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评论
繁体 简体 RSS feed | | 转寄

〈资讯文化下的宣教挑战〉

文◎lk

「华人教会与资讯网路事工谘询会议」在香港举行、由华福主办,聚集许多基督徒资讯科技人才以及教会牧长一同面对网路新文化,彼此都藉著对方的分享而带来许多思想与观念的冲击。并且这次大会与会人士来自各个国家,有远从北美、英国、加拿大来的弟兄姊妹,也有从东南亚各地聚集的网路事工者。打开彼此的眼界,看到网路事工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需要。然而此次的收获并不是单单在於网路联合事工上,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从新思考台湾与举世教会共同面临的宣教挑战。



会中有陈约翰牧师分享过去在美国波士顿十一年的对中国大陆知识份子宣教经验。起初他使用过去很有效的「个人布道法」、「小组布道法」、「群体布道法」传福音,但竟遭遇挫败。於是他探其原因,发现上述三种布道法本质上含有浓厚个人主义精神与市场销售术,故对六、七0年代的美国人特别「有效」。然而对於今日的美国人,背后的文化思想已转为「后现代」架构,所以这三种布道法当然失去其「有效性」。



而对於从事网路布道的我们更是感受到过去的许多「布道法」需要调整与修正。因为从网路的匿名特性使中国人脱下「温文儒雅」的面具、勇与表达内心愤怒与感受,於是我们在网路上看到太多因著「个人布道法」受伤害的非基督徒在网路传媒上表达愤怒,另有人表示一些「布道法」充满浓厚的直销(传销)、拉保险的商业气味。当然这不是全是「布道法」带来的问题。更有可能的原因在於布道过程中没有足够的福音内涵作为支持。许多人所传福音内容简陋到只有「信耶稣得永生」、「上帝爱你」。当福音内容过於简陋时,就会充满直销(传销)、拉保险的商业气味。於是「信耶稣得永生」被非基督徒误为交换性救赎。我给上帝「信」,於是他给我「永生」。而「上帝爱你」在非基督徒耳中听来跟流行音乐「滚石爱你,永志不渝。」的口号没啥两样。所以或许我们更该重视的是如何充实传福音者对福音本质更深厚的认识,而能把福音的丰富性用各种方式表现出来。就好像目前已经有人用篮球布道,或小说、漫画传福音,有人用诗歌、英语教学,或用电影、流行音乐传达福音。而在网路上,其实有著更多的福音管道待人投入。例如「性」版讨论区充斥许多不道德的性观念,其实基督徒可以藉著传达基督教的性爱观让人羡慕基督徒圣洁的性爱生活。1615期的论坛报指出「校园男女关系无法可管」。其实基督徒大可以透过进入连线「婚姻交友」讨论区或是「男女关系」讨论区表达圣经的「性观」,就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对男女关系的看法。约翰福音说「主的羊听主的声音」,恐怕我们是太早就放弃宣扬主的声音,或者我们太拘泥用传统的方式来表达,以至於主的羊根本听不到主的声音。

在布道事工中,很重要的另一点就是认识所传的对象。在香港「突破」机构从事青少年事工的梁永泰博士特别对「电脑」新传媒与青少年的互动关系深入的研究。而这个研究对於现在与往后十年、二十年的「福音」预工与策略有很大的帮助。因为现在的青少年就是国家社会未来的中坚份子。梁博士认为这种「电脑」新传媒不只是人类众传播沟通工具中增加一项这么单纯而已,反而这种新传媒会使青少年在生活习惯上、学习上、思维上有著巨大的转变。



处在台湾就可以体会到青少年所谓的新新人类光在学习方式已跟过去有很多不同。早期的农业时代,家庭结构多为大家庭或核心家庭,父母与孩子多有相当的亲子互动。即使当父母忙於工作时,也有祖父母负起教育小孩的职责。到了工业时代,许多原本由亲人担负的青少年教育责任渐渐由家庭教育转为学校教育,专职的老师取代亲族家长的角色。而现在进入资讯时代,青少年的学习多半经由同辈相授或由电脑CAI(辅助教学)取代。好比青少年要研究虫鱼花鸟,不用等到上生物课得抬头挺胸坐著、注视老师黑板所写、聆听授课内容才能学到。他们只要花数百元买片生物光碟CD,坐在家里陀著背、翘著二郎腿、还一边喝柠檬红茶,就可以学习生物的特性知识,甚至还可听见其声音、看见其影像。於是亲切可人的电脑取代规范严谨老师的教导位份。



面对教会的布道以及牧养事工,我们该去思考上述这些问题。对布道事工而言,我们布道的对象特质已经改变时,是否有针对教会所处在的社区文化里面找到合适的「布道法」?还是仍然一味沿用过去六、七0年代的布道方式?而所传的「福音」,其内容的丰富性如何在生活的各个层面表现出来?而对於牧养事工而言,当牧养的对象特质已经改变时,我们的团契或小组生活过去传统单方面宣讲模式是否要加以修改?整个教会结构是否要采取什么新的方式来面对新文化的挑战?我想这是教会牧长应该一同深思并研拟因应对策,毕竟电脑和网际网路不止单纯的带来一种新的传播方式,也将同时对当代的文化带来深刻的冲击。

回首页|前期文章索引 « 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