過鐵道,努力跑去幫自己買幾顆橘子,去體會父愛;或是母親在昏黃的燈下,密密縫補家人的衣服,來體會母愛。一般的家庭,家人的親密關係多是建立在一種夢幻浪漫的想像與推測,而非真實生命交流的熟識。這也就是為何中國每個人的祖先個個都是慈誠懿德的大善人 ,但若不幸遇到歷史學家來考古探究,發現那些祖先實在是個奸商惡官,後代子孫往往受不了真相的打擊,難以正視親人的真面目。

至於基督徒家庭,上帝已給予「家庭祭壇」的心靈交流管道,我們在其中傾聽彼此講出內心的話,瞭解內心最深處的想法,不需要人人皆擁有詩人靈敏感受,我們愛的很實際,缺點優點都知道,人的愛即使不夠,我們也有上帝的愛來幫助彼此接納。

可惜的是,很多基督徒家庭卻任憑「家庭祭壇」這個恩典閒置不用,直到家庭成員漸行漸遠,親人關係發生問題,亮起紅燈,卻反倒回頭指責上帝的不顧念。

結婚的時候,輔導送我一句「祝福你的家庭跟天堂一樣」。我越來越瞭解,所謂的「家似天堂」,並非每個家人全成了聖人,或像天使一樣純潔可愛,彼此沒有任何衝突,只有甜蜜關係。而是家庭是個可以自由坦露真實自己的地方,在它裡面,我「認識」我的先生,我的先生「認識」我;我們「認識」孩子,孩子們也「認識」我們。我們也勇於開放自己的內心,被彼此「認識」,即使是生命最黑暗的一面。

在這裡,我不需要莫大的勇氣,才能承認自己的錯誤,像這樣的家,豈不是一種天堂?在這樣的家裡,不僅可以認真地處理表面的症狀,更可以深入地處理自己生命中一些根深蒂固的問題。每個人都是罪人,卻又能彼此相愛,這就是天堂的縮影。但,「家似天堂」這是要有足夠的安全感與信賴為底,而那正是平日一點一滴的「家庭祭壇」所打下的根基。

回首頁|前期文章索引 « 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