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评论
繁体 简体 RSS feed | | 转寄

〈从端午节再思节日核心价值〉

文◎陈凤翔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人三大传统节日之一。「端」有「初」的意思,「午」则与「阳」字相通。看到这节,就知道夏天来了。五月正是夏季的开始,天气炎热,食物不易保存,蚊虫孳生,容易引发各种传染病。

 过去的人会在端午节当天喝雄黄酒,并将五种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山丹,插於门上去毒害。因此,庆祝端午节,也有一种用意是要提醒著:「恶月(百毒月)来了,要注意卫生喔!」,端午节可算是古时候的一种公共卫生节。


●承载忠臣事迹的节日

 除此之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诗人节、女儿节。诗人节,为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典故。根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的大臣,他提出很多强国大计,特别是「联齐抗秦」的看法,却遭人反对。他不但官职被除,又被赶出都城,流放到边地。

 遭到流放后,屈原仍不忘祖国,他写了《离骚》、《天问》、 《九歌》。直到秦军攻破楚国,忧国忧民的屈原万念俱灰,就在五月五日,写完最后的《怀沙》,便抱石投江而亡。包粽子与划龙舟的典故就来自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的第二个典故,也与忠臣有关。吴国大臣伍子胥助吴伐楚后,吴王逝世,其子夫差继位,伐越大胜。越王句践请和,伍子胥主战,新上任的吴王不听,反倒听信奸臣言,赐伍子胥自杀,并於五月五日将尸体投入江中。因此端午节也纪念伍子胥。

●感人孝行与爱情

 第三个典故则是东汉孝女曹娥。她的父亲溺江而亡,年仅十四岁的她沿著江边一路哭泣十多日,怎样都不见父亲的尸首,伤心投江。没想到几天后,也就是五月五日那天,曹娥与父亲的尸体,竟然合抱浮起,古人便在端午节纪念曹娥的孝心感人事迹。

 第四个是虚拟的民间小说戏曲《白蛇传》,描述白蛇白素贞为了报答许仙的恩惠,幻化成人与许仙结为夫妻,后被拆散的凄美爱情故事。

 上述四个与端午节相关的故事,不管是真实历史故事或是虚拟小说创作,尽括古人「忠、孝、节、义」道德伦理观念。屈原与伍子胥代表要对国家尽忠;曹娥代表要对父母尽孝;《白蛇传》代表夫妻尽节与朋友尽义。中国古人在过端午节时,长辈或说书人必然重复讲述这些故事,让「忠、孝、节、义」道德伦理观念,潜移默化进入听者的生命里面,文化传统代代相传。

●端午节的主角翻转

 很可惜的是,现代的说故事者,不再是长辈或说书人,而是传媒,但因其沦为商业牟利工具,竟让端午节的主角翻转,不再是屈原与伍子胥,也不是曹娥或白素贞等人物,粽子、香包、龙舟等非人物的商品与活动,才是舞台上大放光芒的主角。

 各家媒体报导著端午节相关商品与活动,甚至还充斥著「端午节包粽包中,大乐透加码二亿元 升学考试成绩亮丽」等民间风俗迷信的消息。「包粽」与「包中」不过是谐音,却因著传媒不断地洗脑,人们渐而相信一颗简单的粽子,在端午节的加持下,也拥有神奇魔力。

 并非只有中国人传统节日的主角变质,基督教会的一些重要节日,也有著主角翻转的危机。圣诞节的主角不是耶稣基督,而是圣诞老公公。

 但是说主角是圣诞老公公也不太对,实际是背后所代表的圣诞礼物、圣诞大餐与狂欢派对活动节目。

 甚至,复活节的主角也不是耶稣基督,而是复活蛋与兔子。最近教会界越来越重视的节日-圣灵降临节,主角也不是圣灵上帝,人们要的其实是圣灵施行的能力与神迹奇事。

●重述传讲节日核心价值

 这个时代的人们讲求实用,认为幸福在於可见可摸的物质商品。但基督信仰却要帮助人们发觉,有比物质更重要的东西,那才能填满心底深处的渴求,带来真实的幸福。它让人们在人生的大浪中翻滚沈浮,在疲惫旁徨无助的时候,也能笃定踏实地向前,这就是上帝的爱。

 当端午节的意义,日渐被商业实用主义侵蚀殆尽,正提醒著我们得警醒留意基督教的节日步上后尘。对抗方式之一,就是不断地用各样方式,重述传讲节日核心价值故事。并且,圣经故事带著莫大的能力,使讲的与听的都得到启发与激励。就像保罗对提摩太说:「…这圣经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提摩太后书三章15节)

 圣经,就像一面晶亮的镜子照著我们的灵魂深处。基督徒过节,不该仅是喧嚣热闹,什么都没留下,更应是一种静思反省,让生命饱含故事的意义。圣经记载著过去发生的真实事迹,上帝把我们此刻与过去真实历史联系起来,在那里面,我们活在现在,面对未来。

图:傅抱石《屈原》 1940年代作 南京博物院藏

回首页|前期文章索引 « 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