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評論
繁體 簡體 RSS feed | | 轉寄

〈美學經濟蠱惑了誰?〉

文◎陳鳳翔

一款黑色尼龍包,被精品業者的感性行銷加持後,便能暢銷多年,成爲衆多女性的夢幻逸品。幾只用來知道時間的手錶,業者斥資數百萬元造勢,舉辦極盡奢華晚宴,閃閃燭光下,有聲樂家和歌手為之頌唱,達官貴人名流淑女向之禮讚,手錶相映生輝,轉身一變成了誰擁有、誰就能成為最佳女主角的法器。

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加入美學經濟,生産效率與産品性能已經不是決勝的關鍵,誰能觸動消費者心中對於追求美感體驗需求的商品,誰就可以成爲經濟市場的新霸主。在臺灣,許多製造業,將工廠收起來,只留下實驗室與行銷企畫組,產品全外包代工,只留下品牌經營業務,已有品牌的業者則更進一步,向精品業取經,化品牌為精品,提升高貴優質的品牌形象。

就像鞋子公司將鞋子工廠收了起來,不再生產鞋子,只經營品牌。某款新推出的鞋子設計可能只消一天就完成,重點是行銷企畫組是否找到位置好的分店地點、零售點的裝潢風格、店長行銷能力強而有力、銷售員的待客之道及售後服務,最關鍵的是廣告公司如何給品牌施予魔法,讓追逐流行的人們覺得這雙鞋子,代表著重要的時尚符碼,甚至是耐人尋味的藝術珍藏!

神奇的美學經濟,其魔法蠱惑了誰?六、七年級生的消費者算是最大群。很多商人及廣告商都以這個階段的年輕人為銷售對象,因為這階段剛好是人生的過渡期,他們在其中尋找個人的身份定位。他們渴望走出家庭,從學校、同學、同儕中尋找認同,所表現出來的就是追逐潮流。現今的潮流正是美學經濟觀念下的品牌,因此這些被催眠的消費者穿的、用的,必然有一、兩件是名牌或精品。至於個人可能並不喜歡,但使用名牌可以與朋友有共同的話題,從而得到朋友的認同,帶來虛榮感滿足、身份地位彰顯與高人一等的感覺。

青少年或剛入社會的年輕人,要即時擁有這些名牌物品,多靠信用卡與現金卡來支付。報章傳媒每隔一段時間,必見卡債所引發的社會新聞,某某人揹負數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的卡債,無法還債燒碳自殺,或年年邁父母老本被子女敗光。好一點的傳媒,會請出專家來指導父母如何避免子女身陷卡債漩渦,或附卡限制額度、或終止學生自辦卡、或信託限定用途、或到金融聯合徵信中心做註記、或民法阻擋等招式。但是以上這些專家招術,只能對在學的青少年有用,對於已滿二十歲的年輕人,一點用也沒。

最好的方式,或許是跟主流的美學經濟概念背道而馳,將事實真相還原,打破美學行銷的虛假糖衣。教育消費者反過來看見,這些產品的原本價值,瞭解品牌或精品業者的超高價格,不是賣産品,而是賣包裝。於是消費者要購買路易威登LV的皮包,該去思想值得花上多數十倍的價格,去買從鐵達尼號打撈上來的LV皮箱滴水不漏的傳奇嗎?一只三色金環相套而成三環戒(Trinity),與其費資數萬元去買「黃金代表忠誠、白金代表友情和玫瑰金代表愛情」永恆不渝的抽象意義,還不如真實地在婚姻生活中身體力行地去實現這樣價值觀。

簡單的說,精品業是銷售故事情境的高手,每個精品都藏著一個永恆的故事,爲消費者的購買創造了理由,以勾起消費者的狂愛,耗盡千金只爲了擁有它。有評論者乾脆說「精品是種宗教,旗艦店就是品牌的教堂,每天吸引無數個名牌愛好者前來朝聖。」當身為消費者的你我,看見物品原來真正的價值,瞭解「物品→品牌→精品」的製造過程,或許就比較能夠理性購物,而不再願意以卡借卡、以債養債,把人生美好時光拿來努力工作還債,去填補那無止盡的消費黑洞吧?

回首頁|前期文章索引 « 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