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科技
繁體 簡體 RSS feed | | 轉寄

〈網路教會〉

文◎陳小小

隨著網路科技的普及,「網路事工」漸漸成為教會機構事工裡重要的一環。然而「網路事工」或可因著電腦「行政管理」與「傳播媒體」的兩大特質,分為「交誼」、「教育」、「服務」、「傳道」與「崇拜」五大部分,較容易討論。

就「交誼」而言,透過電腦的文字、影音輸送,會友之間是可以發展出另一種超時空的團契關係。在過去,會友之間的互動,就是得定時、定點。好比禱告會是每個星期三的晚上七點到九點。一定要那個時間、那個地點,才能參與禱告會。但是若有網路禱告會,就比較不受嚴格的時空所限制。帶領者在星期三將禱告大綱與項目放上去,會友們只需要在下一個星期三之前,挑一個自己方便的時間上網去禱告。或用語音功能留下、或用文字寫下自己禱告詞。

另外,也是電腦網路這種超越時空的限制,交誼也就打破地方教會區域的限制。就像台北和平長老會有個宣教關懷團契http://hpmission.fhl.net/。他們設置一個宣教關懷網。透過網路與該教會出身的傳道人聯繫,參與關心他們的宣教事工,也透過網路與國內外會友聯繫。從和平長老會出去的傳道人一堆。有些人就是投入一般的教會事工,有人則從事醫療傳道、學生福音工作、聾友事工,還有的是從事鄉村福音、神學教育、文字事工、網路事工,甚至少數民族……。網路上,都可以看到大家的近況,婚喪喜慶、生老病死。大家仍是可以透過網路噓寒問暖,彼此打氣。久久一次,辦個「回娘家」(回母會)聚會,情誼永存。和平長老會從實體設施看起來就是小小的一間,但是透過電腦網路,和平長老會卻是大得不得了。雖然彼此的會籍可能已經不是隸屬和平長老會,但是心裡都還是和平長老會。

就「教育」而言,牧長、教師的資料,無論是聲音、文字、或影像,都可以不斷地累積在電腦裡面。好比講道、或查經班的資料,可以整理成文字上網、或整個影音錄製上網,讓因故一兩次沒有辦法參與的會友,也跟得上進度。

就「服務」而言,網路的匿名效果使人們容易表達個體軟弱,因此易於做安慰關懷人心的工作。好比,家暴、受色情綑綁,各種社會陰暗的問題,比較容易透過網路進行諮詢協談。也有教會想到牧長也有許多心靈垃圾需要傾倒,想要做一個「關心傳道人」的網站,讓牧師也有個可以發洩情緒、表達不滿、承認軟弱的園地。

就「傳道」而言,宣揚福音是每一個基督徒都可以透過網路、向眾人見證上帝。不過關於這個部分,也就是所謂的「網路福音事工」,複雜度就高多了。以一個靜態的網頁來舉例,簡單的說,相當於一份單張或週報。然而單張或週報怎樣能發揮效果?文字內容必須能發人深省、美術設計要引人入勝,至少就需要兩種專業人士(文字工作者、美術設計者)的結合,才能發揮足夠的效果。接著是怎樣發出去,讓人拿到這份單張或週報,又是一種廣告行銷的學問在裡頭。

若是網頁是動態,那就相當於搞個福音電視節目企畫,所動用到的人力、物力、財力又更加龐大。若是談到網路互動性高的虛擬社群,則又是另一門經營的學問。最後,這些網站也必須有穩定與成熟的平台支撐,不能三不五時當機、被駭客入侵,致使人們無法上網。

就「崇拜」而言,因著網路頻寬大幅增加,這幾年即將進入「光纖到府」的時候,視訊會議趨於成熟。一般的崇拜、團契聚會透過網路禱告,都不成問題。比較大的問題出在施行聖禮(聖餐與洗禮)的部分。然而關於洗禮,只需要施洗者與受洗者在同一個時空,其他的觀禮者,倒是可以透過網路視訊會議參與。而聖餐只需每個視訊會議的小團體裡面都有牧師,還是可以進行。

網路科技發展,不過是這十幾、二十年的事情。它怎樣影響這一代人的生活模式,也就怎樣影響教會生態、信徒互動的模式。然而,並沒有人可以與真實世界切斷關係,完全活在虛擬的網路世界,那麼我們可以認為未來也不太可能有完全虛擬的網路教會存在。事實上,目前各地的網路事工發展多年到現在,很少有從虛擬世界中直接凝聚人們產生的團契,比較多見的是既有的教會或團契,利用網路,拓展其影響力出去。也就是人們習性上可能永遠無法接受純粹虛擬的網路團契或網路教會,人們總是需要活在真實的世界裡。就像網路上有一堆文章、消息可閱讀,但是還是有很多人喜歡看報紙、享受翻書的樂趣,那種真實世界的生活質感。

因此無論這個世界是如何的變動、社會環境如何地變更,我們可以認為網路科技不過是個新興工具,其功能是延伸拓展人們的真實世界,讓人們多一個虛擬的世界、多一個管道來生活著。

註:「韋伯麥司特」就是webmaster,tjm與陳小小兩人共用的筆名。

回首頁|前期文章索引 « 上一篇|下一篇 »