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迎佛指舍利 談宗教自省〉
文◎陳鳳翔
台灣繼三年前迎佛牙之後,目前又掀起另一波迎佛指舍利熱,一路有成千上萬信眾夾道歡迎,雙手合什、虔心祝禱膜拜。此種盛況並非創舉,早在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就已有過,功德使奏請迎「鳳翔法門寺護國真身塔」內的一節釋迦牟尼佛指骨,就已熱鬧滾滾(見《資治通鑑》)。
然而不同的是,當年有個刑部侍郎韓愈,上表切諫反對迎佛骨,差點導致死罪。
如今宗教自由的多元化社會,管你要迎牙齒、還是指骨,不同信仰者彼此互相尊重下,也就不會有人大書特書反對迎佛骨。
然而,這不表示當年韓愈〈諫迎佛骨表〉就該丟入圖書館的倉庫冷宮裡,好文章自是有其震古鑠今的力量,文中所提的幾個反對理由,如今倒是可以拿來重新檢視、思考一番。
韓愈的〈諫迎佛骨表〉簡單有三個大綱﹕
●宗教信仰不應只重福壽
韓愈認為,一旦宗教信仰只重在「求福壽、避殃禍」,那不啻為迷信。憲宗朝迎佛骨,百姓「焚頂燒指,千百為群,解衣散錢,自朝至暮,轉相仿效」,太宗朝迎佛骨時,百姓更是不惜「燒頭煉指,刺血染地,」為得見佛骨一面。
這種顛狂的情景,當然是一種迷信,於是他一口氣舉出一堆君王「事佛者恆得禍」的歷史證據(這種相當於詛咒君王死,犯了大忌諱,難怪憲宗想殺他)。並舉證佛法未入中國前,古史上已有很多長壽、又有福氣的帝王,如果只為求福壽,何需信佛﹖
●從中國文化層面看佛教
韓愈認為,當時的佛教勢力已凌駕中國文化之上,若再不採取激烈手段,中國夷化,恐怕成真。故〈諫迎佛骨表〉提到「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夫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製,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另外,儒家最基本的君臣、父子、夫婦三綱關係基礎,被佛教出家為僧尼的行徑給搖撼、侵蝕。
●從社會責任自我批判
韓愈的反佛論點,其非獨創。前幾朝就有許多反佛道朝臣的言論。如,高祖的傅奕﹔武后時的宰相狄仁傑、蘇環與張廷珪﹔中宗朝的宰相桓彥範、韋嗣立、姚崇﹔睿宗朝、肅宗朝、代宗朝、德宗朝也有許多人。這些反佛道言論主要是批判二教對社會責任的疏離。
韓愈綜合這些論點,認為天下太平,國富民強時,僧尼道冠不事生產、賦稅、勞役,還無所謂。然一旦國家稅收不足,人民疾苦時,僧尼道冠則為國家的坐食人口,嚴重影響國家經濟。另外,寺廟道觀建築得窮奢極侈,耗費無數,顯示出社會的不公平現象,亦反映人民奉佛道的內在動機,是想藉財贖罪。
韓愈的〈諫迎佛骨表〉,除了現在地球村的觀念,不再多強調「夷狄中華之分」外,其他幾大的批判,「信佛道(迎佛骨)的內在動機為何﹖」「宗教是否疏於其該盡的社會責任﹖」「宗教是否積聚太多社會財富,沒有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在現在經濟不景氣、許多人失業的社會狀況不佳情況下,仍是重要的試金石,可逐一檢視。
當然,不只是佛教,其他宗教(包括基督教),也該自我反省這幾個批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