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評論
繁體 簡體 RSS feed | | 轉寄

〈資訊月、邊陲都市與教會〉

文◎陳鳳翔

許多城鎮受地理、文化因素的限制,處在結構性的邊陲條件制約下,以致於都市發展無法有力地伸展跳脫隨機發展模式。然而透過政府與民間合作,每年從北到南在各城鎮舉辦資訊月,政府與民間團體共同精心設計活動內容,或可使得邊陲都市發展,有著與既定模式不一樣的未來。

  好比位在本島南端的高雄市,市長曾認為該市若向理想城市邁進,有三個面向要重視,其中之一為「無邊界取向之達成」。所謂的「無邊界取向」指的是城市的主導性可以跨過有形邊界藩籬,將影響力滲透到城市的地理或行政範圍之外。就像巴黎時尚流行引領世界風潮、紐約戲劇影響全球表演藝術。而資訊月活動,就是那種可能帶動高雄市無論是政府機關、企業團體、學校、家庭、甚至個人,瞭解並熟悉資訊化的好處,進而在生活中與之緊密結合的活動之一。

  偏遠市鎮若藉著資訊網路,便能與世界最先進的各種社會、文化思潮產生第一手資訊的交流。因此在互動過程中,將能思考市鎮該擁有怎樣的建設與文化素質,得以健全其都市機能。以致於有機會邁向國際化都市,與世界一流城市同步脈動。

  二十一世紀的趨勢是建構於資訊科技上的知識社會。而「資訊化」與其說是「科技問題」,不如說是一種「文化問題」。透過一整個月長時間而有系統的的活動與展覽,不但可以有效的將資訊科技與潮流介紹給邊陲市鎮百姓,更是吸引許多市民在展覽場所採購資訊設備,投身成為資訊科技的使用者。比起零星的一兩場演講或活動,資訊月活動更是能夠有效的提升全市鎮的「資訊文化」。

  如果相信透過無遠弗屆的資訊網路媒體,可以給邊陲都市帶來新契機。那麼同樣的,對於處在邊陲市鎮的小教會,不用妄自菲薄在各種設備與環境上比不上大都會的教會。因為若找到自我特殊的定位點,並適當地運用網路,亦可以將自身的觸角與影響力延伸到地球村的任何一個角落。

回首頁|前期文章索引 « 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