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工作站
繁體 簡體 RSS feed | | 轉寄

〈如何與孩子談死亡〉

文◎陳小小

中國人常因為「忌諱」的關係,所以不喜歡談論死亡,甚至連「死」(或四的相似音)在逢年過節喜慶時,都不可說出嘴。知識份子則是因孔老夫子說過「未知生,焉知死?」於是也不談。於是當死亡突然降臨時,人人便措手不及。然而因著八十八年臺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死傷數千個家庭以上,許多孩童心靈受到極大的創傷,於是逼得教育體制開始著手將「生死學」納入教育裡面。

然而接下來的困難問題是,與孩子談死亡時,要談什麼?目前我們的學校教育系統以「無神論」為主流,無法給予宗教人生哲學的答案。好比:人類的起源「人類怎麼來?」,教科書上標準的答案就只有「猴子變來的」《進化論》的說法,至於「是上帝所造的」《基督教的創造論》或「因緣產生」《佛教》是不被納入(要選擇哪一種宗教觀點納入,也會造成很大的爭議)。於是與孩子談死亡,多只能從大自然現象著手,如「月有陰晴圓缺」、「潮起潮落」、「花開花謝」,用一些像詩句朦朧美麗的氛圍來減輕死亡的可怕。然而去除對死亡該有的敬畏,是不容易換得孩子對生命該有的尊重。

另一個極端,離開教育體系,孩子們接觸的死亡觀就是來自以聳動、駭人聽聞來提高閱聽率的傳媒。厲鬼、幽魂、黑暗、詛咒、牛頭馬面、閻王…,各種民間宗教信仰的觀念,使得孩子處在過份的恐懼中。

其實死亡的話題最適合是在家庭教育親子互動裡分享。例如遇到親戚去世,或是孩子所飼養的心愛寵物死亡,都是很好的切入點。以真誠、直接的方式與孩子對談、回答他們所問的問題。讓小孩宣洩情緒與自身感受,以及藉由肢體動作或言語的表達,可給予適當的安撫。

事實上「與孩子談死亡」就相當於「與孩子談信仰、談人生價值觀」。對於基督徒而言,「死亡」本來就是可怕的、不好的,是因著犯罪而得到的結果。在人類始祖亞當沒有犯罪之前,沒有死亡。因為他犯了罪,才有了死亡,我們這些後代子孫,繼承犯罪本性,並且人人都得死亡。

然而因著上帝愛世人,讓耶穌基督來到世上擔當我們眾人的罪孽,於是信他的人,雖有死亡,但在日期滿足的時候,都將一起復活。所以基督徒家長與孩子談死亡,不需故意美化死亡,因為死亡的可憎,都將會在耶穌基督所帶來的永生的盼望給消溶。所以可以很嚴肅、很悲痛地談死亡,也同時以快樂的心情談我們的盼望。

除家庭教育之外,教會裡有所謂的「教會年」也是另一種談論死亡的管道。教會曆把一年分成幾個節期,有聖誕週期、預苦期、復活節期、三一週期,用「顏色」與「象徵」(聖誕樹、花環、節旗、蠟燭、十字架、荊棘、黑布、、、)來傳達救恩的意義。孩子們可系統地從其中學到耶穌來到世上為我們受苦、死、復活、聖靈降臨引導成長的各種意義。

過『受釘日』(Good Friday),大家一起感受「死亡與隔絕」的痛苦,死亡所帶來隔絕、痛苦、悲傷、分離,人人都有一死。並思考耶穌基督為我們罪人的罪而死,之後他復活,勝過死亡的權勢,死亡不能拘禁上帝,我們信的人也將被釋放。過『復活節』大家一起體會「新生與勝利」。世界因著耶穌基督的勝過死亡、罪惡,而不一樣。『復活節』提醒我們所盼望的,相信上帝在祂的計畫中所有的事情將要被更新。不管大人或孩子,每年在過「教會年」時,都是再一次嚴肅地思考死亡與生命的意義。家長可以充分運用教會這兩個節慶,來引導孩子,與孩子談死亡與生命。

與孩子談死亡?談些什麼?其實就是在問為人父母者「你所信的為何?」如果自己的信仰都還不清不楚,那當然也就不知道怎樣跟孩子談囉!

回首頁|前期文章索引 « 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