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裝修引發的古蹟問題〉
文◎陳鳳翔
近日總統府要進行裝修工程,引發古蹟維護問題。因為總統府早已成為全國人民的國家象徵,甚至對一些人更是中華民國遷台的象徵。如今要進行裝修工程,自然大家會去關心總統府將會變成什麼樣子?而這次負責裝修工程竟交給一位與古蹟維護並無淵源的建築師負責,真是不敢想像總統府會變成什麼新模樣?!
就台灣的建築發展史,有學者認為台灣城市的醜陋,是從七○年代的經濟起飛開始。因為經濟富裕後、文化水準卻沒跟上,建商只管一味抄襲國外建物,不管是否配合台灣本土周圍環境。於是許多美麗的建物(好比紅磚、黑瓦的鹿港小鎮)直接被拆除,到處建立紐約式超高層摩天大樓,都市好比工廠,煙囪林立。
為了要保存人們的共同記憶,所以有人認為要把總統府視為古蹟。但若總統府被指定為古蹟,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這座建築就要被凍結,以後只有維護,不能改變。而對於裡面辦公的人們,就會擔心一些建物的設備更新(如管線網路)會因不可破壞建物而受限。
這些疑慮,其實正顯露出國內古蹟維護的觀念落後,與施工專業能力低下。國外許多建物,如美國白宮、國會大廈,從沒有看見他們的外觀有什麼改變、建物受到什麼拆除,卻也沒有聽說建物設備不得更新,而影響到內部辦公的人們。甚至這些建物設施在科技的應用上,還更超越一般民間的建物。對於建物的維護工作,歐洲更是不遺餘力,連街道都可以保存地跟古時候一樣,卻也沒影響當地人們的生活。
有學者說,台灣人之所以越來越無情,可能是出於大批大批的建物改建、環境迅速地改變,使得人們對周遭的事物都沒有記憶,沒有懷念,沒有感謝。什麼東西都可以拆除丟棄,於是造成對自然,對人,對土地的冷漠。
反觀我們教會建物,大部分牧長同工也是不太有這些維護的概念。內部空間不敷使用、內部設施老舊,通常就是待建堂基金存夠了,就將整個教堂直接拆除重建。然而這一拆,也拆掉許多記憶、許多關懷、許多懷念。反觀天主教,他們就很重視建物的維護。或許在這一方面,我們可以跟他們學習,讓聚會的教堂也留下許多回憶、關懷與感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