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交友
繁体 简体 RSS feed | | 转寄

〈结婚后的过年〉

文◎陈小小

我们家族是很重视传统的。举凡阿公阿嬷的生日,以及中国人的三大节庆农历新年、中秋节、清明节,全部的家族成员只要是在台湾本岛,全都得从台湾各地城镇回到阿公阿嬷家团聚。国中的我,虽然成绩保持全班前几名,但常是老师的眼中钉。因为我读的是特优班,全年星期日都得去学校上辅导课,连过年老师也不放过我们。全班只有我一个人常常请假,一下过年、一下阿公生日、一下阿嬷生日、一下姑姑或叔叔结婚。

我常痛苦地夹在两边,一边是老师的威吓,一边是家族的传统,选择性靠边站。对於我,非常了解农历新年这种大日子,是绝对要跟家族聚集的。管你挤车挤到身心俱疲、或者感冒重病都得赶在除夕日前,回到阿公阿嬷家帮忙大扫除、吃团圆饭、守岁、拜年。但是突然有一天我发现,过年竟然可以不用赶著回去团聚,因为我结婚了!万岁!

夫家这里,几乎没有什么传统。因为公公很小的时候,父母双亡,他一向独来独往,最讨厌传统这些包袱。只有婆婆有娘家亲戚,那里还会有些婚丧喜庆,不过公公也很少去参加。这里完全没有什么节庆,公婆他们连生日都不过(生日根本也不知道是哪一天)。日日都一样。过年不用大扫除、不用贴春联、也不用煮什么伟大的年夜饭。连红包包给他们,他们也原数包回,连红包袋都不换。

第一次在夫家过除夕夜,清清淡淡,觉得好悠闲,以为就这样了,还很高兴对我老公说「真好!我喜欢这样子过年!」。但是第二天大年初一,还是得去丈夫的外公外婆(就是我婆婆的爸妈),以及我婆婆娘家的弟兄姊妹(共七个家庭)拜年拜一圈,花了一整天的时间。第三天大年初二,就是我丈夫跟著我回娘家,从我爸妈那边开始拜,拜到我爸爸的爸爸与妈妈(就是我的阿公阿嬷),以及我爸爸那边的兄弟姊妹(共十二个家庭),拜到手软脚软。第四天大年初三,再赶紧趋车到另一个城镇拜我妈妈的妈妈(就是我的外婆)以及我妈妈那边的弟兄姊妹(共四个家庭),拜到快要口吐白沫。

各位看官,你们一定看得都眼花撩乱了。但是我们可是得全省环岛,一一逐家拜过去,不能漏掉任何一个,否则在家族里面会被视为没礼貌、礼数不够。谁说过年四天是放假日?对於我们这种人而言,拜年是尽义务,比上班还辛苦,想到就头皮发麻!家族庞大有其利弊。是沈重、却也甜蜜的包袱。而且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就是我小时候考试考到「爸爸的二妹,我们要尊称什么?」「妈妈的弟弟所生的女儿,叫什么?」「阿嬷的表妹,要称什么?」别的同学还要画树状图想半天,我连想都不用想,一定是全班答案写最快、又对的人。你会这几题吗?简单啦!就是「二姑」、「表妹或表姊」、「表姨婆」啦!。我那五岁与三岁的孩子,他们现在就会这些题目了唷!甚至更难一点的,好比他们还会称我的阿公做「外太公」,称我先生的外公做「外祖」,这可是要查国学辞典才会喔。

回首页|前期文章索引 « 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